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高校极地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同济举办

中国高校极地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同济举办
2018年09月19日 09:03 同济大学
原标题:中国高校极地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同济举办
      9月15日,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理事会暨中国高校极地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我校举办,来自国家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海内外相关极地科研单位的一百余名专家与会,共同探讨“十四五”极地(南、北极与青藏高原)科学与技术前沿问题。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中国极地中心主任杨惠根、我校副校长顾祥林等致辞。
      大会邀请李荣兴、程晓、姚伟、杨崧、张廷军、罗勇、张建松等作特邀报告。
      我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李荣兴教授以“极地科学与技术现状与展望”为题,介绍了同济大学近年来所做的工作。他说,极地冰盖与海平面的极端变化、南北极海冰耦合响应、青藏高原西部冰川变化异常等要求我们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以空间观测为主要手段,进行跨极区、跨圈层的全球变化关键过程的机理研究。近年来,我校以三极为对象,获得包括973、863、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和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在内的十余项重大项目和课题。1999年,我校参加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现已累积派出28人次参加北极和南极现场考察,15人次参加北极和南极调研;测绘学院在南极成功布设InSAR卫星角反射器,进行卫星冰流速定标,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利用极地重大科学观测设施,如科考船,固定翼飞机、国产测绘卫星等,获取了大量极地观测数据,取得了显著科学成果;海洋学院共有15人次参加了中国首次(1999夏季)至第9次(2018夏季)北极科学考察及中国第23次、29至33次南极科学考察;环境学院自2007年起,承担中国南极昆仑站、泰山站、维多利亚地新建站及中山站、长城站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国际环境影响评估研究工作。还有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都有学者从事涉极地的科学研究。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整合校内极地研究资源,形成同济大学三极科学研究平台,对接国家需求,着重开展三极与全球变化的关联机制、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监测技术、三极环境探测装备与政策等研究。
      程晓的报告认为,作为我国极地研究的生力军,高校30余年来累计派出千余名师生参加极地科考,培养了大批极地人才,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极地研究队伍。目前,全国近30所高校所承担的科研方向集中在极区环境监测与模拟、极区变化与全球效应、极区环境与航道资源、极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下一步,高校极地联合中心将继续加强青年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联合野外实习基地,建成数个新的卫星测控站、极地科学数据中心,发布极地科学数据产品,进一步推动实现课程、考察船、卫星、超算资源等共享,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会上,我校学者刘世杰、王汝建、李彧博、肖文申等宣讲了近期研究成果。测绘学院刘世杰研究的是冰架稳定性监测中碰到的冰架消融、裂缝等,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提出后续监测建议;海洋学院王汝建针对的是历史气候的联动问题,大气与海洋、大洋环流、太平洋高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交换、低纬度地区气候受两极影响问题等等,他提出了大气桥梁的替代标志及其驱动机制、南北极的“跷跷板”机制与低纬度的关系、深海隧道的替代标志、高纬度深部水团如何影响中低纬海区等科学问题;环境学院李彧博的研究对准了北极峡湾表层水体中微塑料问题,采样方式从拖网式改进为船载式大体积表层水采样装置,其金属滤膜采用不锈钢材质,结构稳定且耐腐蚀,采样完成后卸下,用铝箔纸密封好其上下两端,带回实验室开展分析鉴定。经过实验室严格筛选并分析,目前已经获得不错的成绩;海洋学院肖文申的研究对准南极的西南极冰盖演化。“一百年后,西南极冰盖将全部融化?”肖文申介绍,在不同的大气CO2浓度下,海平面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西)南极冰盖在其中的贡献是多少?他以地球前一个气候周期的数据为基础,称西南极冰盖演化是南极研究的重点,对了解未来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申请研究西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IODP航次十分必要。

北极极地科学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