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湄公河》读后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湄公河》读后感
2018年05月18日 05:08 山西新闻网
原标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湄公河》读后感

  读《大湄公河》,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新奇东西让人目不暇接。幸好有黄风、籍满田两位向导给你作精彩解说,让新奇在映入眼帘的同时,也深入心底,让你掩卷兴怀,志以奋起。
  《大湄公河》是一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博厚宏大之作,是一部正视问题、憧憬未来的现实主义之作;是一部惩恶劝善、激浊扬清的公平正义之作;是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影响世界之作。
  作为纪实性很强的报告文学,《大湄公河》以我强大祖国依法惩治糯康等毒枭残害我国在湄公河上行船的13名船员,保护公民在国外的合法权益为主线,揭示展现了这个案件的复杂的现实背景和深远的历史、地缘及人文背景,给人以海量而曲进的发人深思的信息,启人以民本、国体、立德、法治及协和万邦等正本清源、治国治世之哲思,确是不同凡响的重要创作。
  博厚宏大。作品展现了中南半岛母亲河——湄公河及它的上游,即我国的澜沧江的狂放雄伟的风貌,介绍了沿河国家及法国人、英国人对它的考察开发历史,如我国刘少创之测河源等,说明湄公河与中国是“山同脉、水同源”,把我国的雪域高原与中国南海通过中南半岛联结起来,把中南半岛五国之间联结起来。大湄公河就是这样成为这一带国家(起码是六国)的地理中心,形成六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割不断的地缘联系,体现了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跨越时空的博厚和宏大。
  现实主义。《大湄公河》全篇贯彻了中国史学以“直书”为贵的宗旨,不回避问题,正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典型事例的记述,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比如对“金三角”地区大种罂粟花以及英国人带入此物种,从中牟取暴利(使人想起1840年的鸦片战争)的历史,对外国殖民者劫掠财富而采取不顾当地人民疾苦、痛下杀手的行为,对英国炮制“麦克马洪线”,侵占我国领土的始末;对毒品禁绝之难使半岛各国以至世界深感头痛……如此种种问题,作品毫不回避,而是用事实警醒人们,警醒为国理政者:必须正视,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地予以解决。
  公平正义。作品始终贯穿了惩恶劝善、激浊扬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无论是对凶残毒枭残杀我无辜公民的暴行,对警匪一家的权力腐败,对当地人民的苦难的救赎并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与沿河国家的治理、开发湄公河流域所作的协议、规定、政策、措施,都无不体现着普惠人民、关怀民生,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宗旨。作者讴歌的这种境界,是每个国家和人民的迫切需要,也是今天我们国家的文学家、艺术家、舆论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特别需要身体力行的。
  影响世界。《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上句说的是顺应时代,下句说的是重视人文,用以教化和治理好天下。人文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一切先进文化。作品以大量的历史和现实材料,介绍湄公河、澜沧江流域的景观特别是人文底蕴,使人从中国西南部到中南半岛五国的母亲河,想到黄河、长江等祖国的母亲河。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和祖国五千年的长期发展和磨难曲折,也承载和传承着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使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出发,将走向怎样光明而长远的目标,从而鼓舞着我们坚定不移地浩然前行。
  人文的核心是道德。种毒、贩毒以至成为毒枭,甚至成为杀人越货的暴虐至极之徒,与善良人民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去甚远,这自有其清浊自取的主动性;但人是社会的,时代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地缘生态等等,决定了你不能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远古状态,这就无法避免人际、国际之间的影响,人性被扭曲,被金钱和名位权所诱惑,被时代潮流所裹挟,从而良莠不分,误入歧途的不再是少数,以致在科技、经济疾速发展的沧海桑田中也滋长着戕害人性与道德的像罂粟花一样的毒草、毒花,给人类精神和道德带来严重污染,成为社会和人类安全与健康发展的巨大逆反力量。作品告诉人们,必须以义治国,以德治国,德主刑辅,把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结合起来。以德以文化人,可以防范于先,让绝大多数人自觉做好事,不做恶事;而法须惩戒于后,教育那些德教失灵、怙恶不悛者由畏法而却步或逐渐走上善道,也使其他人受到警戒。
  总之,黄风、籍满田以“一粒沙中有一个宇宙,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的眼光,从禁毒缉毒一个点上,鸟瞰半个东南亚以至整个世界,尽写中国之崛起,时代之发展,中南半岛五国之政令,世情风俗之浇漓,山川景色之壮美,地产食货之登耗,人文之消长,并都能核名实,絮古今,惟史实是藉,广积穷搜,详加考订,做到了提纲挈领、铺金缀玉,删繁辑要、张弛有度,从而成一代之实录,百世之镜鉴。
  天时启而文明昌,人文盛而天下治。《大湄公河》确乎是以文章饰治理,高瞻远瞩,以先进文化引领高层设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之现代化,并逐步走向世界之美文也。难怪美国、加拿大著名华文报纸和国内一些报刊争相转载。在此,谨向作者致以贺忱。

李淳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