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迎接晨曦杨振宁、翁帆新书《晨曦集》发布会在清华举行

迎接晨曦杨振宁、翁帆新书《晨曦集》发布会在清华举行
2018年05月11日 22:26 清华大学
原标题:迎接晨曦杨振宁、翁帆新书《晨曦集》发布会在清华举行

清华新闻网5月11日电(学生记者 李延欣 张北辰)5月10日上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和妻子翁帆的新书《晨曦集》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杨振宁、翁帆伉俪,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原校长王大中院士,原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院士,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总裁谭跃,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杨振宁的学生代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物理学家余理华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以及南开大学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等出席发布会。 

杨振宁先生新书《曙光集》发布现场 张北辰 摄

杨振宁先生讲话 石加东 摄

杨振宁先生在讲话中称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人。他想起小时候中国的积贫积弱,想起后来很多年中国发展的艰辛历程,而今天中国终于走上了富起来、强起来的康庄大道,让他尤感振奋。11年前,杨先生感到中国出现曙光,于是出版了《曙光集》。近年来,他更觉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曙光已转为晨曦。发布会上,杨振宁笑着说出自己的希冀:“我希望我到一百岁的时候,再出一本《天大亮集》。”  

邱勇致辞石加东 摄

邱勇代表学校向新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收获。邱勇说,《晨曦集》反映了杨振宁先生近年的思想,有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也包括对未来展望的思考。邱勇表示,不同的人读《晨曦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杨先生一直关心清华的发展,也一直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邱勇强调,未来的清华一定会变得更创新,更创新体现在学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体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的提升;清华一定会变得更国际,让同学具有更加宽阔的国际视野,清华在培养中国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的同时,还要为世界、为全人类培养人才;清华一定会变得更人文,人文的清华不只是基础人文学科要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同学的人文素养。邱勇表达了对杨先生的两点祝愿:一是期待杨振宁先生早日出版第三本著作;二是“何止于米,相期于茶”,祝愿先生健康幸福。 

王大中致辞 石加东 摄

王大中对《晨曦集》中体现出的战略性眼光印象深刻。他认为,杨先生在书中对当下物理学发展提出的观点都是非常有深度的思考。王大中引用杨先生的话说:“我自己最重大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他希望大家都记住杨先生这句话,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顾秉林致辞 石加东 摄

顾秉林在致辞中表示,在杨振宁先生的领导下,清华高等研究院选择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建立起了优秀的学术文化,始终把追求学术、追求真理作为最高的目标,并在年轻人中把这种价值取向发扬光大。顾秉林希望本次《曙光集》的出版将更加激励高等研究院的全体师生,更加激励清华大学的全体师生,更加激励所有致力于科学、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不断前进。

余理华与张首晟分别回顾了自己在杨振宁先生指导下求学的经历。 

余理华和张首晟发言张北辰 石加东 摄

余理华说,杨振宁先生待人真诚,关心学生。杨振宁教导他不应执着于一个无解的课题,却也一直将他那个无解课题放在心上。当学术界有相关的新发现时,杨先生总会及时与他分享。

张首晟回忆了当年在杨先生指导下体会到科学研究中最难的不是要专攻一个题目,而是要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要懂得把“循美而求真”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 

王涛、于殿利介绍杨振宁先生的新书《晨曦集》 石加东 摄

王涛认为,《晨曦集》表达了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念,这是本书吸引读者最重要的原因。杨先生的科学贡献和文化精神都是宝藏,我们需要不断从中吸取迎着晨曦、走向复兴的力量。

于殿利介绍了《晨曦集》的价值。他表示,《晨曦集》反映了一代科学巨擘的治学心迹与家国情怀,也是一部了解杨振宁先生近期思想和心路历程的重要著作,很好地体现了当今世界最前沿、最高端、最鲜活的科学和教育思想,值得今天的读者好好研读。 

葛墨林院士回顾杨振宁先生的成就 石加东 摄

葛墨林回顾了杨振宁先生的学术贡献,认为杨振宁是“打破美国对中国科学封锁的第一人”。在1973年的一次讲座中,杨振宁将“杨-米尔斯场”前沿理论引入中国。杨振宁还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多方奔走、筹措资金,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直至今日,杨振宁依然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不辍耕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方向,这种精神令人敬仰。 

出席发布会的嘉宾合影 张北辰 摄

杨振宁先生的新书《晨曦集》 石加东 摄

《晨曦集》反映了一代科学巨擘杨振宁的治学心迹与家国情怀,也是一部了解杨振宁近期思想和心路历程的重要著作。其中既有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也有关于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热点问题的专论,还有近期科学史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以及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社会议题。

编辑:华山 审核:襄楠 清柳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