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媒:隐私泄露泛滥成灾 脸书教训难改个人上网行为

美媒:隐私泄露泛滥成灾 脸书教训难改个人上网行为
2018年04月20日 10:19 参考消息
原标题:美媒:隐私泄露泛滥成灾 脸书教训难改个人上网行为

参考消息网4月20日报道 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4月15日刊发题为《脸书的数据灾难可能不会让互联网行为发生变化》的文章称,又一场引人注目的数据泄露事件发生了,此次丑闻过后,我们有理由怀疑人们是否希望或者是否有能力让自己的数据隐私得到保护。

文章称,多年来,脸书的用户已经知道,他们——或者更具体地说,他们的数据——已经成为社交媒体公司向广告商和其他第三方销售的商品了。后来有消息说,总部设在伦敦的剑桥分析公司未经允许就访问了大约8700万个用户在脸书上填写的个人信息,并将这些数据用于政治竞选活动。于是人们被激怒了。

推特网站上掀起#DeleteFacebook(“删除脸书”)的浪潮,媒体也在网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如何阻止网上信息被偷窥的技巧。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4月10日和11日到国会回答关于该公司处理用户数据方式的问题。

文章称,目前还不清楚这一事件是否真的会改变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方式,或者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对数据的控制权。人类行为和网络隐私方面的专家说,人们对隐私的期望可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以下是在此次数据泄露后关于线上活动的几个关键问题:

其一,人们在网上分享信息的意愿会降低吗?

行为经济学家乔治·勒文施泰因说,这不太可能。过去已出现过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数据泄露事件,涉及包括伊奎法克斯公司和安塞姆健康保险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但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因此遭受严重的影响。他说,这些插曲“可能已经产生了一种‘狼来了’的效应”。

文章称,201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很容易对隐私受到侵犯这件事变得麻木。研究人员在10户家庭安装了摄像头、麦克风和其他监控设备,居住在里面的人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开始接受没有隐私的生活。

勒文施泰因说:“我认为当前的数据泄露不会突然达到超出人们底线的程度。事实恰恰相反。”

不过,亚利桑那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人员劳拉·布兰迪马尔特认为,人们可能会在分享信息时变得更加谨慎。她提到了2017年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对比了斯诺登2013年揭露政府监控计划前后的情形。研究人员发现,在政府监控曝光后,敏感搜索词的使用越来越少。布兰迪马尔特说,人们现在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自我审查。

其二,人们能否发现是谁在使用以及怎样使用他们的数据?

文章称,这是很难的。信息一旦发布出去,就很难追踪它的去向。布兰迪马尔特说:“有100万家企业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分享关于我们的数据。”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隐私研究员亚历山德罗·阿奎斯蒂说,各平台常常把它们的数据共享行为隐藏在复杂的隐私政策中,这些政策“十分冗长,普通的网络用户很难阅读,而且有歧义、不透明”。

2014年的一份报告说,许多人甚至都不会费心研读这些政策,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隐私政策的存在意味着网站不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共享用户数据——有62%的受访者都这么认为。

其三,人们有望控制自己的网上隐私吗?

阿奎斯蒂说:“人们几乎毫无机会。”即使有人遵循所有专家的建议不去分享隐私,他们也无法让其他人不去发布关于自己的信息。

其四,人们能做什么来获得更多保护隐私的权利?

勒文施泰因说,互联网个人用户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他说:“少数人改变脸书上的隐私设置或者干脆不用脸书,可这样并不会产生什么作用。我们需要政府干预。”

文章称,欧盟的脸书用户将很快看到更严格的控制。即将于5月生效的新欧盟法规要求技术公司仅收集其提供特定服务所需的最少量的用户数据。扎克伯格表示,脸书可能会将这些隐私控制更广泛地应用到全球用户身上。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