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校在广东省“五一”奖评选中荣获多项殊荣

我校在广东省“五一”奖评选中荣获多项殊荣
2018年05月02日 09:41 中山大学
原标题:我校在广东省“五一”奖评选中荣获多项殊荣

   4月28日上午,2018年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表彰大会在广州珠岛宾馆珠岛会堂隆重召开,我校喜获多个奖项,分别是: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附属第六医院胃肠专科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附属一院急诊科事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创建于1987年,多年来致力于急危重症的诊治与研究,在医教研领域和学科建设方面成绩卓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十,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华南地区首家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广东省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一、技术精湛,勇担社会责任
  急诊医护团队是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朝气蓬勃的学科团队,是“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院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的践行者。
  作为医院重要服务窗口,为社会提供全天候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危重症诊治服务,年诊疗人次30余万,年院前急救3000余人次,位居广州市前列。率先将床边快速检测等技术应用于院前急救,外院救护车转入的危重症逐年提升15%以上,危重、疑难、复杂病例比重每年增长15%以上,区域辐射能力强,慕名而来自于江西、广西、湖南等省外患者占留观人数的40%以上。
  2017年医院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独立的急诊科监护病房(EICU)并高效运作,科学优化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留观、急诊病房和EICU的“五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可快速实现多学科医护合作院内协同救治,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常规开展主动脉球囊反搏、血流动力学检测、血液透析、序贯性亚低温等高精尖医疗新技术服务,为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与专科收治,实施安全、高效、无缝隙的一体化救治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抢救成功率98%以上。
  医乃仁术,急诊科更是勇担社会责任。年均妥善诊治“三无”人员30人次。积极承担并成功处理多起如深圳光明新区山体滑坡、公共汽车群体伤、昆山爆炸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卫生救援,圆满完成亚太财富论坛、金砖五国运动会、中国俄罗斯青少年运动会及每年的广州国际马拉松等医疗保障工作。

  二、医教研齐头并进,硕果累累
  急诊科人在充分传承先行者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团队在我省乃至全国急诊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力,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省级科研基金项目多项,撰写并发表SCI论文50余篇。他们乐于奉献、勇挑重担、锐意进取,将急诊科打造成了 “综合实力强、救治水平高、教学上档次、研究有成果”的华南地区重要的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急诊科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实力雄厚,依托灾难医学培训平台、急诊与灾难医学培训学院,长期承担国内边远地区和省内多层次急救师资培训工作。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进修医生护士100余人,更远赴西藏、江西、贵州毕节等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技术帮扶,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急诊科不断完善专科护士培训制度与管理方法,实施分层级、全员规范化培训,注重临床思维、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护士理论水平及操作能力,打造了一支业务水平扎实、应急处置能力强和沟通技巧有艺术的护理团队,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人性化的服务。
   医护团队精诚合作,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建立了多学科联动、医护合作的质量品管圈——“执信圈”,先后开展了“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缩短胸痛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等系列活动,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服务能力,得到行业表彰和群众好评,近年来患者满意度均在98%以上。

  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执着于信仰,无愧于专业。在取得的成绩面前,急诊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016年4月,急诊科同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联合共同打造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灾难医学培训平台。2017年11月成立急诊与灾难医学培训学院。2017年按紧跟分级诊疗要求重新设置功能区域,成立胸痛中心、抢救诊断中心、创伤急救中心、急性卒中中心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急诊职工们将继续保持优良作风,再接再厉,执着于这份单纯的信仰,用更加优异的成绩,争创全国一流,争做行业标杆!
附属六院胃肠专科事迹:

  附属六院胃肠专科现开放床位近700张,年手术量达10000台以上,是国内外规模最大,专业齐全,特色突出,有较大影响力的胃肠专科疾病诊治中心,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胃肠肛门专科。

  一、专科权威,实力担当
  六院胃肠专科有多名专家担任包括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组长及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及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外科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副组长等重要学术任职,一直致力于胃肠重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为了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诊治水平,便于卫生部门监督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卫生部医政司分别于2010年及2014年组织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专家工作组,由医院汪建平教授为主的多名国内著名专家担任组长,兰平教授、邓艳红教授均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制定指南,致力于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目前已经由卫生部正式发布《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以及2015年版。根据卫生部要求和广东省卫生厅安排,附属六院承办了全省《规范》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二十个地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肿瘤医院与结直肠癌诊疗有关的内科、外科、病理科、放疗科主治以上医师。培训通过各地市卫生局召集当地各级医院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参加,每次参加培训人数均在200人左右,共计培训近4000人。

  二、创新助力,屡获佳绩
  结直肠癌早期治疗治愈率高达90%以上,但通常没有明确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因此,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在广州市卫计委结直肠肿瘤筛查项目的指导下,六院胃肠专科一直致力于早期发现结直肠肿瘤的研究工作。经过4年多的研发,现已发现适合中国人群的粪便标志物,对中国人群的检测灵敏度更高,而且取样更轻松简便。同时,兰平院长于2017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医院胃肠专科优化临床上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新方法,提高结直肠癌早期发现率。

  三、厚德至上,承担责任
  胃肠专科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一直不忘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在抗震救灾的紧要关头,胃肠专科自愿奔赴救灾第一线,共派出各级医生护士近20人参与抗震救灾。院长兰平教授、副院长任东林教授被评为“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除配合医务志愿工作外,胃肠专科还建立了“常在心”IBD病友会,由消化内科青年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组成。病友会打破地区的界限,联合浙江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共同举办第二届CCCF全国炎症性肠病病友大会,发动全国各地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属以及医疗团队共同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开展更多的健康知识科普,并通过活泼生动的文艺晚会,加强医患沟通和患者间相互支持,在整个国内炎症性肠病领域都产生了积极反响。

  四、基层帮扶,便民为民
        自2016年10月启动广东省提升县级医院胃肠疾病诊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来,六院作为组长单位,通过联同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组建成项目工作组,以巡讲系列活动、开展大型培训班、建立广东省内胃肠疾病远程医疗中心等三大方面开展对省内县级62家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工作,充分发挥胃肠专科优势和医院人才、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构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专科联盟,促进区域间胃肠疾病专科医疗服务同质化。

  五、人才强科,杏林长青
  胃肠专科坚持“从外引进,从内培养”的方针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渐改善专科人员结构,持续提升整体学历水平。科研实力雄厚,近5年发表SCI文章255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23项,立项金额超过1.5亿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2项,2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胃肠专科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事迹:

  作为一名潜心于临床一线、直面患者的医生,徐瑞华强调以“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攻坚克难;作为肿瘤防治国家队的学科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他带领全体员工面向全民健康的中国梦,踏着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浪潮,逐梦前行。如今的肿瘤防治中心,建成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及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为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防基地,科技影响力、综合实力稳居国内肿瘤专科医院前列,为广东、华南乃至中国的肿瘤防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潜心临床二十四载,攻坚克难治顽疾
  徐瑞华1994年就在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工作,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在临床上目睹太多消化道肿瘤带来的悲剧,他将消化道肿瘤锁定为自己立志攻克的目标。为了这目标的实现,他曾远渡重洋,学习全美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临床与研究经验,回来后,他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寻求救治中国肝癌、肠癌病人的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艰辛探求之后,徐瑞华带领治疗与研究团队从两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提出消化系统肿瘤(肠癌)维持治疗、靶向治疗新方案,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使晚期肠癌中位生存由13个月延长到27个月;同时引领国际国内抗癌新药研发,提升了我国抗癌新药研发能力。二是阐明了消化系统肿瘤糖酵解和氧化还原代谢异常、化疗耐药及复发转移机制并推出新型诊治方法,创立了肝癌诊断筛查新方法,将诊断的准确性由现有肝癌血清标志物AFP的81.6%提高到96.9%,漏诊率比以往降低一半以上。他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消化肿瘤规范化治疗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推进精准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为肿瘤内科学领域做出了引领性贡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主编专著《临床肿瘤内科学》,主持863计划等多项重大课题。

  二、探索提升医疗服务技术,成为国内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标杆
  作为肿瘤中心的带头人,徐瑞华传承中心注重人文医疗服务的优秀传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持续打造宾至如归的诊疗环境,建成花园式医院;为患者提供多种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搭建一站式预约挂号咨询服务中心与后動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方便患者就医。
  优化就医流程,建设智慧型医院,打造掌上就医APP,在原有预约挂号、缴费以及预约检查、报告查询等功能基础上推出候诊、手术进度、放疗计划、用药等信息查询及推送服务;增设各类检査报告自助打印机和自助缴费机;深入贯彻“专家专病专收专治”的肿瘤规范化诊疗理念,优化诊区布局,为推广单病种多学科门诊莫定硬件基础,使患者体验到了更多优质全面的诊疗服务。
  注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心在国内率先建立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制度的基础上,不新优化单病种规范化管理制度,逐步打破科室行政管理壁垒,组建完成了16个以单病种为核心的多学科专家团队,由首席专家领衔,制定单病种规范诊疗指南,成为国内肿瘤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标杆。29项科学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成为指引全球肿瘤诊疗的标准与指南。
  此外中心积极开展新技术,医疗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部分癌肿的诊疗水平跻身世界一流;拥有软硬件条件亚洲一流的放射治疗中心、多个专科开展高精尖的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开展例次位居国内肿瘤专科医院首位,稳居肿瘤专科医院排行榜前列。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满足群众对健康的美好需求,增进收治服务能力,徐瑞华带领全体人员在国家深化医改的政策指引下,积极主动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让利于民,不断深化与探索大型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的医院治理体系,提升整个医院的运营效率。
  为带领医院更好地发展与服务社会,他牵头编制十三五发展战略,确立力争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专科布局最全、服务规模最大、诊疗水平最高,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肿瘤中心的发展目标。在医教研防及管理方面实施创新驱动战路,面向学术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区域发展,组建大团队牵头国家科研攻关重大项目,承担国家原始创新药物研究,大力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鼻咽、肝癌、大肠癌、淋巴瘤、肺癌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高效率的研究基地,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大提升了科研产出及在行业内的学术地位,改写国际治疗指南,治愈率达国际一流水平。
  中心科学研究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历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在世界顶尖级期刊发表文章数量位居肿瘤专科医院首位,科技影响力位居国内肿瘤医院首位,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四、参与国家肿瘤防控战略制定,牵头组建国内最大肿瘤专科联盟
  作为“国家队”肿瘤防治基地带头人,徐瑞华高度重视开展肿瘤防控工作,带领中心承担了大量肿瘤防控社会责任,推动防控重心前移。作为广东省癌症中心挂靠单位,承担全省癌症防治技术指导职能,在广州市建设了包括社区基层医院、各级疾控机构和大型专科医院的新型群防群治网络;启动城市居民五种高发肿瘤的免费筛查,以切实行动最大程度惠及广东居民健康。
  2017年,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徐瑞华在医院开展“七省十六家”医院对口帮扶的基础上,牵头组建了泛中南地区肿瘤专科联盟,这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肿瘤防控联盟,包括了广西、福建、云南、湖北、湖南等12个省50余家医院。联盟内的医院将携手组建恶性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网络,进一步整合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发挥“国家队”的地域龙头作用,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开展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推广,免费培训单病种骨干,增强基层医疗机构肿瘤防控的能力。
  近年来,徐瑞华更多地参与了国家肿瘤防控战略的编制,包括健康保障工程中《癌症防控研究方案》、中国肿瘤精准医学发展战略、百年科技强国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医药卫生科技战略硏究癌症防控的编制,积极为健康中国战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事迹:

  苏薇薇,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和科学素养,工作勤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在教学科研一线累计工作超过30年,成绩斐然。
  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化学一类新药柚皮苷的临床前研究”。柚皮苷一类新药属国际首创,已获新药临床批件,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南方日报》、《中国科学报》及全国几十家主流网站对此作了专门报道。也作了报道。主持研发了中药五类新药红珠胶囊,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其专利 “一种化痰止咳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以2000万元价格实施专利技术转让。长期关注广东省化橘红产业的发展,构建了化橘红质量控制新模式,为化橘红药材种植提供了技术保障,相关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近年来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50项,国际专利授权5项。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其指导的《广州逸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获2014年度“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现已培养博士后7人、博士生33人、硕士生113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2012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13年12月,荣获“第十二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5年4月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广东发明人奖”;2016年3月被评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2017年苏薇薇团队获批准成立“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2017年苏薇薇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肿瘤专科胃肠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