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虚假医药广告,这个顽疾怎么治?

虚假医药广告,这个顽疾怎么治?
2018年04月21日 08:10 工人日报
原标题:虚假医药广告,这个顽疾怎么治?


   

“鸿茅药酒,每天两口。”如果不是近日鸿茅药酒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也许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瓶在广告、影视剧中被演员们一饮而尽的 “酒”其实是非处方药。

2017年12月19日,广东医生谭秦东因为在网上发帖称 “鸿茅药酒是来自天堂的毒药”,遭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警方跨省抓捕。事件于近日被媒体曝光后,一石激起千层浪,鸿茅药酒的药品适用与违法广告等问题,也成为热议的焦点。

4月1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责成该企业对近5年来各地监管部门处罚其虚假广告的原因及问题作出解释。

那么,鸿茅药酒到底是“药”还是“酒”?为何违法医药广告屡禁不止?中老年人的用药安全又该如何保障?《工人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是“酒”还是“药”

“我父亲爱喝酒,我看这酒又能补肾强身、健脾养胃,所以就买来孝敬老人。”购买过鸿茅药酒的刘先生向《工人日报》记者表示。不只是刘先生,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消费者都把鸿茅药酒看作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饮品。

但实际上,鸿茅药酒是具有国药准字Z15020795批准文号的非处方中成药。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鸿茅药酒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四册中的药品标准显示,该药酒处方含有67味药,功能主治为:祛风除湿,补气通络,舒筋活血,健脾温肾。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脾胃虚寒,肾亏腰酸以及妇女气虚血亏。因此,鸿茅药酒并不是“酒”,而是“药”。那么是什么让消费者产生了鸿茅药酒是保健品的错觉呢?

“鸿茅药酒,67味中药,药借酒力,酒助药效,能有效治疗风湿骨病、关节疼痛、肾虚尿频……”“喝酒、治病,选鸿茅。”在鸿茅药酒的广告中,可以看到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围坐在一起讲述喝鸿茅药酒给身体带来的多种好处。

“67味药材好,呵护爸妈更周到。一瓶鸿茅酒,天下儿女情。”广告中,年轻人们手持礼盒,鸿茅药酒也被刻画成儿女孝敬父母的送礼佳品。

“在鸿茅药酒的广告中,产品的药品属性被弱化了,因此就会模糊药品与保健品的边界,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西安市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段石顽告诉记者,既然鸿茅药酒是药品,就有适用人群,且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或者就医。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的记录,从2004年至2017年底,鸿茅药酒共计报告不良反应137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瘙痒、皮疹、呕吐、腹痛等。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近期回应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组织有关专家,对鸿茅药酒由非处方药转化为处方药进行论证。

虚假医药广告违法成本低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此次下发的通知中还提到,要求内蒙古食药监局严格审批药品广告,“严格按照说明书(功能主治)中规定的文字表述审批药品广告,不得超出说明书(功能主治)的文字内容,不得误导消费者”。

鸿茅药酒一直以来就是药品类广告大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上公布的信息显示,有关鸿茅药酒的药品广告批号记录达1192 条,位居第一。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媒介智讯的数据,2016年中国电视广告投放额排名中,鸿茅品牌(包括酒精饮品、活动、商业及服务性行业等)以150.6亿元投放额居首位。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鸿茅药酒广告曾被江苏、辽宁、浙江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违法原因包括“以专家和患者名义为产品做功效宣传”“发布未经审批的内容”“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等。

鸿茅药酒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去年底同样被质疑过度宣传的莎普爱思滴眼液。事实上,近年来,在大众媒体上广为流传的“洗脑神药”也常常被爆出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形。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信息,2017年全国受理医药及医疗用品类投诉共4442件,其中涉及虚假宣传的有1050件,占23.6%。

然而,一些涉嫌违法虚假宣传的“神药”销量巨大,年销售额动辄高达几亿元、几十亿元。

“有时相关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制止或者处罚力度不够,对企业起不到震慑作用。而企业通过市场投放广告又收到了丰厚的利润,这使得他们存在侥幸心理。”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律师任建岗认为,当前虚假医药广告的违法成本还是太低。

任建岗说,虽然法律支持消费者因药品虚假广告而购买、使用药品受到损害时的维权行为,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消费者向药品虚假广告的责任者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

“药品广告屡禁不止,还在于广告管理流程存在漏洞。”广东国信信扬律师事务所律师罗爱萍认为,监管部门不能因为企业之前的广告违规,就拒绝对企业新的广告进行审查。“鸿茅药酒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即便广告不断受到查处,仍通过修改此前的广告继续不断申请新广告。”

民众用药科学意识待提高

即便身为大夫,段石顽也遇到过家中老人爱去听药品、保健品推销讲座,盲目跟风购买的情况,“你要是劝他们,他们还不听,说‘现在哪个老人不靠药保着呢’”。

许多虚假医药广告是针对中老年人的常见健康问题“下功夫”的,如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糖等。在中国消费者协会总结的2017年投诉热点问题中,就包括针对老年人的“坑老药品”。其主要表现为经营者为了推销药品,以专家或患者名义现身说法,用不科学的论述渲染药效,标榜疗效快药效绝,刻意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概念区别。一些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很容易因为“不看疗效看广告”而被坑。

“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也增强了。但用药具有专业性,一些药品把疗效说得非常宽泛,很容易给人一种保健品的错觉。”段石顽表示,国家对保健品和药品有严格的区分,消费者在购买时也应该注意区别,“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食健字,药品是药准字。保健食品的本质仍然是食品,而‘是药三分毒’,能在市场上购买的非处方药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使用。”

段石顽还建议,公共卫生部门应该多开展一些普及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培养民众在就医用药上相信科学的意识,建立获取权威医药信息的渠道,“比如一些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就近找一位社区医生,和他成为朋友,方便日常咨询”。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