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不能误解90后的有趣灵魂
9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27件国宝重器,一方舞台,凝练着上下五千载生生不息的岁月,一眼千年,在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中娓娓道来。
这个名为《国家宝藏》的节目,让冰冷的国宝在动人的演绎中变得亲切温暖,同时在观众们心中激荡起满满的民族自豪感。
这一切,离不开一位敢想敢做的“拼命三娘”以及她身后那个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团队。她是《国家宝藏》节目的制片人、总导演,她也是中传的优秀校友——于蕾
校友名片· 于蕾
于蕾,1998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现任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栏目制片人及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她曾担任多款深受大众欢迎的节目编导及制作人,其中包括《非常6+1》,《欢乐英雄》,《回声嘹亮》,《咏乐汇》和《梦想中国》。2012年,于蕾成为央视春晚史上第一位女性总撰稿。在此之后,于蕾继续担任2013、2014、2015年三届央视春晚总撰稿、总设计。
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于蕾独家专访!一起揭秘《国家宝藏》背后的故事,一起畅聊于蕾在中传的美好时光……
一间小屋、几把桌椅、整齐排列的节目流程表、密密麻麻贴满整墙的明星守护人资料、将一整面墙点缀得五彩斑斓的便利贴……这就是燃爆全国的现象级节目《国家宝藏》的孵化地。一顶灰色的爵士礼帽,难以掩盖的强大气场,走路的时候还带起了一阵风,“来吧,我们随意聊聊”,于蕾放下包,坐了下来,充满热情但又“酷”劲十足。
“我们的初心是做一档大众传播的节目”。
彼时,刚结束法国戛纳电视节工作的于蕾,眼角眉梢却难寻倦意,一双大眼亮闪闪地放光。作为一个从形式到内容均为中国原创的节目,《国家宝藏》已不止一次地“漂洋过海”,2018年香港国际影视展、法国戛纳电视节……于蕾带着她的《国家宝藏》一步步走向世界。
《国家宝藏》在香港举办专场推介会
“我们已经在进行外文版节目的筹备,外语频道的同事们一直在进行各语种的翻译,包括阿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但是呢,我们还是有一定的野心的,不仅仅希望它停留在一个翻译的层面,我们希望它变成一个节目模式的输出。”于蕾这样说。
法国戛纳电视节中国原创节目模式推介会上
于蕾全程用英文介绍《国家宝藏》,在滚滚综艺洪流中,《国家宝藏》将自己清晰定位为“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文博”之余,“探索”亦值得寻味。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曾说,“探索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历史维度上探索古代文明与艺术之源,二是从传播层面上探索如何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将文物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
区别于文博领域另一高口碑作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以综艺形式呈现浩瀚文博,可谓于蕾及她的团队创造性的“探索”,在尊重历史客观性前提下,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暖起来。这样的“探索”也在法国戛纳电视节等活动中得以推介向海外,“我们希望做中国节目模式海外输出的先行者,如果我们的这个节目模式能够输出到国外去,将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很大的突破。”
WISDOM in CHINA”中国原创节目模式推介会合影
不同于从海外购得版权的《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节目,近年来,一批原创的文化类节目剥开综艺喧嚣闹腾的外衣,以一场跨越时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唤起人们深藏心中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
《国家宝藏》更是将触角延伸至一个全新的领域——文博界。“我做了十几年的综艺节目,对于真正的好节目,我的内心始终有一个给自己的标准,那就是一定要去努力开垦某一个领域、或者挖掘某一块社会资源。文博,是综艺节目领域里一直尘封的、没被关注过的资源。”
2015年,于蕾团队的《国家宝藏》项目从央视节目创新人才培训计划中脱颖而出,因此获得了去英国学习的机会。当他们走进英国的博物馆,发现这里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历史课堂,还上演着青年人的思维碰撞、老年人的温柔凝视……“看到他们的表达方式非常多元、细腻、丰富,可以让大家觉得每件宝物都很有趣,反观我们的生活里,博物馆其实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很远。”
《人民日报》曾发文:“无论何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缺少知音和追随者,而是需要能讲中国故事的‘说书人’。”于蕾和她的《国家宝藏》无疑为“如何扮演好讲好中国故事的说书人”这一命题作出了极佳的注解——我觉得任何一个好节目都是能给观众讲好故事的,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选国宝这么沉闷的一个话题?在我看来,博物馆和国宝一点都不沉闷,之所以有人感到‘沉闷’,是我们没有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去讲它。
乾隆与各种釉彩大瓶
“不怕被后人嘲笑的审美”,一夜刷屏
宋徽宗与《千里江山图》
转眼亡国时,舞台效果炸裂,明星守护人演绎前世传奇,素人守护人讲述今生故事,节目最终以集纪录片、舞台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混搭”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于蕾微博感谢《国家宝藏》参演人员
“我们选择用‘前世今生’这样的形式去呈现国宝背后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走过了历史沧桑的老人,它有诞生的故事和流传过程中的故事,甚至直到今天都在影响着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人在倾尽全力地研究它、守护它。这样观众们就会觉得,文物其实是一个活在我们身边的、从古到今一直都有生命力的东西。它的背后有值得传递给观众的情怀和价值观。”
梁家辉饰演的司马光演绎石鼓的前世传奇
潘裕翼先生现场讲述大克鼎的今生故事
两年多的时间里,创作思路一次次发生改变,节目模式一遍遍推翻革新,唯一不变的,是那一颗“做一档大众传播的节目”的初心。“其实《国家宝藏》的效应,给我们整个团队带来的最值得骄傲的东西是博物馆真的能够火起来,让‘养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走进大众视野,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形成意识、养成习惯走进我们的博物馆,这是非常有社会意义的事情。”
《国家宝藏》掀起了一阵“博物馆旅游热”
因《国家宝藏》而产生的对文博领域的关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于蕾心中,培育更多精品原创节目,推动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形态走向世界,虽任重道远,但行则将至。
“不能轻视年轻人的欣赏门槛,不能误解90后的有趣灵魂”。
B站混剪、刷屏弹幕、秒拍说唱、拟人漫画……《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收割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心。“央视爸爸一出手,大地都要抖三抖”、“此生不悔入华夏”,新一代的年轻人用独属于他们的语言表达出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骄傲与自豪。
网友在弹幕中为《国家宝藏》疯狂打call
网友在节目播出后绘制的“盖章狂魔”乾隆帝
高三的同学们,这篇英语阅读理解你熟悉吗?
《国家宝藏》成为出题老师们的“新宠”!
这显然是超乎于蕾预料的现象,“小朋友们太可爱了,大家比我们期待的更爱我们一些。许多年轻网友给我们留言‘看了节目觉得热血沸腾’,其实让他们热血沸腾的地方也是曾经让我们自己沸腾的地方。我们在这么长的创作时间中走过了很多博物馆,见到了很多文物,也无数次觉得震撼和感动,我们希望把这些东西传达出去。”
节目开播前,于蕾团队进行了一个前期调研,他们从负责B站内容监测的人员处了解到,在时下年轻人密度最高的文化社区里,最火的“IP”居然是上世纪90年代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我当时巨惊讶,因为那是我上学时特别火的剧。”
1994年版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于蕾笑笑,回忆道:“我们那时还是只有是牒片、录像带的年代。想看国产电视剧,唯一的方式就是守着电视。我那会儿特别喜欢《三国演义》,每天拿小板凳坐在那里记台词、歌词。有一幕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诸葛亮被请出茅庐的那段,是用了一首歌来回顾他在茅庐里的生活,描述临行前的心情,我当时觉得写得特别好,就一边看一边记,记不全就等下一次重播。看到电视剧的对话,就回去翻书,看原著中的句子和台词有多大区别。”
b站弹幕版《三国演义》
“原来当时我们喜欢的东西,现在的小朋友们也喜欢,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的代沟。”
小时候在外公私塾里背过的古文,在蔡志忠漫画里看过的诸子百家,都让我对中国味儿的东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每个人都年轻过,以后你就发现年轻时候喜欢的东西,你之后也还是会喜欢。
于蕾笑着,看着我们的眼睛里也是讶异,似在诉说,又好似在倾听。年轻人并不是传说中的只爱浅薄的东西,他们非常珍惜祖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珍视中华“九州通四海”的灿烂文明。正如于蕾所言,“我做完《国家宝藏》再次感受到,我们几千年来变化最大的是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生活方式上的进步,但是我们的人文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两千年前的辉煌灿烂一直到今天,内核依旧,却历久弥新。”
《国家宝藏》节目现场的守护与传承
当被问到正在筹备的《国家宝藏第二季》将会有何变化时,于蕾迅速反问眼前等待答案的记者:“你们想看到怎样的第二季?”——不断成长的年轻人正是她极为关注的受众群体。
我们也一直在想第二季要做成什么样子,在想如何能够满足你们的期待,又让大家觉得还是《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希望让大家看到一个熟悉的东西有了新鲜的面貌。我们要做的是让古老的文明为大家所喜爱,特别是被年轻人喜欢,这才是‘传承’。能把我们民族优秀的文明传承下去,才是我们所谓的‘初心得偿’。
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IP”,它随我们的文化脉搏而跳动,随我们的文化血脉而绵延,年轻人不拒绝娱乐,但也绝不盲从于娱乐,他们需要的是更多如于蕾般懂得聆听、重视其诉求的电视人、媒体人来正确引导。
“赖以求生的职业恰好是热爱的事业,很幸福”。
有时,于蕾也会感慨:“如果当初选择了另一条路,现在的自己会是怎样?”或许成了海归精英,或许成了知名记者,或许……2002年从广院毕业后,原本有心出国留学的于蕾因缘巧合下进入了央视。
“当时正好有个机会,《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招导演助理。我就进到了央视,然后一直在这里干了下来。”那时的她刚从广院新闻系毕业,满心都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新闻理想。《经济年度人物》的工作结束后,她又参与了CCTV2的《经济半小时》,“纯经济新闻类节目,还是挺高端的。”
2003年,于蕾的职业生涯走到了一个岔路口,《非常6+1》的主创团队向她抛来橄榄枝,新奇、兴奋、迟疑……一时间许多复杂情绪朝她袭来,她竟有些难以抉择。“我当时挺犹豫的,心想自己学了四年新闻最后做了综艺,这个好像有点不符合我的期待。”一番徘徊踟蹰之后,她还是作出了选择——走上了这条当时看来更陌生亦更具挑战性的道路。
从新闻专业转至综艺节目制作,她直言“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扭转。”“在刚做综艺的时候,也不是特别摸得着门道,做一期节目就特别难。我总是一个人坐在楼道里哭,彻夜失眠也是常有的事儿。”
经历了多年的摸爬滚打,她渐渐体悟到了新闻与综艺二者之间的联系。“做新闻的经历对做综艺是有很大帮助的,新闻不白学也不白干。”于蕾谈到,“我后来跟湖南卫视一档热播的真人秀《真正男子汉》的制片人聊天,我们都觉得有过两三年从事社会新闻经验再来做综艺节目的孩子,后劲其实特别足。首先他们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他们具有捕捉人物的敏感,他们懂得如何利用镜头语言叙述好故事。”
在不断地解构、学习、吸收、建构后,于蕾渐渐发觉自己“似乎开窍了,做一期综艺不再那么难了”,与此同时,这份职业也回馈了她难以言状的喜悦感与满足感。“真正走到这个行当里头,还觉得挺幸福的,发现也许会比做一个记者更适合我,每一种创造都蕴藏着无数可能。”
当于蕾做到制片人这个位置之后,她发现除了要在创作上花精力,还需要花心思在各种人财物的协调上。
“但是人总要做更大的事情,随之而来也会有更多的烦恼、更大的压力,掉更多的头发……你要放手把各种具体的事情分配给下面不同工种的人,然后去做更核心的事情,带领大家共同前进。”
于蕾作为制片人带领《国家宝藏》团队共同前进
事实证明,对节目制作各工种的熟悉和对各流程强大把控力,为于蕾在电视行业不断做出新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从2012到2015,于蕾连续4年担任央视春晚总撰稿。当被问及成为撰稿需要怎样的素质时,她笑得俏皮:“需要会写啊。”
春晚总撰稿,写的是贯穿一台晚会长达5小时的串词台本,更是除夕夜里数十亿中国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海外游子盼归思亲的浓浓乡愁。于蕾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写的稿子,考虑到的不仅仅是主持人说的话,我还得想到这个节目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样子。”
于蕾与张国立在研究马年春晚文案
2013年春晚后台于蕾与那英等人合影
虽然春晚的一段串词很简单,可能只有一分钟,但是你除了要思考如何承上启下,还要想办法完成串场外的其它功能,比如表达‘家国含义’,还要考虑每位主持人的话语风格、台上换道具的时间、是不是有转场的问题……一切都要水到渠成又不着刻意的痕迹地完成,这是非常考验功力的。
担任2012年春晚总撰稿之前,于蕾已做了8年全流程导演。这意味从前期找选手、请嘉宾、外联外宣、策划方案、组织文案、外景拍摄,到之后剪辑短片、现场录制、声光电服化道,再到最后剪辑出片,她都曾参与其中。“所以当我做总撰稿时,除了能写出让人觉得满意的文案,还能为每个节目把关,考虑节目编排顺序,把握晚会的整体节奏。”
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团队里,于蕾又一次担任文学总撰稿的岗位。演出结束后,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内容与形式赢得了大众广泛赞誉。短短50分钟的演出,于蕾参与筹备工作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从前期策划,到每个节目的反复彩排审查;从晚会主题《最忆是杭州》的确定,到为雷佳演唱的《难忘茉莉花》作词。
雷佳现场演唱于蕾作词的《难忘茉莉花》
当被问及此项工作与春晚总撰稿有何区别时,她表示:“这两者差别太大了。春晚是全国人民的年夜大餐,它强调的是节日的气氛。而G20是重大的国际会议,我们需要展现给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我们的大国风范和大国气度。”
继2014年春晚与冯小刚合作后,2016年《最忆是杭州》是于蕾与张艺谋的首次合作。“和大导演进行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成长的过程。”不同于学编剧出身的冯小刚,学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更加重视形式美与建筑美,这对于长期经营内容的于蕾而言,无疑是一种观念上的冲击。
于蕾与张艺谋
“在他心里形式是第一位的,我这个做内容的人一开始还不是很适应和他合作。对于这场晚会,他最开始不是去想需要做什么样的节目,而是考虑如何放几个大招、用什么方式才能震撼人心。这个创作是反向的,但是走了一程之后我发现其实他是对的,对于这种国家级别的大演出,他的决策是很敏锐的。玩形式玩到一定高度也是很难的事情,这方面张导是个艺术家。这次经历对我‘玩形式’那部分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和提升。”
《最忆是杭州》美到极致的现场画面
记者、撰稿人、导演、制片人……一路走来,于蕾在多种角色间纵横转换,难得血液里仍沸腾着最初的热情。谈到未来规划时于蕾说,“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太好高骛远了也没有好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可以看清眼前的两三步,然后很明确很坚定地把脚下这步站稳,就很不容易了。你有一个梦想,能坚持一辈子,还能做出比别人更好的结果,这很难。”
对她而言,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国家宝藏第二季》打造好,“这个节目真的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做出来的。”《国家宝藏》里有一群电视人最淳朴、最热烈的梦想,穿过荆棘丛生的原创之路,收获大家满满的肯定与祝福,于蕾说这是她作为一个创作者寻觅到的最大的幸福。
“要在人生有180°大开角的日子里不断尝试”
谈到自己与中传的缘分开始,于蕾笑得轻松。“我是1998年以第一志愿考进广院新闻系的。”当年有一部美国电视剧《超人新冒险》正在热播,其中的男女主角Clark 和Lois都是Daily Planet报社的记者。深受《超人》影响,于蕾在心里埋下了一颗记者梦的种子。
“我当时就觉得当记者特别好,每天的生活都不一样,一年365天都是新鲜的,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人和事,去走近他们,去观察他们,去记录他们。”后来受班主任讲述的同校师姐从广院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事迹鼓舞,尚在高中的于蕾便产生了一种“广院新闻系,挺好”的观念,并于1998年如愿考上了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
青葱岁月
面对上大学后校园活动种类繁多,新的“视界”打开,于蕾也曾陷入迷茫。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才慢慢领悟到——“‘学术’二字,中传可能更注重‘术’,我们在学校学的大多是‘术’的专业,它不能光靠学,更多是干出来的,是需要你不断地去尝试、去体验、去实践的。其实中传的孩子都挺有理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和气场,但你要靠经历和阅历让你的小宇宙一点点积攒,到一定程度它就自然会爆发了。”
“尝试”是于蕾在给师弟师妹们的寄语中不断重复的两个字,回忆起大学时光,于蕾坦言自己也有许多遗憾:“我那时候实践的机会非常少,也不太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
但你只有尝完才知道,哪个甜,哪个酸,哪个是你的心之所向。在此之后,即便会遇到各种痛苦、烦恼、乏味的时刻,你也会愿意在这条路上不停地走下去,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完美吧。——于蕾
“大学可能是人最迷茫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最快乐的时光。这段迷茫的时光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在这个时候,你的人生是一个180°的大开角,你可以随意摆动你的方向盘,你拥有任何可能。”一切还未定型,一切犹可创造。“到了我现在的阶段,就只有20°的开角了。我不太可能打碎现在的生活重新开辟一个领域,这需要太大的勇气。”
在最好的年纪不断体验、不断试错、不断探索,烦恼总夹杂着快乐,痛苦中总孕育着希望,多年后,当我们回首——那些潇洒恣意、“挥霍”青春的日子都将是人生中最闪光的回忆。
每一件宝藏的存在,都是岁月长河沧桑变迁的见证。每一次成功的到来,都是日复一日辛勤付出的结晶。
历史这本书,值得慢慢翻阅,人生这首诗,值得好好书写;感谢于蕾让我们看到——梦想之路并非周道如砥,物换星移不敌坚守初心。
于蕾与中国传媒大学记者合影
记者 | 雷溦 · 王伊妮 · 陈逍
摄影 | 周柯利
编辑 | 李昕曈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这是特朗普最狠的一笔竹杠 毛利率至少...
- 【 军事 】 意大利为何敢率先加入中国一带一路
- 【 财经 】 90后:穷到举步维艰 却活出月薪几万风...
- 【 体育 】 英超-曼联0-2客负阿森纳退出前四
- 【 娱乐 】 范冰冰录妇女节祝福视频 穿旧外套引热...
- 【 科技 】 电子烟帮助1个烟民同时发展81个新烟民
- 【 教育 】 “台风爷爷让作业飞走”小学生的诗火...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