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提出五点读书建议 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提出五点读书建议 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2018年07月09日 07:37 检察日报正义网作者:别必亮(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立峰 吴言才
原标题:提出五点读书建议 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今年春节期间,我随机调查了某地乡村的阅读及家庭藏书情况,结果令人堪忧:只有少数农户家能找到书籍,大多数家庭根本没有书籍,有些家庭甚至难找到片纸。”

  好风亦借力。今年3月,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履职,适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便将自己长期关注的关于阅读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提了出来。

  调研发现农村“去文化”隐忧

  之所以提这个建议,和我的经历有关。我出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年少记忆中,乡村虽不富有,但电影队和连环画为清贫的生活平添了斑斓色彩,从与同伴交换图书、为书中人物命运争得面红耳赤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精神的富足与快慰。耕读传家是我国传统乡村的理想追求,人们在耕耘中磨练筋骨,在阅读中锤炼精神。文化熏染下的乡村,纯朴、善良、美丽。

  然而,如今的乡村却有向“去文化”方向蜕变的隐忧,其典型表现就是乡村已经少有人读书。这些年我春节回乡,看到年长者热衷码牌赌博,年轻人则手不离机。今天的乡村有车有楼房,但要找到除课本之外的书籍、找到真正的读书人,难乎其难。

  今年春节期间,我随机调查了某地乡村的阅读及家庭藏书情况,结果令人堪忧:只有少数农户家能找到书籍,大多数家庭根本没有书籍,有些家庭甚至难找到片纸,临时要记个啥东西,往往顺手找个烟盒写在背面。那些有书的家庭中,有的孩子正读中小学,家中有学校要求统一购买的教材教辅;有的孩子上过大学,正从事与文化相关工作的家庭,藏有一些书籍;个别家庭,有一两本果蔬栽培类的图书。

  通过这次调研,我发现,儿时印象中的乡村文化生活正渐行渐远。我认为,没有文化的乡村,是精神荒芜的乡村;没有文化的支持,乡村经济难以达到以人为本的持续高效发展;没有文化的建设,乡村道德建设无所依托。

  呼吁以阅读为突破口繁荣乡村文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我觉得恰逢其时。当前,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脑袋却空了下去,乡村文化亟待振兴!如果没有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可能实现农业强、农民富,但不会呈现真正的农村美。为此,我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以阅读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乡村文化生活内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能教给人思考,而思考能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阅读至少有四方面的意义: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内容,将乡民的业余生活从码牌赌博活动转移到对高品质精神产品的享受中来,提升乡村精神生活质量;优秀作品里的道德人物感人事迹的示范引领作用,可以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准,推进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乡村留守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并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上新台阶,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二,以支持“三农”图书出版为切入点,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源头活水。应鼓励图书出版业将促进乡村阅读作为重要工作,精心策划适合乡村民众阅读的各类书籍。这些书籍应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教育性等特点,能以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内容吸引民众,从而传播优秀文化、传授科技知识、弘扬主旋律。具体而言,适于乡村阅读的书籍主要有三类:富有智慧的历史事件或掌故;故事性比较强、以案例形式呈现的普法图书;诸如花木果树栽培技术、急救常识、安全常识等的科普类书籍。总之,要用可读、能读的优秀作品去占领乡村文化阵地。

  第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激励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村镇文化需创新活动内容与方式,激发乡村民众的文化生活热情。比如,分别以村民小组、村镇为单位,每年定期开展有竞赛性的阅读交流活动;开展读书之星、文化达人等评选活动;聘请当地的文化名人开展故事会或说书会等。这些有组织的活动,有利于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建议将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村镇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四,以办好“农家书屋”为基础,建好乡村阅读场所。曾几何时,“农家书屋”遍布城乡,但后劲不足,热潮似乎已过去。建议改善“农家书屋”的条件:增加图书品种,给读者更大的选择空间;改善阅读环境,让它像城市图书馆一样窗明几净、座椅舒适、冬暖夏凉,让本无意于阅读的村民愿意走进书屋,慢慢融入文化学习的氛围中。

  第五,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家庭在家里设置简易读书室或学习室,这既能供邻里休闲阅读之用,还可以为留守儿童们提供闲暇时光的新空间。

  古人讲:“以德润身,以文化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期待通过加大乡村的文化振兴,以文化人,让乡村更美丽,让人们更向往。

  (别必亮系民进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出版集团重点图书编辑室主任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李立峰 通讯员吴言才)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