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张晓飞:木版年画的时代守望者

张晓飞:木版年画的时代守望者
2018年08月31日 06:10 新华日报
原标题:张晓飞:木版年画的时代守望者

艺术简历 张晓飞,1941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美术家协会顾问、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曾获江苏省文学艺术奖,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羲之爱鹅

凤凰池上应回首

霜叶红于二月花

香远溢清

对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张晓飞代表着木版年画的一个时代。

苏州桃花坞,是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一样,因通俗易懂老百姓根深蒂固喜闻乐见源远流长的传统年画艺术而闻名遐迩。1993年第五届全国年画评选,张晓飞以一幅《水乡元宵》第一次为桃花坞赢来了一等奖:俯视角度表现水乡元宵佳节情景,欢快热闹,各种游戏精彩纷呈,百多位人物各具神态。

真正让张晓飞为苏州人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插图。著名作家陆文夫创办的苏州文化地理刊物《苏州杂志》,张晓飞从创刊开始一直画了100期。陆文夫说:在吴门画家中,张晓飞是最沉得住气的一个,是尽力去探索艺术特点,而不是耗费太多的精力去寻找艺术的卖点。

1941年出生苏州吴县的张晓飞,没有什么家学渊源,却自小喜欢画画,课余时常对着人家墙上、门上的木刻年画和身边的连环画临摹。考进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后,本来最喜爱、最擅长人物画的张晓飞在分专业时却选了“织绣图案”,没有别的意思,只为省些买笔墨、宣纸、颜料的开销。窘迫的家境逼着他努力:从学生时代就画插图投稿,用赚来的钱精打细算地买学习材料;买不起画谱画册就借,用毛边纸一幅幅勾下来做资料。1962年毕业后在苏州剧装戏具、工艺美术厂、刺绣研究所、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单位工作过,从事过剪纸、碑刻创作和象牙浅刻、核雕、刺绣等的图稿设计,行业内人称“工艺轻骑兵”。也就在这时,他把名字从“孝飞”改成“晓飞”,意寓“闻鸡起舞”“破晓欲飞”的鸿鹄之志。频繁的工作单位岗位更换,是很多人无意为之的,显而易见给人不思进取见异思迁是其弊,其利在于多方面的见识。张晓飞本非伶俐之人,不受名利困扰,一切纯任自然,所以与其说是多才多艺,不如说是因势利导,让他得以融会工艺美术各领域的创作手法,从各个方面关注民族民间文化,厚积薄发。

原则上,张晓飞首先是个传统的中国画画家,在他创作勤奋的插图中可见一斑。个人风格也很鲜明,特别是在线条的驾驭上,密而不杂,跳跃中见沉稳,交错中见厚重,并赋予墨色处理,使得画面相得益彰,具有一种诗情美的形式,同时也建构了一种柔中见刚的现代感,可以概述为“四美”。一是情境美:他的画笔,简洁、洗练、干净、清雅,不染俗尘,犹如寒山明月山风长松。二是人物美:画中隐士,纯粹、善良,又特立独行、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三是风物美:平凡山川草木、生灵动物在他笔下灵动而鲜活。四是人文美:作品传递了一种让人心生向往的人文风尚。几十年的沉淀,在他的画里,有一种饱满的情绪散发着,有一种单纯的心思蕴含着,这是一种只属于他的生命力的凸显。

画年画,张晓飞其实就是个半路出家。1981年,苏州市为恢复传统而成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担任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室主任的张晓飞,主动选择了木版年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那时,虽然许多传统艺术、传统民俗还尚未远离城市,街头巷尾,还能看到扎头巾、穿蓝印粗布衣的江南妇女,逢年过节,桃花坞年画还有市场。但是绵延数百年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已经近乎“一脉单传”——在苏州,只有一间年画社还在勉力支撑;年画社里,从创作者到刻工、印工,几乎都是“独此一人”,而且,人已渐老。

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而得名。汉代时民间已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年画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们驱邪纳祥、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达鼎盛时期。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年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州市文联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拯救桃花坞年画,也组织创新创作了一些作品,但是一提起桃花坞年画,推出去的依然是“老一套”,不是“一团和气”,就是门神,要不就是“麒麟送子”。桃花坞年画在发展中最欠缺的地方或许就在这里,就是对老的、旧的东西宣传得太多,对新作品并没有很好地宣传与发扬。历史悠久传统根深蒂固有时真的就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日渐寂寥的桃花坞年画,张晓飞写过不少文章,研究画种的特征,分析它从文人创作、吸收西画技法、影响日本浮世绘到退向农村的历史,呼吁切切实实地保护。他觉得:“桃花坞仍是需要养起来的,片面追求市场效益很容易让它舍本逐末。”创作一张木刻年画作品,比起画一张国画,要麻烦得多。对此张晓飞深有感慨。就拿那张获奖的《水乡元宵》来说,就花了他整整3个月的时间。每天一上班就开始描画,那是枯燥又需专注的工作,一笔也错不得。拿出画稿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还要更多的时间花在分版上,要按不同色彩分步制作,还要思考如何获得更丰满、富于变化的效果。张晓飞认为:“一味守旧是守不住的,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桃花坞。”但是即使是新桃花坞年画提倡内容新、题材新、形式新的“三新作品”,也没法脱离桃花坞年画的几个本质元素,否则就是其他的画种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内容、形式高度程式化,功用和工艺流程又注定它是雅俗共赏的产品,必须采用桃花坞的传统艺术语言,又不能一味因袭旧作;既要追求创新,又要保证在制版印刷套色工序上可行。这是“戴着镣铐跳舞”,创作的痛苦、快乐都源于此。

张晓飞一直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从事年画创作,堪称桃花坞木版年画创作的中兴之臣。20多年里,他孜孜不倦,在继承和创新上堪称成果丰硕,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年画,既体现出时代风貌,又有传统艺术特点,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并获奖,《比绣艺》《水乡四季图》《新春乐》等作品先后在全国年画评比和在全国风俗画评比中获优秀奖,《刺绣姑娘》在1993年日本石川县勤劳者美术展上获优秀作品奖,并被收藏。他给画社留下40多件作品,听上去似乎并不够,平均不过每年两件而已么。但是要知道,百余年来,桃花坞留下来的雕版图式总共也就不过100来件。拳拳之心殷殷可鉴,他的劳苦功高让苏州桃花坞创新作品在全国赢得了相当的认可度,使之至今依然是苏州文化的一张名片,生生不息,而不至于像其它很多同行那样只能躺在老祖宗的阴翳之下残喘。

2014年春节期间,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全国木刻年画联展,在全国范围甄选了一大批作品,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传统年画之乡都有作品入选,展后做了一本台历。值得一说的是,上述地方的年画选的都是旧作、传统的老作品,只有桃花坞年画选的是新作品,也就是张晓飞创作的《水乡四季图》中的《太湖金秋》和《水乡灯节》。就张晓飞个人而言,也可欣慰:他是尽个人的绵薄之力,去成就木版年画的一个时代守望。

倪 熊/文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