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校长被批评背后有多少碎片化信息

校长被批评背后有多少碎片化信息
2018年05月11日 01:08 科技日报
原标题:校长被批评背后有多少碎片化信息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社交软件、朋友圈、微博迅速分化了阅读的时间,‘快闪’式的思考模式和自媒体数量的增加也助推了‘标题党’的横行无阻,纯粹吐槽与负面情绪成为了舆论的主力军。”

    如今的公众人物,日子是不大好过的。除却必须要在人前卖人设、炒流量的“小鲜肉”们,谨言慎行这四个字估计会像咒语一样,天天被惦记着。倘不如此,万一哪里犯了错,便会引起舆论的一场狂欢。

    这不,因为一个错别字,林建华成了自媒体、部分网民倾泻情绪的对象。实事求是地说,把鸿鹄之志念错的确是低级错误,值得大家批评和当事人去检讨。但一个不好的现象是,讨论迅速地被“带了节奏”,偏离了正常严肃公共议题讨论的方向,转变为对个人、所在学校的攻击和嘲讽。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社交软件、朋友圈、微博迅速分化了阅读的时间,“快闪”式的思考模式和自媒体数量的增加也助推了“标题党”的横行无阻,纯粹吐槽与负面情绪取代了严肃认真的思辨和分析,摇身一变成为了舆论的主力军。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早在1971年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明确指出: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这也是现代人注意力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闻翻转再翻转、公共议题流于浮躁与迷失让人们不再追求对真相的挖掘和探讨。

    当人们因一字之错而攻击林建华个人品行、能力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林建华曾经放弃参评长江学者、院士的机会;在教育改革中,林建华甚至主动提出废除校长、书记的副部级待遇,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在科研领域,林建华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化学家。这样的人才,怎能因一字之错而被贬低得一无是处?

    事实上,林建华在道歉信中提出因时代背景、个人成长环境导致文字功底不佳的解释是可信的,符合历史事实。但许多“吐槽者”既缺乏用历史视角看待过去某个时代的素质,又不惮以从浮夸标题、朋友圈中了解到的只言片语来对公众人物进行抨击。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如泡沫一般的狂欢舆论氛围,其实值得我们深思。

    错误需改正,但不意味着狂欢式的氛围值得提倡。更令人遗憾的是,林建华道歉信一出,很多教授、学者撰写长文批评文中“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他们显然没有看过林建华发言的全文。原文中解释得很清楚,“质疑新技术、质疑全球化、质疑一切”并不能创造价值。显然,写了一两千字长文的学者,同样缺乏深入的思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除了思考,我们还需要包容。

    漫长的封建时代,我们经历过单一评价体系的社会。“墨磨偏,心不端”在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笑话;“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更是一字之错误人终生的明证。

    而今,社会在飞速发展、变革,学科、社会领域的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有一份包容的心态,认真思考的态度,重新梳理社会信息传递的结构,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