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咬定细节不放松 一片痴心迷紫砂

咬定细节不放松 一片痴心迷紫砂
2018年05月25日 01:17 山西晚报
原标题:咬定细节不放松 一片痴心迷紫砂


王英拍打紫砂泥坯。


烧坏的紫砂壶修补好后,更具艺术感。

  

  “山西还有紫砂壶?”
 “山西还有人会做紫砂壶?”
  从最初急迫地解释,到现在从容地应对,类似的疑问对于王英来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问题早已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次。5月初在太原举办的“道·器之间”陶瓷艺术展中,王英站在自己的紫砂作品前依旧不紧不慢地解释这一疑问。
  提出这样的疑问其实很自然,惯性思维中紫砂器皿就应该是江苏宜兴才有。若是在山西,出现砂器工艺师合情合理,出现紫砂器工艺师便超出了常理,毕竟咱这儿没有产生这种工艺的土壤。
  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喜欢一件事情,有一颗热爱紫砂工艺的匠心,啥都不是问题。山西没有制作紫砂壶的老师傅,没有制作传统紫砂壶的工艺和环境,但江苏宜兴有啊。从去宜兴学习制壶到今天,十六个年头了,太原姑娘王英制作紫砂壶的乐趣越来越浓厚,还玩出了新花样,将紫砂与传统锔瓷结合,与景泰蓝工艺结合,让紫砂工艺中又多了一个品类。

  和宜兴结缘 买回千斤紫砂泥

  “大概是从小跟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的缘故吧,看见泥巴就亲。”在长春工程学院读书时,长春已经有了陶吧,就在学校附近,逛街时偶然转悠进陶吧,王英从此多了个课余爱好。大学毕业,暂时没合适工作,她便生出了到宜兴转转的念头。
  宜兴有位熟人,2002年她便与母亲一同前往宜兴,当王英表示想学制作紫砂壶时,这位在当地制壶业中颇有声望的熟人很中肯地给王英建议:可以学习,但不要拜师。这样的建议听起来让人费解,但是她听了。“老师不会说普通话,我听不懂宜兴话。我们俩人面对面,每个人前面一个木转盘,师父干啥我干啥。”王英就这么跟着一位祖辈做壶的老艺人走上制作紫砂壶之路。
  “刚刚决定学习制作紫砂壶,我妈就问我,你想好了?以后就做壶?我说,想好了。结果这年在宜兴待了一个月后,回太原时我妈居然给我买了一千斤紫砂泥。她大概不知道这个东西的价格,刷卡时,我看我妈有点傻眼,她大概觉得买土花不了多少钱。”十多年过去,说起这段王英还是乐不可支。“不过,也幸亏一次买了很多,后来紫砂泥的价格被炒起来,那一千斤泥到现在还在用。”这千斤泥巴直接封了王英的退路,只能勇往直前了。从此她每年都花一段时间到宜兴学做紫砂壶。
  去了几年宜兴,王英领悟到了当年长辈不让她拜师的深意了。“那时在宜兴做紫砂壶的据说有上万人。如果有同行前来,制壶师傅一定会停下手里的活儿再聊天。这可不是我们认为的待客之道,而是每个制壶人都不会让你看到在做什么壶。这时我才知道当时不让我拜师的原因,一旦我拜了师,就只能跟着一个人学,去别的做壶人那儿,人家就不让你看了。”没有拜师的王英,每年都会跟不同的老师学艺。

  钻研紫砂壶 对细节不断改进

  “紫砂壶制作工艺被称为‘宜兴技法’,当我第一次看到拍打紫砂泥胎时,就被深深吸引了。”王英说的“宜兴技法”完整的说法是“宜兴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沿用明代传承至民国时期紫砂用木转盘拍打、镶接成型法,制作过程中使用传统的竹片、牛角、铜、铁等工具。用这种传统技法制作而成的紫砂壶才算是真正的“全手工壶”。王英所学便是这种最传统的紫砂工艺。
  “说实在的,学了好多年,至少2006年之前,我都没烧出啥成品来,烧一窑毁一窑。那时的我几乎成了啃老一族。好在我父母觉得我做的是正经事,从来不说啥。”王英的语气里有愧疚也有感恩。四五年学习制壶,没做出一件像样的壶,这对一个人自信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王英在讲到这些时,还算挺轻松,足以看出她有一个非常好的心态。在工匠行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手艺活儿,技术好坏不仅要看一个人有没有灵气,心态也是甚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是真喜欢做壶,那个时候网络也没有现在这么便捷,总是在书店泡着,看有关紫砂方面的书,但是这类工具书一般都很厚,翻阅的人少,往往被锁在玻璃柜里。有几次让书店的人给取出来,人家挺不耐烦的,大概觉得这么一个年轻人不像看这种书的人,不愿意给拿。从开始学做紫砂壶到现在,收集的各种文字资料我都存着。”王英对做壶的热爱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
  王英不断学习,将煤气窑改成电窑,稳定温度控制,终于看到了能用的紫砂壶出窑了。“基本上一个半月烧一次,一次六到八把壶。”有成品不断问世,她就开始对做壶的细节不断改进和探究了。“识别一把好壶的标准是什么?就是细节的处理,比如紫砂壶的打磨与钻石、珠宝等硬货不同,紫砂的抛光,要求严苛,用牛角、羊角工具将紫砂壶表面打磨出光泽,还要修正壶的曲线、直线比例,紫砂壶的‘嘴、壶身、壶把’衔接处的过渡是否不留痕迹……考究的细节越多,制壶的功底也就越深厚。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王英说,在紫砂行里做壶的技术没有10年、20年的沉淀,是不可能做出优秀作品的。

  修旧补缺 紫砂壶增加了艺术感

  十多年里,烧坏的紫砂壶在老家的房子里摆了一柜子。如今烧坏的壶越来越少了,王英开始琢磨如何能把以前烧坏的壶修好。“以前每一窑都有烧坏的壶,裂口的、歪嘴的、断把儿的、盖子打了的、盖子盖不严的……我现在把这些壶拿出来,回味当年是如何烧的,回味每一道工艺过程。”这种反刍一般的回味恰恰也是一种技艺的提高。到了2013年,王英偶然看到了金缮修复技艺,“我自己是学工业设计的,材料学是最基础的一门课程,接触的各种材料多,我就想尝试把那些烧坏的壶修一修。”最开始王英采用山西最传统的大漆工艺,“大漆抗住水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紫砂有透气性,吸水后会涨,时间长了,修补的地方会裂开,尤其是接口处。后来就想到了用传统的锔瓷。”
  “那个时候身边没有做锔瓷的,我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如何修。好多都是跟淘宝、微信里的卖家咨询后,买一些锔瓷需要的工具,然后再打听一些细节自己琢磨。我还到省城南宫买了几个旧盘子,都是那种上面锔了好多锔钉的东西,我把这些锔钉一个一个拆了,再一个一个钉上,看看过去人家是怎么修的,钻孔的角度是如何打的。其实这个跟做壶一样,就是需要熟练。”在王英修的壶里,有的壶盖上多了一片“银杏叶子”,还有各种银钉修缮的壶底子,像是拉了一道拉链。经过这种特别的“装饰”,这些紫砂壶不仅变得完美无缺,还增加了更多艺术感。

  玩出新花样 与景泰蓝巧妙结合

  啥事做久了也有腻歪的时候,需要玩点新花样。
  一次开工艺美术交流会的时候,王英和一位制作景泰蓝30多年的工艺美术大师聊到了跨界结合。两人相谈甚欢,商量能否把景泰蓝和紫砂结合起来,越说越兴奋。王英回家就烧了两套紫砂壶加杯子,送去做实验。没想到居然一次成功,两套壶和杯子再复烧时只烧坏了一个杯子。两人一下子充满信心,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创新。
  没想到惊喜过后,失败接踵而至。两种工艺叠加下,紫砂壶的惊开现象不断。“根据景泰蓝的烧制工艺,紫砂壶需要重复入炉,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惊开,就是咱们习惯说的炸开。我们第二次的作品全军覆没。”
  成功率不高,并没有打击了王英的热情。在展览现场有好几件景泰蓝和紫砂巧妙结合的作品。一只壶盖缺了小口的紫砂壶被王英修了五只小黑猫,还在壶把上做了一只小鱼,颇有趣味。
  “景泰蓝只能做个点缀,因为大面积使用会掩盖紫砂的透气性。这种尝试让紫砂多了一个种类,算是一个创新吧。”手艺活儿就是这样,只要你有巧思,就会惊喜不断,而加入匠人智慧的作品,往往令其艺术价值更高。紫砂和景泰蓝的结合,便是匠人智慧的体现。
  “我现在修家里的破壶比做新壶的成就感还强,修好一个壶特别开心。”王英的欢喜写在脸上。

本报记者 李雅丽

紫砂壶宜兴王英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