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秋节听中秋戏,看才子佳人月下相会

中秋节听中秋戏,看才子佳人月下相会
2018年09月24日 18:55 新华报业网
原标题:中秋节听中秋戏,看才子佳人月下相会

  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又有“仲秋”、“秋节”、“八月节”、“团圆节”、“女儿节”的说法。当此佳节,民间节俗以阖家团圆、赏月尝饼为主要内容,更兼在满月下踏歌夜行、饮酒赏戏。中国古典戏曲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成就了中秋那歌舞并作、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更有不少“应节戏”“中秋戏”让人过目难忘。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期。在众多元杂剧中,以中秋节为时空背景安排的浪漫故事戏屡见不鲜。例如,《张生煮海》中,龙女与张生一见钟情,约他中秋节在海滨会面;《张天师断风花雪月》中,陈世英中秋弹曲,引动月中桂花仙子下凡,与他缠绵相爱;《郑月莲秋夜云窗梦》中,女主角郑月莲中秋相思,梦中相会心上人;《李太白贬夜郎》的最后一折,李白在中秋节投江捞月;杨显之在《潇湘夜雨》中,剧目正名作:“赏中秋人月团圆,临江驿潇湘夜雨”;《燕青扑鱼》中,梁山好汉燕青也是在中秋节这一天,与兄弟一同去杨胙内、王腊梅处捉奸。

  越剧《张羽煮海》剧照

  京剧《望江亭》剧照

  有专家认为,元杂剧的“中秋戏”中最好看的当属关汉卿《望江亭》。该剧女主人公谭记儿刚出场时是个年轻寡妇,智勇双全,娇俏可爱;后成为学士与州官夫人,有了贵妇人的体面。可惜好景不长,她的新婚丈夫深陷险境,为挽救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第三折戏中,谭记儿“变身”为一个泼辣风流的渔妇,在中秋之夜摇船捕鱼、挽袖切鲙,与杨衙内传杯递盏,打情骂俏、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赚取了对方的势剑金牌、化险为夷。关汉卿编撰了一位可爱女子智“偷”势剑金牌的戏,偏偏把时空背景设置在中秋节,这牵涉到一个曾经盛行的民间习俗。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中秋有个传统风俗叫“摸秋”;那天晚上,无论男女老少,均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瓜果吃。在民俗学家看来,这种“允偷”的中秋习俗,应当是受到了嫦娥偷吃灵药的启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提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两出“中秋戏”。其一是《嫦娥奔月》。这是梅兰芳与几位友人共同创编的中秋"应节戏",也是梅兰芳创演的第一出古装戏,由齐如山依据《淮南子》和《搜神记》传说写出纲目,李释戡编写台词完成了剧本,梅兰芳饰嫦娥,于一九一五年十月在北京吉祥园首演。梅兰芳将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与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实现了古典文学内容与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可惜的是,《嫦娥奔月》自梅兰芳演出之后,成为绝响,在京剧舞台上已失传近百年。

  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

  梅大师另一出脍炙人口的“中秋戏”就是著名的《贵妃醉酒》。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能说是一出“中秋戏”(剧中的贵妃并不是在中秋之夜醉酒的);但贵妃对于明月的一咏三叹,已足以让该剧成为中秋佳节的“应节戏”了——

  “海岛冰轮初转腾

  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

  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

  清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在广寒宫。”

  昆剧《长生殿》

  不过,被公认为最缠绵的“中秋戏”的要算是昆曲《长生殿》了。《长生殿》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剧作大家洪升,非常懂得运用节日元素组织剧情、塑造人物形象。《长生殿》情节中牵涉到“月”的,有第十一折《闻乐》、第四十一折《见月》和最后一折《重圆》。其中,《闻乐》让月中嫦娥引杨贵妃梦中魂游月宫,后者见一群仙女奏乐,默默记诵,醒来谱就《霓裳羽衣曲》;《见月》则写长坂坡后的唐明皇,面对一轮明月,想起杨贵妃冷骨荒坟,伤心不已。为浪漫地展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生死恋”故事,在最后一折《重圆》中,剧作家将李隆基安排在中秋夜升天,并吟诵着苏东坡的中秋词《水调歌头》,头两句改为:“明月在何许?挥手上青天”。在中秋夜那一轮圆月里,李隆基和杨玉环终于见面,相拥而泣,缠绵悱恻。展现了天上人间、戏里戏外,中秋之夜浪漫美好的时光。另一昆剧代表剧目《牡丹亭》中,杜丽娘“离魂”一折也发生在八月十五中秋夜。

  昆剧牡丹亭·离魂选段

  其他有赏月情节的“中秋戏”还有《琵琶记》、《白兔记》、《阴阳河》、《盘夫》等。《琵琶记》写新婚两月的蔡伯喈被父亲强迫进京赶考;考中状元后,又被丞相、皇帝逼着入赘相府,以致滞留京都不归。其中第二十八出“中秋望月”,写的是蔡伯喈与相府小姐牛氏中秋赏月的情景。《阴阳河》又名中秋赏月,讲的是山西代州商人张茂深,即将前往四川经商。中秋之夜与妻子李桂莲同饮。醉后即在月下交欢,以是秽犯月宫。过了几日张茂深出门后,李桂莲即得暴疾,失魂三月,为鬼府所勾摄。除此以外,以兔为主的“爱情戏”《天香庆节》、评剧《八月中秋雁南飞》、黄梅戏《刘海戏金蟾》等等皆与中秋有关。

  为月亮设节,是中华文化独有。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经典的“中秋戏”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美学价值,承担了传承中秋节文化传统。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