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九名老知青50年后重走青春路

九名老知青50年后重走青春路
2018年05月19日 10:48 潍坊大众网
原标题:九名老知青50年后重走青春路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峥嵘岁月里,潍坊青年也纷纷投身到广大农村,为农村建设贡献青春和热血。1968年,潍坊三中、潍坊五中等学校的部分中学生来到原昌潍地区胶南县海青公社许家村(现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许家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5岁,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50年后,其中的9人重返许家村,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离别50年之后重聚,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

  5月15日早上6时30分,从潍坊市区出发,曾在海青镇许家村“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们踏上了重返第二故乡之路,一路上大家既兴奋又激动。“50年了,这是第一次回村,激动得昨天一夜没睡好,脑海中都是当年下乡的情景。”老知青李传芬激动地说。

  老知青张洪娥也有些激动。她说,在许家村下乡3年,虽然是人生很短暂的一段时光,但收获满满,除了感受到乡亲们的真诚关怀外,还懂得了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含义。在这里,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许家村的日日夜夜,都让他们终生难忘。“乡亲们的朴实、善良、勤劳,让我们终生受益,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感觉到当年下乡学的知识和本领有多么重要。”张洪娥说。

  “快看,这是当年的海青汽车站。”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车子驶入海青镇中心,记忆里熟悉的场景越来越多,大家的情绪也更加高涨。一路上,李传芬都在用手机拍照和录像,生怕错过哪一个重要的环节。

  “50年了,好久不见啊。”上午9时许,在海青镇政府大院,老知青李会贞早早地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赶到了这里。见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他们或拥抱,或双手紧握。离别多年后重聚,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有的人热流盈眶,脸上又有着说不尽的喜悦。当年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如今大都已两鬓斑白,但50年的情谊没有变。

  得知老知青返乡,七旬村民特意从东营赶回

  “上车了,我们去许家村。”随着一声吆喝,大家开始启程。车子从海青镇政府大院出发,一路向南,在拐了几个弯后,离许家村越来越近。“这是当年我们种地瓜的地方,这是当年下地回村的路……”许家村早已变了模样——泥泞土路不见了,破旧的房屋也变成了成排的砖瓦房,房前屋后还都种了很多花草。但走在村里,老知青们还是能想起大街小巷以前的样子。

  这时,村子里热闹的锣鼓声越来越响亮,村民们自发聚集在村委大院,一条印有“热烈欢迎潍坊知青重返家乡”字样的横幅特别醒目,乡亲们用自己的方式欢迎这些特殊的乡亲回家。1968年,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中学生,提着行李包、背着黄色帆布书包,来到这里,度过了3年难忘的青葱岁月。 

  见面后,老知青和乡亲们拥抱着、说笑着、互诉着这50年来的惦念。今年63岁的郭建辉当天特意从城区赶回村里,他在人群里寻找熟悉的身影。李会贞、张金华、张洪娥当年都在他家里住过,尽管多年不见,还能喊出她们的全名。见到了半个世纪没见的姐姐们,郭建辉十分激动。“当年我年龄还小,经常跟着姐姐们一起玩,没想到过了50年,还能再见到她们。”郭建辉说,记忆中,有四个知青住在他家,父母还专门收拾出了一间大北屋让她们居住。

  得知老知青们返乡,74岁的许家林也特意从东营赶回村里。当年的许家林是村里的宣传队队长,带着知青们编排节目,让村子里充满朝气和活力。“这些青年们有知识有文化,特别是女孩子,能歌善舞,他们来了以后,村子里很是热闹。”许家林说。

  老知青们感慨颇深,思绪一下子回到那个年代

  村委会议室里,党支部书记许志强和同事们早早准备好了水果、矿泉水等,等候大家到来。时隔50年,再次回到许家村,老知青们感慨颇深,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

  老知青李传芬回忆,1968年底,潍坊三中召开了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场面十分热烈。学校里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既有知青又有前来送行的学校老师、解放军代表、学生家长和热情的市民。“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欢送场地排满了即将启程的卡车,每辆卡车上插满红旗。卡车缓缓开动,绕潍坊市区一圈后沿老潍徐公路迎着凛冽的寒风南行,当天下午2时许到达当时的胶南县海青公社。

  时任许家村书记许衍高、贫协主任王本玉前往海青公社,将27名知青领到了许家村,并对知青进行了临时安置,从第二天开始陆续将知青分别安置到各生产队和具体住户。不久之后,9名知青重新分到了大石庙村等附近村庄,18人留在了许家村。1970年春天,村干部安排给知青们建十间新房,知青集体住进了新房,从此知青有了自己的“家”。1971年10月,知青们陆续调回潍坊工作。

  为表心意,9名老知青还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村委和乡亲们。“三载插队情深谊长,六旬回村拜谢乡亲。”许志强从老知青高云波和丁桂贞手中接过这面沉甸甸的锦旗。

  当年乡亲们把好吃的留给他们,很是感动

  几十年没见,老知青和乡亲们有说不完的话。老知青于新华和朱礼宾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唐乐英。他们还给她带来了潍坊酒、香油。今年81岁的唐乐英以前是村妇女主任,于新华和朱礼宾来到许家村后,就住在她家里。

  “当年的帅小伙如今都变了模样。”唐乐英拉着两人的手,眼眶里含着泪。“您身体还这么硬朗,真好。”朱礼宾说,当年他们来到这里后,跟村里人相处得特别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朱礼宾和于新华到唐乐英家吃的第一顿饭是用油熬的稀饭,里面有肉末、菜、粥等,是海青当地的小吃。“虽然有些吃不惯,但当时很饿,吃着很香。”朱礼宾说。

  朱礼宾还记得,有一年端午节,为了让知青们感受过节的气氛,每家每户都给他们送了4个粽子和4个鸡蛋。“乡亲们不舍得吃,真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让我们很感动。”朱礼宾说,那个年代没有冰箱,乡亲们送的粽子又多,他们一顿吃不完,只好将粽子放在炉子上,一直用火温着,就这样他们一连吃了好几天。

  朱礼宾还回忆起了当年的趣事。年轻小伙饭量大,经常到了半夜就被饿醒。几个青年半夜爬起来结伴去偷刨村集体的花生、地瓜烤着吃。有一次,他们被生产队的小队长逮住了,但小队长并没有批评他们,只是和颜悦色地说:“以后吃完了记得把嘴擦干净。”

  “我还记得老支书家院子里有棵梨树,一到春天就开满了梨花,特别漂亮。”朱礼宾说,每每看到这些梨花,他总是不禁想起中学课本上学到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一夜春风来”。

  每当下地回家后又累又饿,房东大娘早就准备好了饭

  73岁的许家合也在人群中寻找熟悉的人,张金华和李会贞就是他要找的人。“家合大哥,您身体挺好的,听说俺大娘前几年去世了,有些可惜,我们一直很想念她。”张金华拉着许家合的手问长问短,久别重逢的欣喜溢于言表。

  张金华和李会贞来到许家村不久,就住进了许家合的家里,许家合的老母亲特意收拾出一间北屋让她们俩住。“许家大娘待我们和亲闺女一样,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们留着。”张金华说,她们一直住到许家合结婚,因家中房屋紧张,才搬了出来。

  当年知青们来到许家村后,分别居住在固定的村民家中,白天干活,晚上学习,主要学习毛主席、党中央的有关指示等,听取忆苦思甜报告,从思想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村领导和村民对知青十分关心,照顾周到热情,每个生产队都安排专人指导知青做农活、做饭,使他们尽快度过劳动关和生活关,住户对待知青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

  李会贞回忆,当年来到村里后,他们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干着干着累得就在地里睡着了,那个时候最盼望队长说“休息一下”。只要队长一声令下,大家坐在地上一歪头就能睡着。“那个时候最期盼的是下雨,因为下雨就不用下地出工了,可以待在屋里学习。”李会贞说。

  每当下地回家,知青们又累又饿,李会贞一进家门就喊:“大娘,我饿了,做啥好吃的了。”这时,许家合的老母亲早已准备好了饭,地瓜干、豆饼,这些都是当年常吃的食物,她和张金华虽然来自城市,但从不挑食,家里有啥吃啥,“现在还真想吃大娘做的地瓜干”。

  生病时获无微不至照顾,在新家感受到母亲般关怀

  当天,老知青丁桂贞和李传芬专门来到当年的住户许世奎家看望他。

  许世奎正躺着休息,看到她们到来,有些激动。仔细端详半天后,才认出眼前的是丁桂贞和李传芬。“李传芬是那批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只有15岁,性格活泼,喜欢和我姐姐在一起玩。”许世奎说。

  到许家村的第三天,李传芬和丁桂贞就被分到了许世奎家居住。慈祥的大娘、大爷把最好的里间让给她们,两位老人和女儿、儿子都住外间。寒冬腊月,她们住在暖暖的房间,睡在暖暖的炕上,心里温暖如春。

  “在这个新家,我得到了母亲般的关怀。”李传芬说,当年的下乡知青中她年龄最小,经常犯胃病。那时村里都是地瓜煎饼为主食,白面很少。每当她生病,大娘就着急,用家里逢年过节才吃的白面擀面条给她吃。

  许世奎家中有个大咸菜缸,老母亲在缸里腌大豆、花生、咸菜,每当吃饭时,都会拿出平时不舍得吃的咸菜给她俩吃。许家村当时种植花生,到了冬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花生,他们把花生榨油,剩下的花生渣渣做成麻糁,她们饿了就拿麻糁吃,大娘从没有责怪过她们,还把李传芬的胃病吃好了,至今没犯过。

  “有一次,我下地回来,满身起了大红疙瘩,奇痒无比。大娘很着急,用民间偏方为我医治,走街串户寻找旧盖垫,晚上点燃给我烤了全身。第二天,身上的疙瘩竟然全部消退了。”多年来,李传芬每当想起许世奎一家的关怀,心里总是感动不已。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