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出版座谈会召开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出版座谈会召开
2018年04月28日 11:32 中国人民大学
原标题: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出版座谈会召开

4月25日上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委会主任靳诺,校长刘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委会副主任吴付来,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刘兰肖,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秘书长格哈尔特·胡布曼,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顾问陈先达出席。

会议由吴付来主持。

辛广伟在致辞中向人民大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写队伍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马克思是千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践行马克思主义最出色的国家,拥有最庞大的学术队伍和最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之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向前发展,推出了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人民出版社作为唯一一家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编辑部的出版社,也承担着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责任使命,90多年来始终把出版马列经典作为主要任务。此次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整体性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希望人民大学和人民出版社在未来继续深化合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靳诺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筹备到出版经历了近五年时间,在此期间,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将其列为重大科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更把这项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举全院之力投入这项重要工程,同时,积极吸引校外专家学者共同投入其中,是大家的心血汗水让这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得以实现。在此书出版之际,尤其要对庄福龄先生表示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是庄先生于五年前首先倡议编写,并在生前一直关注和指导十卷本的工作。要抓住十卷本出版发行的契机,把十卷本的编写出版工作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高质量做好后续工作。希望与人民出版社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许正明表示,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出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学术界、出版界的一件盛事,也是献给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一份厚礼。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是认识、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也是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学习马克思主义,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问题的本领。此次规划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充分显示出中国学者的学术力量,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从马克思主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精神,又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特点。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谱写新的光辉篇章。

刘兰肖代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陈亚明发言。她表示,国家出版基金设立于2007年,10年来始终致力于增进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出了一批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读者认可的精品项目,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由国家出版基金提供资金支持,项目呈现出价值重大、注重创新和质量有保障的特点,它的出版面世为国家出版基金增添了一项优秀项目成果。

格哈尔特·胡布曼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是自己所见到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丛书不仅仅是理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更将马克思主义放到了特别宏大的历史社会思想背景当中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祝贺前三卷出版面世,期待后续更多精彩篇章。

陈先达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研究,它与基本原理研究和文本研究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对二者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有“发展”,又有“历史”,研究发展史既要清楚发展过程,理清不同阶段不同派别的观点,又要彰显时代特点,结合具体背景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本来就是十分复杂的,如何处理各种矛盾与关系非常关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写队伍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专家研讨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总主编郝立新主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表示,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史”和“论”,两者不能分开。 “史”的研究需要结合“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和发展史,理解马克思主义。“史”为“论”服务,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他还结合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关系、宏观与微观角度研究作了阐述。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推进学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要加强历史与文化研究,加强文献学研究的实践性,加强理论概括和学术研究的探索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体系完整、材料丰富、思想深刻,强调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反映了我国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新前沿成果,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和人民出版社的历史担当。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总主编杨瑞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出版是献给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人大重要的学术成果。它是长期研究成果的积淀,具有深刻而厚重的特点。希望未来丛书能走向海外,取得更大国际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总主编梁树发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出版离不开人民出版社的支持,离不开学校、学院以及编写队伍的大力投入。丛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170余年发展历史,内容多达十卷,学术价值非常深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主编张雷声表示,第二卷在结构上具有三个特点:阐述实践和思想史的关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以史带论。马克思本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在发展史的研究中,我们应当不忘本源。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主编张云飞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要学术著作,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让著作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沉淀。

郝立新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编写出版得到了中央办公厅、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体现了专家学者在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下一步将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工作,在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大广,科研处副处长牟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总主编张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张旭,党委副书记吉昌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黄继锋、陶文昭、郑吉伟、张秀琴,哲学院副院长臧峰宇,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一部原主任、编审郇中建,副主任毕于慧,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相关链接:

[人民出版社]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人民出版社]靳诺: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人民出版社]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本研究具有基础的作用

[人民出版社]辛广伟:出版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是人民出版社的重要职责

[人民出版社]许正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是理论自信的生动写照

[人民出版社]陈亚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代表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水平

[人民出版社]格哈尔特·胡布曼:这是我所知道的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最为整全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人民出版社]专家:这套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分享到: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