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18年07月30日 06:25 工人日报
原标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八年前,难得的一次体验,因为赶航班的缘故,不得不凌晨五点来到心驰神往的西柏坡,站在前临碧波荡漾、山水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四周悄无人迹,四顾只有山水,当时脑中很自然地蹦出的一个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今年7月,再次来到西柏坡。到达圣地的时候,正值正午时刻,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而我脑中闪现出的还是那句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着骚动的人群,想到的却是那个清晨的静谧,眼前分明是一轮朝阳,潜意识里的却是满天的星星。

一天24小时,黎明正是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分。在黎明之前总会有一段黑暗时刻,在巅峰之前总会有一段踽踽独行,但常识告诉我们,凌晨,不仅指示黑暗,更是报告曙光。把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的历史方位,比喻成“黎明”,十分的恰当与贴切。

黎明最宁静,但宁静绝不是平淡。揣测当年站在西柏坡前领袖级人物的心态,可以用“宁静致远”这四个字来形容。风暴之前的宁静,不就是力量与能量的聚集吗?不就是改变与突破的前奏吗?

毛泽东曾有一段诗意的语言描述黎明的景观:“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在静悄悄的黎明能够仰望星空的人,注定能够盛得下世界的高阔,悟得出生命的气象,如此,方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方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经过二十多年的抗争,共产党人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故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中央的五位领导人铜铸像,均高2.5米,青铜铸像,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迎接朝阳且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情景。立在中间的正是毛泽东。毛泽东是个大文豪,但他与千古文人一样也有侠客梦,虽非武将,却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气度与情怀,“剑气长存”与“诗心不老”亦可相行相向。正是他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世相纷呈之时,端坐磐石之上,行走“独孤”之中,搅动的却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棋盘,于恬淡简约间登临高峰。

西柏坡朱德旧居是仿陕北窑洞式的建筑,坐北朝南,是中央工委专门请陕北的工匠为毛泽东主席移驻西柏坡而建造的。毛主席来了之后,觉得朱总司令年龄大,就让朱总司令去住,朱总司令坚持不肯,最后在毛主席的一再坚持下,才于1948 年11 月搬到这里。这是同志之情,战友之情,但是否也是诗人间的“惺惺相惜”,不得而知。朱德不是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将,他还是一个诗人。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朱德作为校董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在总结解放石家庄作战经验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英雄,是诗人的基色。所谓战略家,都有诗人气质,都在灵魂深处蛰伏着诗意,浓缩着豪放的因子,总是在黎明时刻看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总是在静悄悄处“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总是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激越的诗,也许就是他们压倒对手、战胜对手的佩剑与道具,胜利就在诗的海洋中诞生。

两次邂逅西柏坡,脑子里盘旋的总是在那个静悄悄的黎明,让思想的羽翼在纯粹的心境中飞翔,我分明地看到了一个政党的冷静与理性、从容与自信、豪迈与率性,寻找到了一群具有诗人气质的英雄团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内在逻辑。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