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老外讲述在华驾驶体验:百姓守规则 缺少驾驶经验

老外讲述在华驾驶体验:百姓守规则 缺少驾驶经验
2018年08月27日 00:24 参考消息

  原标题:老外讲述在中国驾驶体验:中国百姓守规则 却缺少驾驶经验

  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 德国《明镜》周刊8月18日刊登题为《注意逆行的司机》的文章称,西欧人如果想要在中国驾驶汽车,需要一本专用驾照。本文作者托姆·格林韦格得到了它。然后冒险活动就真的开始了。文章摘编如下:

  我的脚下是一条隧道,在它上方有一座螺旋状的桥,盘旋着直插云霄。我坐在一辆时速约30公里的小型巴士的后座上穿越上海。从侧窗向外看,我又看到了其余5条车道。所有这些车道通向相同的方向,就像一张沥青地毯。很难想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要独自开车行驶在这座由摩天大楼、建筑工地和汽车长龙组成的迷宫里。

  我现在还在去往车管所的路上,这个部门就像一个大兵营。我耐心地排着队,然后终于搞定了。我手里拿着一份传阅单,上面写着各种符合申请驾驶证标准的情况。我先是拍了新证件照,因为欧洲的证件照要比中国的大几毫米。然后,我的德国驾驶证被翻译成了中文。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用蹩脚的英语要求我去体检。

  在检查室里,我被要求做几个深蹲,气氛就像服兵役时的体格检查。在下一个房间进行听力测试;在第三个房间里,一位工作人员给我拍了心电图。我慢悠悠地走过长长的走廊,走廊上等候着也是来申请驾照的人。各个都跟病号似的。在视力测试时,一位女工作人员先用挡眼勺捂住我的右眼,然后是左眼,目的是确定每只眼都能看得清楚并能分辨颜色。每一项检查过后,我手里都会多几张打印下来的材料,而且每回在我的申请单上都啪啪地被盖上章。在这个部门待了大约两小时后才结束。我的官方流程在一个装了玻璃的柜台前结束了。柜台后面的公务员一语不发地从我手里取走了材料,让我去等候室。

  手机应用克服语言障碍

  等候室里循环播放关于交通法规教育的视频。等播完第5回后,终于有一个公务员来到了这个角落,他手里摇晃着一个证件。这个证件能为人们在中国的公路上铺平道路。驾车的冒险之旅可以开始了。在上海的公路上,长达4.78米的奔驰C级汽车就像一个入门级的玩具模型,因为放眼望去,这个城市全是豪华轿车和超级跑车。

  我尝试着适应混乱的高架道路和隧道,但我的左转弯尝试成了一次勇气的考验,因为在我的C级汽车和驾驶出口之间有8条能通行的车道。我需要打转向灯,因为其他人也都这样做。几乎没有像在德国那样的方向指示灯,中国人对规则的忠诚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样要归功于无死角的电子监控。即便如此,想在中国的公路上移动也很困难。

  这不单是因为汽车太多、交通拥挤和各种类型的汽车混在一起。导航也没有问题,感谢手机应用克服了所有的语言障碍。

  中国人仍缺少驾驶经验

  虽然中国人守规则,但他们的驾驶风格还是令人捉摸不透。北京奔驰发展中心远东趋势调研员官少卿说,这只是因为中国人缺少驾驶经验。“欧洲人从小就和车作伴。而在中国,这种现象基本上只有30年”,官少卿说。他确定汽车大众化是从大众桑塔纳上市开始的:“毕竟人们必须在富了之后,才能买得起汽车,而我们个人财富的积累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

  无论是司机,还是其他交通参与者都没有完全适应驾驶。这好像还不够:在这个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连城市的边缘区域都有数千人骑着电动平衡车飞快地穿过公路。和小轿车的车主不一样,他们的规则意识比较差。对汽车司机而言,这些肆无忌惮的骑行者成了无法预料的风险。他们喜欢在三车道的公路上逆行,而且由于电池性能明显还达不到,他们在行驶的大多数时间里自然是不开指示灯的。

  官少卿说,汽车大众化起步较晚以及这个庞大国家巨大的经济活力对买家结构也有影响:他观察到,中国的购车客户比世界其他地区平均年轻15到20岁。德国人往往到了退休年龄才买S级轿车,而中国的下一代已经站在了经销商面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父母一代还几乎没有人有驾驶证。

  中国人为车疯狂

  中国车主不仅更加年轻,他们对新车的渴求也更加强烈:像德国或美国,每1000名居民就拥有600多到700辆轿车,它们的市场早已饱和;而在中国,每1000名居民只有70辆轿车。因此这十年来,奔驰70%的新车出售给了之前一辆车都没有的人,这一比例在世界其他地区只有5%至10%。在中国,甚至四分之一的S级客户都是首次购车者。

  毫无疑问,中国早已成为大多数汽车制造商最重要的单一市场。去年,奔驰在中国的销售量达到57万。然而,鉴于汽车数量的飞速增长和大城市的空气问题,政府正在对燃油消耗颁布严格的预定值,并促进引进替代交通工具和电动汽车。如果没有调节性的干预,该国的交通将会彻底堵塞。(编译/王自强)

责任编辑:刘光博

老外百姓规则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