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完美“汝瓷”是如何诞生的

完美“汝瓷”是如何诞生的
2018年06月22日 07:27 检察日报正义网作者:靖力 刘亚
原标题:完美“汝瓷”是如何诞生的

  

  

  

  

  

  

  72岁的河南省汝州市人朱文立,可能是汝州市本地汝瓷行业中最具匠人精神的一人。位于汝州市广城中路转盘南侧的朱氏汝瓷公司,被朱文立布置得颇有宋代民间作坊的味道:前厅是一些烧制好的汝瓷的陈列,后院的两层小楼则是汝瓷的生产作坊和仓库。

  “如今汝瓷行业,外面的人比汝州的人懂得多的多了。”朱文立说,汝瓷在海内外名气一直很大,销路不错,受到收藏界热捧。目前,汝州市从事汝瓷行业的人员有数千人。在汝州市本地及周边地区,甚至包括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等地区,一些不具备技术条件的地方和个人也纷纷烧造汝瓷,有的产品也贴上汝瓷的标签流入市场,朱文立认为这是不严肃的。

  让人意外的是,对于这些汝瓷的“害群之马”,朱文立表示不用采取什么措施,自然会被市场淘汰,“这一行主要还是靠传承和技术,那些人再怎么仿,也仿不了真正的汝瓷,我们不怕他们仿。”

  这样极具文化自信的几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法律保护上的隐忧。汝瓷工匠们精于技艺,在商业上却比较缺乏经验,也缺乏保护汝瓷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现象是否会在汝瓷行业中出现?

  1.市场与传承的悖论

  近年来,随着汝瓷行业兴起,部分企业将不符合原产地标准的技艺引入到汝瓷的生产制作当中,致使大批量的所谓“汝窑”“汝瓷”流入市场,给真正的汝瓷手工艺人带来严重冲击,由此也产生了汝州本地汝瓷大师间一场关于市场与传承的争议。

  “没有市场,就没有汝瓷的传承。”汝州市玉松汝瓷总经理李晓涓说,只有走进日常生活,被大众所接受使用,对于汝瓷来说,才是最好的传承。

  但是汝瓷的传承又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在朱文立看来,市面上绝大多数汝瓷都不能被称为汝瓷,只能叫临汝瓷,或者民汝瓷,与北宋官窑里生产的真正汝瓷有许多差别。朱文立认为,汝瓷就应当是小众的,小众是精品的前提,他自己烧制的汝瓷,一两个月才有一窑,其中90%以上都要毁弃,至于烧出一件“完美的汝瓷”,无论如何也需要一年半载。这样的工艺是无法满足大众市场的。

  “传统汝窑器型种类不多,但个个经典;一味固守传统无法与时俱进,但创新不能偏离汝瓷的传统工艺规范。”朱文立说,传承与创新的共同目标应是追求优秀。比如在烧制技艺上,应让更多人加入汝瓷传承的队伍,但在釉色方面,核心的汝瓷釉料配方不能随意扩散,更不能搞滥。正如朱文立自己研制出来的釉料配方只传授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

  李晓涓则表示,市场和传承必须要结合在一起,汝瓷天生就是一种高端化商品,每一件汝瓷实际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如今这个“撞衫”“撞脸”的时代,汝瓷更符合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市场前景十分乐观。当然,前提是“与粗制滥造的工业化、流水线瓷器烧制分开来”。

  2.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

  “在多数人眼里,知识产权的保护似乎主要针对的是高科技产品。其实,汝瓷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其传承和经济效益也和知识产权息息相关,也需要法律保护。”汝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新义告诉《方圆》记者。

  刘新义介绍,从工序上讲,汝瓷与其他瓷器相差不大,也分为练泥(即原料的采集与处理)、拉坯、印坯、晒坯、上釉、烧窑等工序。各地生产出来的瓷器为什么有非常大的区别呢?一方面归结于原料的不同,这与地理因素分不开,不同地方的泥土,其金属、矿物质等含量就会不同,每个地方的原料都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陶瓷手工艺人的工艺有细微差别,对待陶瓷成品的严格程度也不同,造成了同一个地方的不同产品,也会有良莠之分。

  基于汝瓷生产的这种特点,对汝瓷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当从原产地地理标志开始保护。刘新义表示,“只有用汝州市本地的原料,以及符合一定行业标准的陶瓷产品,才能被称为汝瓷”。刘新义的思路与国家对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路一致。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划定汝州市作为汝瓷原产地域保护范围,2009年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汝瓷(GB/T23397-2009)》(下称《汝瓷》)的国家标准。2016年,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第一批12家汝瓷企业汝瓷地理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同时筹划成立原产地汝瓷保护协会,利用政府部门和民间协会共管的方式对原产地汝瓷品牌进行保护。

  《汝瓷》明确写道:“汝瓷,在本标准第4章规定的范围内,用产自河南省汝州市现辖行政区域和宝丰县大营镇、肖旗乡、商酒务镇、赵庄乡、城关镇、杨庄镇、石桥镇、张八桥镇等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内的主要原料生产的,釉料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经高温还原气氛烧制后,釉面成色呈现以淡青色为基调、质地如玉的陶瓷产品。”此即国家质检总局对“汝瓷”的定义。

  对于申请原产地地理标志的汝瓷,国家质检总局规定了严格的检验方法,包括目测检验、显微镜观测检验、吸水率检验、变形检验等。

  在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王振峰看来,针对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措施,让汝瓷生产有了“规矩”和“准绳”。

  王振峰表示,原产地地理标志类似一种商标,它不仅表明了产品的地理来源,更重要的是作为特定产品的品质证明。一个产品贴上了原产地地理标志,就和原产地的地理和人文因素联系起来,从而使产品具有了其他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3.多途径保护汝瓷知识产权

  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只是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方面。在玉松汝瓷的展厅里,《方圆》记者注意到,许多样式独特的汝瓷产品都贴上了“已获外观设计专利”字样的标签。

  玉松汝瓷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存世汝瓷只有几十件,样式也比较少,比如荷口瓶、玉兰杯、三足樽等,市面上汝瓷的许多样式,都是后世创新而来的。其中,有的样式是汝瓷手工艺人借鉴其他瓷器的,有的则是原创。为了保护一些难得的原创样式,玉松汝瓷便积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也得到了汝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商标保护是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016年7月,河南省洛阳市中级法院判决了一起汝瓷商标权纠纷案。原告是河南汝宝斋瓷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同年申请注册了“汝宝斋”商标,是汝州市比较早开始汝瓷生产的企业。2013年左右,汝宝斋公司发现洛阳市也有一家“汝宝斋”公司,而且也是从事汝瓷生产,并开设了网店大肆宣传。在多次交涉未果后,汝宝斋公司将洛阳“汝宝斋”告上法庭。

  法院调查认为,洛阳“汝宝斋”公司未经授权使用“汝宝斋”商标,极易使公众误解两者为一家公司,对应了《商标法》第52条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造成其他损害的规定,主持调解并达成协议,被告立刻停止侵权,如果再次违约将赔偿原告10万元。

  类似的汝瓷企业维权案件并不多。汝州市检察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汝州本地的汝瓷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被侵权的情况较少,而一些较大的企业因为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或者因为陶瓷行业圈子比较小,相互都有借鉴和模仿而放弃维权。

  在刘新义看来,要做好汝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对外加大汝瓷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结合国家制定出台的汝瓷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强化对汝瓷工艺标准的规范和界定,突出汝瓷的地域性、故事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规范的汝瓷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制度,防止汝瓷品牌失落、行业内部冲突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继续探索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多种途径,加强汝瓷产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强化汝瓷价值自信和产业发展预期,引导汝瓷产业工作者积极创新,设计出更新更好更有艺术价值的汝瓷产品,并及时通过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等方式,强化对汝瓷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努力打造独一无二的汝瓷品牌。

  4.司法保障汝瓷知识产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汝州的汝瓷企业间相互模仿、侵权盗版、互设壁垒等无序竞争的现象时常发生,其他地方也出现假冒汝瓷的生产企业,严重损害了汝瓷声誉。目前,汝瓷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处于汝瓷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行政及司法保护被动的局面。”刘新义表示,汝瓷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建立相应机制。

  比如,要尽快成立汝瓷行业协会。在行业协会中,可以设立汝瓷产业知识产权登记服务中心,免费提供登记、咨询服务,并协助会员进行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确立行业内必须共同遵守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准则,建立行业内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制。

  此外,还可以创新“以保促用”的工作模式。针对汝瓷产品的特点,通过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细化各种产品许可使用的条件、模式,促使纠纷双方达成协议,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形成产业联盟。

  “汝州市政府在行政服务上,也应当强化保护汝瓷知识产权的意识。”刘新义说。目前,汝州市政府正在重整科技局、工商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原有的知识产权方面的职能,统一由即将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负责知识产权领域的行政执法,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信任度。

  最重要的是,要以司法机制为保障,确立汝瓷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汝州市检察院正计划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作衔接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由检察机关牵头联合法院、公安及相关行政部门签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配合制度,建立司法与行政执法部门移送涉嫌知识产权犯罪的信息通报制度,强化执法环节的沟通衔接和监督制约。

  据悉,汝州市法院也正计划向上级法院申请授权,在汝州建立知识产权审判法庭,探索诉前简易调处模式,实现诉前调解案件的制度化、规范化、便利化。

  刘新义认为,汝州市司法机关还需要多走访陶瓷企业,了解企业遇到的法律瓶颈,向企业问需,通过组织专家、知名陶瓷企业及有关主管部门召开联席会,以提出司法建议等形式,向企业提出解决问题及风险防控的建议及策略。

  图片摄影:张哲

  图片制作:陈思理

汝瓷汝州陶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