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聚焦紫金文化艺术节|滑稽戏演员顾芗来宁奉献一道艺术“硬菜”,小品《我家四十年》折射祖国大变化

聚焦紫金文化艺术节|滑稽戏演员顾芗来宁奉献一道艺术“硬菜”,小品《我家四十年》折射祖国大变化
2018年09月29日 21:24 新华报业网
原标题:聚焦紫金文化艺术节|滑稽戏演员顾芗来宁奉献一道艺术“硬菜”,小品《我家四十年》折射祖国大变化

  “衣,过去打补丁,现在讲时尚;食,过去讲吃饱,现在怕长胖,住,过去筒子楼,现在单人房;行,过去自行车,现在地铁上……”今晚,江苏大剧院的舞台上,原创小品《我家四十年》引得现场掌声不断,其中,由“奶奶”起字、“爷爷”接句的一段“中国新说唱”句句紧扣衣食住行日常琐事,让观众在一连串的笑声中感悟到了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巨变。这部小品是当晚“潮涌新时代”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艺演出暨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唯一的语言类节目,说故事,演人物,讲道理,称得上是一道艺术“硬菜”。

  有思想有高度,小家庭折射出祖国大变化

  《我家四十年》的领衔主演者是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芗、张克勤。两位“梅花”奖得主将滑稽戏“说学做唱”的传统讲究与时尚潮流的小品内容结合,不出意外地引爆全场。“有笑有噱是滑稽戏的灵魂,观众看得开心愉快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半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精心排练换来台下观众的连连笑声,顾芗的嘴角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时间紧,任务重,这个节目遇到的最大困难。三位演员中,顾芗和张克勤人在苏州,导演和另一位演员却常年生活在南京。因为演出成员身处异地,导演不得不在南京、苏州之间奔波,本就紧张的排练时间更少了。“好在节目本身短小精悍,”顾芗说,“熟悉剧情后,反而觉得比演大戏轻松许多。”

  在顾芗看来,《我家四十年》不是普通的娱乐小品,而是有主题、有思想,有高度的作品,通过一个普通江苏家庭四十年来越过越美的好日子,折射出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三度问鼎梅花奖,把真实的生活献给舞台

  舞台下的顾芗尽管已经65岁了,但从体态到精气神、由内而外散发的美好气质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过40多年的艺术生涯,舞台演出已经成了她的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戏到底怎么样?见了观众才知分晓”是顾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1982年顾芗进入苏州市滑稽剧团,演到如今,她对滑稽戏有太多的思考和感悟。“滑稽剧南腔北调、有唱跳有表演。充满了俗文化的魅力,很接地气,因此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观众面很广。但是,搞笑并不是滑稽戏唯一的要素,滑稽戏也有自身独特的使命。”顾芗指出,人物和故事才是戏剧的灵魂,从剧本创作方面来说,滑稽戏的人物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演员在表演时也不能因自己的“本色”脱离戏中角色的本质。

  在舞台上塑造性格各异的滑稽戏人物角色是顾芗的绝活儿,人们送她一个雅称“百变女郎”。她曾经塑造了许多优秀角色:《一二三,起步走》里的安小花,九十年代中期被评为建国以来典型的农村少儿形象;《青春跑道》里的女老师,一个有西方理念的心理学博士又兼有东方女性美;《顾家姆妈》在两个小时的演出里,展现了从30岁到80岁的跨度。三个经典剧使顾芗三度问鼎梅花奖。“滑稽戏就像是‘空手道’,不借助道具和身段,如何展现人物?我的诀窍是从声音到形体,琢磨人物的一举一动,努力捕捉生活细节。比如在今天的演出中,我演一位65岁的奶奶,就要努力从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展示老一辈人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为国家、小家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特质。”

  现在,年至花甲的顾芗平均每年演出200到300场,大多都是两个小时的大戏,一个礼拜有两三场演出是家常便饭,这样的高强度登台让人心生敬佩。记者问:“觉得累吗?”她笑着回答:“我觉得习惯了。”她称自己现在还没有退休的打算,只希望“顺其自然”地继续演下去。

  曲艺表演是清苦的艺术,要坚守下来不容易

  有心的观众发现,《我家四十年》是用扬州话进行演出的。对此顾芗解释道,虽然吴方言是滋养滑稽戏的“母语“,但是为了让南京及外地观众看懂节目、享受演出,最终选定用好懂又俏皮的扬州话进行表演。顾芗说,作为滑稽戏演员,除了普通话,要学会讲4、5种方言。“俗话说功夫在戏外,只有掌握语音变化的旋律,才能把原汁原味的地方话呈现给观众,这要求演员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学多练。”

  说起容易做起难,高超的艺术背后都是日复一日苦练出的驾驭能力。顾芗记得少时每天五点起床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暑,一个动作都不能大意,只能多练,没有捷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曲艺表演是清苦寂寞的艺术,在走上舞台之前,没有闪耀的镁光灯,只有自我默默的坚持,几十年舞台经验的积累。才能走出高峰。如今,年轻人因为难以理解和坚持,纷纷远离了戏曲行业走向流行音乐的舞台,传统曲艺的传承显得青黄不接。

  顾芗不仅严格要求自身,也对新一代的戏曲从业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们从事的职业不是快餐文化,但它是可以传承下去的艺术、能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优秀作品的工作。我希望能为我们的剧种多培养人才、多留下经典剧目,让滑稽戏发扬光大。”

  见习记者 吴雨阳 交汇点记者 王慧

  摄影记者 余萍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