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江淮深挖汽车安全“护城河”

江淮深挖汽车安全“护城河”
2018年05月24日 05:51 中国青年报作者:张真齐
原标题:江淮深挖汽车安全“护城河”

    江淮瑞风S7顺利通过高速爆胎安全测试。资料图片

    “砰!”伴随着沉闷的爆胎声,一辆高速行驶的江淮瑞风S7紧急刹车,最终平稳地停了下来。5月20日,在北京中联赛车场,江淮瑞风S7前后爆胎路演成功,成为当天活动的一大亮点。

    随着城市路况的日益复杂,以及人们出行场景的丰富。在日常的行驶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遇到诸如爆胎、碰撞等突发情况。当危险发生时,作为乘客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汽车安全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进一步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系数,江淮汽车在业内率先实现三个“第一”——首倡应急安全在行业的普及应用、首创“安+”汽车安全技术品牌、成为首个搭载TESS的量产乘用车品牌。事实上,随着更多安全配置的落地,江淮汽车正在逐步构建了以安全为核心的竞争壁垒。

    在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兴初看来,汽车安全主要分为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基础安全三个层面。“近年来,汽车安全的三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主动安全以智能化为大趋势,被动安全以碰撞为重心,而基础安全领域中的应急安全则急需加强普及和应用。”

    由于这三个层面的发展不均衡,使汽车基础安全成为交通安全领域的一块短板。更重要是的,经过安全带、ABS以及安全气囊三代产品的验证,应急安全已被证明是发生事故时对驾乘员最有效的保障,因此广泛的普及应用非常必要。

    项兴初表示,“江淮在安全技术上的自主研发积淀已久,多年来与国内外十多个研究机构和试验院所进行安全技术合作和研究,建立面向全球安全法规的正向开发能力。”据了解,截至目前江淮已经具备涵盖基础安全、主动安全、被动安全、道路救援四大层面的自主正向研发能力,在安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拥有技术积淀,还需要将成果落实到产品上,并使消费者形成品牌认知。为此,江淮发布自主车企首个安全技术品牌“安+”,进一步确定了江淮在安全领域的技术路线——以应急安全、智能安全、结构安全为核心。其中,应急安全以高速行车爆胎情况的应对和TPMS胎压监测为核心,智能安全以AEB自动紧急制动、LDWS车道偏离预警等行业领先的实用技术为代表,结构安全则突出高强度钢的大比例使用以及更具防护效果的笼式车身。

    据介绍,“安+”的安全配置已全部落实到全新瑞风S7超级版。该车搭载了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可在检测到碰撞发生前2.6秒进行碰撞预警,1.6秒开始部分制动,0.6秒进行制动收紧安全带,可帮助减少27%的事故发生。

    此外,瑞风S7超级版的全功能车身电子稳定控制集成了ABS刹车防抱死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HB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等十四项车身稳定辅助功能,提供包括急刹车、转向过度及转向不足、车轮打滑、坡起后溜等各类型失控情况下的辅助控制,能帮助驾驶者保持车身可控和正常行驶状态。

    最值得一提的是,瑞风S7超级版在国内率先量产搭载了爆胎应急安全系统(TESS)。在行车过程中一旦出现爆胎,该系统依然能让驾驶员安全地控制车辆方向和制动,从而避免事故发生。在高速爆胎事故中,车辆失控是造成伤亡的最大“杀手”,TESS的应用使这种曾几乎100%造成伤亡的事故大幅降低危险系数。随着爆胎应急安全系统的量产和普及,江淮的“安+”品牌理念将在普及基础安全、进一步保障用户价值的优势将逐步体现。

    “自动驾驶的普及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在这10年中,被动安全和基础安全依然需要承担所有的行车安全任务。”在活动当天,江淮汽车安全专家的一席话让人陷入沉思。

    当前,许多车企都试图拥抱自动驾驶技术,追求 “无死角安全”。然而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的技术水平和复杂的道路环境导致自动驾驶测试事故不断发生,甚至引发了部分民众的“技术恐慌”。

    尽管自动驾驶必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安全与被动安全就不再重要。相反,即使10年后自动驾驶技术顺利普及,被动安全与基础安全依然是车辆安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提出了“安+”安全技术品牌的江淮,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还有望将产业发展拉回更理性的状态。项兴初说,“对于汽车企业乃至整个汽车行业来说,只有把安全作为发展基础,才能更好更快地取得发展进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真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4日 10 版)

护城河江淮爆胎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