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最后的南侨机工

最后的南侨机工
2018年05月11日 06:26 工人日报
原标题:最后的南侨机工


2014年9月2日,李亚留在昆明参加纪念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75周年系列活动。东方IC供图



位于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交汇点畹町镇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东方IC供图

   

送别最后的“李亚留”

当地时间5月3日晚,海外最后一位南侨机工李亚留老先生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伦乐家中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4日,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白天给李亚留家人发去唁电,将李亚留誉为“民族忠魂”。白天说,南侨机工的事迹是华侨抗日救亡的一座不朽丰碑,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华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海外炎黄子孙血脉中割舍不断的情谊。

6日,中国驻古晋总领事程广中率工作人员赴伦乐吊唁李亚留。程广中说,李亚留老先生是抗日英雄、炎黄忠魂、华人楷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李亚留老先生,不会忘记南侨机工们的不朽功勋,也不会忘记马来西亚华人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经济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李亚留老先生祖籍福建,191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1939年作为沙捞越第一批南侨机工志愿者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在滇缅公路上担任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他出生入死、历经艰险,亲历了日军炸毁功果桥,识破并抓获过日本间谍。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他继续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印度等地作战,日军投降后返回马来西亚。

在硝烟散去70多年后,李亚留老先生2015年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他仍对当年驾车行驶在滇缅公路上的日子记忆犹新——那些日子里,他常常独自出发执行任务,在十曲八弯的山路上拼命往前赶,直到天黑看不清路才歇息。路上的危险如影随形,他曾亲眼看到队友的车滚下悬崖,也曾在深夜停宿时被困狼群。1941年元旦,李亚留与3名队友正准备吃饭,突然传来日军飞机马达的轰鸣,紧接着“轰隆”一声,炸弹就在他们身边爆炸。

回到马来西亚后,李亚留以驾驶小型巴士载客为生,他把自己开的车命名为“昆明”。2014年,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华人学术研究会会长林韶华的努力下,李亚留和另外3位海外南侨机工一起,时隔70年后终于再次回到了昆明,达成了自己的一个夙愿。

献之以生命的“生命线”

“中国有千百条公路,数不清的桥梁,然而没有哪一条像滇缅公路,也没有一座像惠通桥那样可以载入史册。”这是中国著名作家、二战时期任战地记者的萧乾留下的评价。从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成为抗战中的中国西南大后方最重要的“生命线”,惠通桥是这条路上的必经之地。

抗战期间,随着沿海重要港口基本失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先后断绝,退缩西南一隅的国民政府为了获得外来输入的军事物资、工业生产原料以及国民基本的生活物品,于1938年底修建了滇缅公路,这条公路成为西南大后方唯一可与国际接轨的通道。但是,路修完了,国内却奇缺运输所需的司机及相关技术人员。1939年2月,爱国华侨领袖、南侨总会会长陈嘉庚先生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

南侨机工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1939年2月到9月,超过3200名南侨机工共分15批回到中国从事滇缅公路的运输和汽车维修等工作,开始了“运输抗日”——直到1942年日军从缅甸攻入云南境内,滇缅公路运输彻底断绝。此后,南侨机工在大后方继续从事着其他运输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据统计,在三年时间里,滇缅公路共运输物资45.2万吨,而当时所有的国际援助约50多万吨,这意味着九成以上物资都由此运到中国。此外,南侨机工还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将1.5万辆汽车开进中国。

在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上,当年的南侨机工面临三道“夺命关”。首先是道路险恶,公路在山高坡陡、悬崖峭壁的山间穿行,雨季的暴雨更令山路险上加险,在这种条件下行车,几乎每天都有人遇难。据记载,仅1939年4月至7月间,机工们就发生车祸24起。其次是疟疾横行,倘若染上一病就是一年半载。有机工曾回忆说,有时开着车就突然犯病,只能把车停在路边,吃药盖上被子捂着,挺过一阵继续上路。患上疟疾后,身体会越来越瘦弱,很多人没挺过来,就葬身在滇缅公路上。最后是敌机轰炸,作为当时国内抗战物资的运输要道,滇缅公路自然成为日军的“眼中钉”。为切断滇缅公路,日军专门组成“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出动上百架飞机,重点对怒江上的惠通桥和澜沧江上的功果桥等要地进行狂轰滥炸。

最终,在3200多名归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中,1028人壮烈牺牲。战后,1126人返回了南洋,1072人留在了中国。

南侨机工:远去,不忘

“海外归来志未酬,风尘仆仆群山头。轮盘日夜无停息,不复山河誓不休!”这是南侨机工第十一大队倪鸿声1940年5月写下的诗句。

在彪炳千秋的功绩和惨重伤亡的背后,是一名名南侨机工以青春的血肉之躯谱写的生命之歌。

1939年前,年仅13岁的张伟民为了加入南侨机工,偷偷改大年龄,离开家人远赴云南。2015年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张伟民对离家时的那一幕记忆犹新,“祖母、母亲和弟妹都专门前来相送,父亲却远远地站在码头钟楼下没有走近。”当时他不知道,这一别竟是与父亲的永别。

在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中,还有一位被时人誉为“当代花木兰”的巾帼英雄——李月美。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生于马来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李荣基是一位华侨商人。为了能够加入南侨机工回国抗战,这位“女娇娥”巧扮男装,机工同伴们一直都不知道这位战友竟然是个姑娘。直到1940年,李月美在滇缅公路上翻车,被另一位过路的南侨机工杨维铨相救送到医院,医生才发现她是女性。此后,李月美的传奇被媒体报道,“当代花木兰”的佳话传遍海内外,何香凝女士特题写“巾帼英雄”四字,赠李月美作永久纪念。

抗战胜利后,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幸存的南侨机工都回到了远在南洋的父母、妻儿身旁,陈建文就是其中之一。回国抗战时已届而立之年的陈建文,在马来西亚已经有了妻子和四个孩子。在他回国一年后,妻子因病去世,16岁的大女儿抚养三个弟妹艰难度日。抗战结束后,每次机工回国,当地华侨报纸都会登消息,他的大女儿就带着弟妹到码头去等待,每次早早到码头,一直等到码头的人走完了,还没有见到爸爸,姐弟几个人就抱头痛哭。这成为陈建文一生中最内疚的事情。

抗战结束后,无论是回到南洋还是留下的南侨机工,大都回归自己平静的生活,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与“南侨机工”的英名沉寂了近半个世纪。1986年,侨务部门开始给健在的南侨机工发放生活补助,并逐年调整提高补助标准。滇缅公路至今还留存着“二十四道拐”石标等抗战历史印记,在昆明、畹町等地都设有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铭刻的碑文分别是“赤子功勋”和“华之魂、侨之光”。

在南侨机工当年出发的地方,他们的功绩也被人铭记。在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矗立着一座纪念南侨机工的雕塑,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南侨机工出生入死的光荣历史,借以缅怀他们支援“二战”反法西斯事业的丰功伟绩。



抗战南侨机工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