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球“平均体温”比150年前升高1℃

地球“平均体温”比150年前升高1℃
2018年04月21日 08:05 扬子晚报网
原标题:地球“平均体温”比150年前升高1℃

 

2017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
  王建中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我们生活的地球“体温”越来越高,你感受到了吗?对于不少市民来说,地球“发烧”的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高温或是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出现。伴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攀升,气候变化越发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近日,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第39次会议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全世界气候专家齐聚南信大,商讨世界气候变化,研究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和未来五年的实施方案 。

Guy Pierre Brasseur主席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地球”我有点儿“发烧”了

  看看我的症状

  我的“平均体温”比150年前高了1℃

  2017年,我的体温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二暖

  气象专家给地球“量体温”的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过。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主席Guy Pierre Brasseur介绍,过去150年中,地球的平均温度正在逐年升高。和1850年测量的数据相比,如今地球的“体温”升高了1℃之多。地球逐渐“发烧”的表现,便出现在了冰川融化、极地变暖等方面。

  “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确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工业活动带来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些二氧化碳一部分进入海水,导致海水的酸度变高,另一部分则进入大气,导致平均气温的升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带来温室效应,一定程度上导致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

  更为详细的数据出现在了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中。记者了解到,《蓝皮书》中有明确数据记载,2017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南信大廖宏教授

  谁来给我解药

  如何才能“退烧”?“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当务之急

  怎样才能给地球“退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廖宏教授表示,接下来的十年,冰川融化等问题会更加明显,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刻不容缓。

  廖宏教授告诉记者,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更为“精细化”的气候系统模式,掌握区域气候变化的特点。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或将更加智能,如实现精确到江苏省或南京市的气候变化预测。

  “未来十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将更多考虑气候系统各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物质循环,更加强调区域气候变化信息,通过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为区域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服务。” 廖宏说,“比如二氧化碳减排,到底要减排到什么程度,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水资源等能源利用,强调基础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加‘接地气’。”

  记者从南信大了解到,WCRP的总体研究目标是明确气候的可预报性,以及量化人为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是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会议39年来第二次在中国举办,也是首次在中国高校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位学者在南京总结WCRP的研究进展、讨论未来研究计划,同时分享气候研究最新成果、探讨气候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并促进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还有并发症状

  大气污染事件也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静稳天气发生,污染物不易扩散

  廖宏教授表示,WCRP希望能在区域气候信息上提供科学的信息指导和服务,记者了解到,廖宏及其团队关于污染天气的最新研究也充分践行了这一理念。“比如,我们关注南京区域臭氧研究,聚焦北京的强雾霾污染等等,这些大气污染事件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我们发现,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的静稳天气发生,污染物就不容易扩散,这就增加了重霾污染事件发生的频次和时间。”

  廖宏举例,如臭氧污染,影响臭氧生成的氮氧化物和非甲烷VOC的比值,还有植被的排放等。“我们首先要了解影响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去有技巧的节能减排。”不过,廖宏也强调, 气象条件变化只是外因,人为排放才是内因,如果想要控制污染,更需要事在人为。

  我知道这点你们很关心

  今年夏天会否出现极端高温?

  刚刚过去的冬天,不少市民已深切体会到了极端寒冷的暴雪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接踵而至的春天,气温同样“不寻常”,温度直逼30℃的天气让人不禁产生怀疑,今年夏天,是否会有极端高温的出现?

  廖宏教授解释,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会增加,但并不能将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出现归结为简单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每一次气候事件的原因,除了地球的“体温”升高之外,还有海温、气候系统自然震荡等一系列因素,是很多原因的“综合体”。所以,今年夏天是否一定会出现极端高温还不好说。但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还是非常必要的。

  通讯员 林雯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甜子

廖宏体温地球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