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达能集团: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中,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

达能集团: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中,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
2018年10月28日 16:15 澎湃新闻
原标题:达能集团: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中,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
【写在前面】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三十次会议于10月28日上午9时在上海世博园世博中心开幕。
本次市长咨询会的主题是:“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新形势下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当天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作主题报告。参会企业家们对应勇提出上海将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市民们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表示赞赏,并结合所在领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达能集团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范易谋认为,健康是公民生命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上海的“四大品牌”建设中融入健康元素,发展成为一座健康城市,为“四大品牌”提供建设动力。因此,健康上海的建设应以“健康共治”为基本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化、市民健康素养提升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
同时,范易谋介绍了新兴经济体巴西的案例以及达能与发展中国家在食品健康上的合作项目,希望能为上海实践健康城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下为范易谋的观点全文:
摘要
通过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上海将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为市民们创造高品质生活。健康是公民生命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四大品牌建设中融入健康原素,上海将发展成为一座健康城市,为四大品牌提供建设动力,与四大品牌的建设成果相得益彰。上海的市民健康水平和公共卫生事业在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值得称道的进步,但是依然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防治难、公共卫生形势严峻、市民健康素养不足这四大挑战。健康上海的建设应以“健康共治”为基本战略,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化、市民健康素养提升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在本文中,达能基于一些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并结合自身业务的实践经验,为上海的健康城市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和建议。
1.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健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生命和幸福生活基础;健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政府更是将国民的健康长寿视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其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国民健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事实上,健康匮乏也的确给社会造成了经济和民生上的负担 :在亚洲和非洲,营养不良造成每年平均11%的GDP损失;导致的全球年度GDP流失额高于2008—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损失;在美国,家庭中如有一人患有肥胖症时,该家庭每年需支付相当于其年收入8%的额外医疗费用;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每年会因患病损失约16%的收入。
201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这是上海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行动。其中,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建设国际老年友好城市等专项行动,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市民健康的高度关注、力求将上海打造成一座国际健康城市的决心。健康上海的建设是“四大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推器,也是“四大品牌”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秉持“大健康、大卫生”的健康共治(Governance for Health)理念,从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各个领域综合切入,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居民健康的协调发展 。健康城市建设应由政府主导、采取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文化,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末,巴西政府通过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成功应对了食品安全的挑战,这对政府能够如何系统性地解决健康问题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1992年,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三的贝洛哈里桑塔(Belo Horizonte)仍然面临着粮食安全的挑战,存在饥饿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成立了市粮食局,负责分配粮食、保障学生餐,并对粮食销售进行补贴。与此同时,政府还启动了都市农业项目,建立了100多个花园和果园,以保障弱势群体和学生的餐食。这些措施促成了一个叫城市农业空间(Urban Agricultural Space)的公民论坛的诞生。该论坛汇集了来自33个政府机构和民间社会组织的成员,最终成功地将农业整合到当地卫生、教育、就业、住房和环境保护的市政计划中。在这个市级项目的基础上,巴西于2003年启动全国性的粮食安全项目“零饥饿”(Zero Hunger Programme),最终使得2000万巴西人免受饥饿之苦 。
2.上海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的成绩与挑战
2.1上海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上海一直致力于打造健康之城,自2003年起,每3年制定一轮健康城市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并且针对影响市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活动,极大促进了上海市健康事业的进步,为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国际大都市,打造了良好的健康资产。
2.1.1市民健康水平的稳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上海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三项衡量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获得持续改善。首先,人均期望寿命由2008年的81.28岁上升至2016年的83.18岁,远高于当年全球人均期望寿命的72.0岁 。
其次,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的5.61‰下降到2016年3.76‰,均低于同期中国全国平均水平(7.5‰)和美国水平(5.6‰),但高于法国(3.2‰)、英国(3.7‰)和日本(2‰)。
最后,从孕产妇死亡率来看,由2008年的12.23/10万降低到2016年的5.6/10万,远低于中国同期平均水平(19.9/10万)。可查的2015年数据显示,法国、美国、英国、日本4个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8/10万、14/10万、9/10万、5/10万 。与这些国家相比,上海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2.1.2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2016年末,上海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011家,其中,医院33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70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2所,其他机构80所 ,基本实现上海市民只要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一个医疗点。上海是在国内率先推广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大部分时间在基层,更便于做好居民的日常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工作)的地区之一,国务院设置的“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目标 ,上海已经提前完成。目前,上海已经拥有7000多名这样的健康“守门人” ,尽管与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平相比仍有进步的空间。
2.1.3健康公共政策更加健全,公共卫生事业成效卓著
近年来,上海建立了覆盖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制度,覆盖了超过95%的户籍人口,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率也达到80%左右。较为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有效降低了群众因病致贫的风险。
上海通过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初步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此外,“最严控烟令”的发布和实施有效抑制了烟草在上海的流行,有助于降低儿童肺部疾病、成人肺癌和心脏疾病。
2.2上海卫生与健康事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由于人口深度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上海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健康领域之间、健康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仍需加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一系列挑战。
2.2.1高速深度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及健康服务带来新的挑战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达到14.3%(指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超过了纽约、伦敦,仅低于东京(见图1)。上海统计局预计,这个数据到2030年将攀升至19.2% 。
图1上海老龄化率与其他城市对比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从积极的角度解读,这显示了上海先进的健康发展水平,但同时,这也对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更长的人口预期寿命与执行了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意味着老龄人口抚养比仍将不断攀升,过去五年中,这一比例激增了53%(见图2)。
图2 2012-2016年上海老龄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7)
由于上海的劳动人口在未来将不足以供养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群,而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也意味着日益加重的医疗负担,对政府的财政将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的下降,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布局以及社区和家庭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2.2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上海市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慢性病防治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市民健康的主要问题,特别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慢性病成为目前上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病死亡率不断攀升(见图3)。上海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全国,患病率呈年轻化趋势。2016年,上海居民因慢性病死亡占全死因的比例已高达91%,3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7.6% 。尽管上海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慢性病防控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图3 2008-2016年上海前五位死因的死亡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首先,慢性病防治需要一个连续的、相互衔接的、以“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但目前“以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碎片化的服务体系,缺乏协作与整合,割断了慢性病防治的连续过程,导致服务的重复浪费;其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是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个人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因此慢性病的防治需要社会各个部门进行跨部门合作,但目前依然是卫生体系单打独斗控制慢性病;此外,上海慢性病防治还面临着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 。
2.2.3 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上海作为国际化特大型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预期寿命延长,以及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了市民对长期医疗服务的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变化,也使得影响健康的因素更多、更复杂,这些都对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提出了要求。
上海的医院卫生系统和医药资源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对医院病床日趋加剧的需求压力迫使患者更早出院,出院后由于缺乏足够的医药和医疗资源,无法继续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上海面临着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 ,有研究显示: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的配置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因此可见,上海市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2.2.4市民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有待提高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97%上升至2017年的25.36%,但是市民很多方面健康知识仍显不足 (见图4)。只有24.2%的居民能够准确描述肝脏为有解毒功能、能分泌胆汁的人体重要消化器官;仅有24.2%的居民了解吃大豆食品对身体健康、心血管疾病有好处。2014-2016年三年上海市民经常参加身体活动的比例分别为40.4%、40.8%和42.2%,尽管有所增加但比例依然偏低。上海市民超重及肥胖率高达44.1%,脂肪摄入过多、食盐摄入过量、钙摄入不足,也较普遍。
图4:2017年上海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
3.如何建设健康城市
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建设上海“四大品牌”的指导性意见中提出,要着力构建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个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先应该是一个健康城市,即拥有健康宜居的环境,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健康营养的饮食,选择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以及为维系这一理想状态而持续运作的保障体系。
而在当今社会里,影响健康的因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物质环境和行为方式等多个层面,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合作以及各种复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必须依靠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发布的《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指出了未来健康促进的三个优先领域 :1)健康共治,通过良好治理实现健康目标和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2)健康城市,将城市和社区作为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3)健康素养,提升每个人的健康素养水平。如果说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健康共治是由上至下,那么针对市民个体的营养健康教育则是由下至上:结合这两个路径,上海将能够成功构建从社区到城市的健康大环境。具体来说,上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二、设立合理的健康影响评估机制;三、加强培育市民的健康素养。
3.1健康共治(Governance for Health)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
健康共治(governance for health),是指中央及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全政府和全社会的工作方式(whole-of-government and whole-of-society approach)引导社会、企业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well-being)而共同采取的行动 。影响健康和福祉的因素非常复杂,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物质环境和行为方式等多个层面,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合作,以及各种复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些因素远远超出了卫生部门的掌控能力,仅靠卫生部门一家是难以胜任的,必须采用健康共治的战略,依靠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健康共治强调通过“全政府策略”或“联合政府策略”解决健康问题,这是指不同层次管理部门之间的垂直联合,以及不同管理部门的横向联合。政府所有相关部门进行总体规划并且协同作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这一点在苏格兰政府的Equally Well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个项目于2008年启动,旨在消除不良健康状况,以帮助不同社会人群实现健康公平。苏格兰政府成立了由首相直接负责的部长级特别工作组(Ministerial Task Force),花了12个月的时间研究了大量事实和数据、政策运作模式及优先领域,采取专家小组、研讨会和公众协商等各种形式,确保来自各级各部门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界、企业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广泛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其中,藉此获得足够多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法。项目实施后,苏格兰政府与地方规划单位形成了社区规划伙伴关系,如何反映情况、如何决定优先事项等均受到苏格兰地方政府公约的约束,公约内容还包括了清晰的联合审查和持续进行的评估程序,这些做法有效保障了当地人民健康改善的成果。
其次,健康共治强调动员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商业和公众的参与,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共建共享”。政府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毋庸置疑,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来承担。达能作为世界知名的聚焦健康的食品企业,业务遍及全球,它的企业使命即为“通过食品,为尽可能多的人带来健康”,它旗下的品牌对业务所在地社区人群的营养状况和饮食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了解,因此能通过提供满足当地人群特定需求的产品,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健康共治的行动之中。举两个达能的实例:在非洲,达能了解到,71%的五岁以下非洲儿童因贫血症而发育受阻,其中一半是由于缺铁所致,却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科学治疗,最终贫血症成为全民健康的一大难题 。于是,达能在2014年与喀麦隆和象牙海岸的社会学家合作,与来自当地社区的一百名妈妈进行对话以了解她们的饮食习惯,并基于这样的第一手信息,对旗下Blédina品牌的Phosphatine婴儿谷物产品进行了配方改良,专门供给这两处市场。新产品上市实现了两个目的:一方面,满足了当地婴幼儿70%的铁摄入需求;另一方面,价格降低30%,大大提升了营养干预的范围,让更多的当地儿童因此受益。第二个例子则是在中国:为了预防中国儿童在生命最初的1000天这段关键时期内出现营养不良,达能与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中国办事处的陈春明教授,以及“壹基金”(One Foundation)和“恩派”(NPI Foundation)两大非政府组织携手合作,全力推行“营养包”项目。通过发放营养包的干预行动,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的贫血发生率由78.8%降至30.8%。目前,由达能支持的社会企业上海起跑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广“营养包项目”,以抵御中国各地的婴儿营养不良问题。
3.2健康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 HiAP)是健康城市建设持续发展的保障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 HiAP),是一种针对跨部门公共政策的方法,即系统地考虑决策带给健康的后果,寻求协作并避免损害健康,最终达到改善人群健康及健康公平的目的。HiAP以健康优先为原则,要求政府将健康、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决策过程中去,融入到具体的政策和项目中去,支持政府间的跨部门合作,并且鼓励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这包括社区成员、政策专家、倡导者、私营部门成员和资助者等。其最大特点就在于不以单一的卫生服务和干预政策为目标,而是基于更广泛的全过程健康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因素,采取综合政策措施和干预策略开展跨部门行动,从而不断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健康问题,促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
法国便曾通过在所有部门的政策中融入抗癌政策,成功摘掉了“欧盟肿瘤相关死亡率最高国家”的帽子。它于2003年启动了法国肿瘤计划(the French Cancer Plan,FCP)项目,旨在通过70项具有可操作性的跨所有部门的目标,在5年内将肿瘤发生率降低20%。国家肿瘤控制中心(The Mission Interministérielle pour la Lutte contre le Cancer)规划了跨部门合作战略,协调国家机构间的合作,并召集了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参与。首先在服务系统内部采取措施减少肿瘤,例如促进筛查(所有法国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使死亡率降低20%)和配备现代化的诊断和治疗设备。此外,通过将香烟价格提升45%来减少烟草消费,使得吸烟者人数减少了180万,并立法禁止向16岁以下的人出售烟草制品;要求食品工业在食品和饮料包装上显示健康风险的警告,禁止学校通过自动售货机提供食物和饮料;在工作场所中设置了八个可操作性目标来降低职业病风险,如降低致癌物的暴露阈值;卫生部和教育部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合作开展健康教育项目,以提高公众对癌症相关危险行为的认知度。
企业也是政府健康大计的中坚力量,例如欧洲政府人口一直面临着老龄化以及由资源有限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欧洲各地政府都积极与私营企业合作,既避免了医疗紧张的窘境,又节约了数目可观的医疗开支。在这一方面,达能旗下的医学营养品业务纽迪希亚就在英国、荷兰以及德国等地,与当地政府合作,积极参与到家庭医疗服务领域中去。纽迪希亚通过数据研究发现,营养不良的患者与营养均衡的患者相比,需要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因此,专注于临床营养产品领域的纽迪希亚,就在这些国家,通过成熟的家庭医疗体系,向使用家庭医疗服务的患者提供专业的营养治疗。而且,纽迪希亚所能提供的不止于产品、药品、医疗设备和服务,其与政府的合作还包括对患者、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培训、远程电话支持服务,甚至建立私营的护理院等。在德国的家庭医疗服务体系中,纽迪希亚所提供的专业营养支持治疗为政府减少医疗开支做出了重要贡献,仅2010年一年的医疗经济数据就显示,通过德国家庭医疗服务体系向特定社区提供口服营养补充品(包括纽迪希亚的产品),每年能为政府节省约6.04至6.62亿欧元的医疗开支。纽迪希亚在欧洲国家的丰富实践经验,充分说明了政府在家庭医疗服务方面引导企业参与的益处。
上海的健康城市建设可以借鉴以上的例子,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全局观的角度进行政策干预,动员各方资源,实现健康目标。
3.3健康影响评估(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HIA)是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重要工具
健康影响评估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工具,是对现有政策、规划和项目进行进一步决策的基础,有利于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健康影响的建议和应对措施。将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化,其实质是为了确保将对健康的考虑纳入各部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明确要求:“要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
世界各国也均通过立法或最高政府决策的方式推动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004年,英格兰政府通过立法建立了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将健康影响评估作为立法强制事项;欧盟2006年通过一项理事会决议,明确要求立法和所有部门政策的制定都要进行健康影响评估;泰国国会于2007年3月通过《国家健康法案BE.2550(2007)》,明确“任何个人或团体都有权利要求评价和参与公共政策的健康影响,任何个人或团体都有权从政府部门获取相关信息”,“所有可能影响健康的项目在决策过程中都必须进行健康影响评估”。
目前,HIA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但我们应牢记这一点: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健康影响评估机制的搭建和有效实施将助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这方面,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可以先行一步,为中国的其他城市树立榜样。
3.4市民健康素养是健康行为的基本条件
营养是个体健康的决定性因素,更关系到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良好的营养是健康的基础,有助于降低个体罹患慢性病的风险。在控制肥胖等慢性病的蔓延方面,虽然由政府主导、学界和食品行业都可以参与,但归根结底是消费者—至少是那些有能力选择食品的人,要最终对自己吃什么负责。是否能够做出健康的选择,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健康素养,即科学的营养知识。
美国农业部下属部门食品和营养服务局(The Food and Nutrition Service, FNS)曾发布一项研究结果 ,通过参加特别设计的营养教育课程,研究对象会倾向于选择更加健康的食物。尤其是孩子们,在学习相关知识后会,会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并更多选择低脂乳制品。
事实上,儿童少年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将营养教育融入基础教育,可以使儿童了解合理膳食的概念。除了举办教育项目,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还会通过专门的营养健康网站,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学生家长及老师开辟专栏,提供学习、教育和培训的资源。在此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针对孩子超重现象而办的健康饮食倡导网站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公众的营养教育也完全可以动员食品产业,这也是敦促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机。在达能,我们合理设计所有的产品标签,为消费者提供所有必要的资讯,指导他们进行更健康的饮食选择,帮助培养起更健康的饮食习惯。在自身业务之外,我们还发动员工向公众传播专业知识 。在英国,我们了解到三分之一的11岁孩子有超重或肥胖问题,这意味着到2050年,超重和肥胖会影响到英国90%的人口。为了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达能于2010年开展了“饮食冠军”的营养教育项目(Eat like A Champ),逐渐发展到覆盖1000所小学,一年内能够触及40,000多名小学生。儿童食品基金会(Children's Food Trust)的独立调查显示,“饮食冠军”教育项目确实引导孩子们的饮食习惯朝更健康的方向转变。
4.给上海市政府的建议
“健康上海”建设是“四大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推器,也是“四大品牌”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健康上海2030”的中心思想及“四大品牌”的建设方向,我们从五个具体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4.1以健康共治的战略统筹规划“健康上海”建设和“四大品牌”建设
“健康上海”建设的五大战略举措分别是“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和“发展健康产业”,这些宏图伟业都不是单一力量能够企及的。因此,上海要采用全政府和全社会的策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量“健康上海”的建设任务,统筹规划多重建设,实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4.2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领导和组织机构
自从2003年开始,上海已完成了为期15年、五轮健康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形成了良好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但如何从顶层设计上保障健康城市的持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领导和组织机构,负责政策制定、管理、调整和推动,对于HiAP的实施至关重要。因此,建议上海市政府在顶层设计中要建立高规格、多部门协调委员会,如成立公共卫生咨询委员会,并从政府各部委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科研机构等征集成员,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建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机制,形成促进健康的工作合力。
4.3分享大数据助力健康共治
在数据经济新时代,为了实现协同增效,数据分享必不可少。数据分享、分析和应用,将为健康城市的建设工作创造巨大价值。社会学者、人类学者、营养学者、政府卫生部门以及食品企业可以合作获取影响饮食习惯的社会和文化信息,以及不同人群的营养健康数据等,而分享这些信息和数据可以为其他机构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灵感。例如,企业科研项目中产生的宝贵数据可以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地方卫生部门也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向第三方提供更详尽的数据,企业基于这些数据来设计满足当地营养需求的新产品。
4.4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估机制
在数据经济新时代,为了实现协同增效,数据分享必不可少。数据分享、分析和应用,将为健康城市的建设工作创造巨大价值。社会学者、人类学者、营养学者、政府卫生部门以及食品企业可以合作获取影响饮食习惯的社会和文化信息,以及不同人群的营养健康数据等,而分享这些信息和数据可以为其他机构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灵感。例如,企业科研项目中产生的宝贵数据可以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地方卫生部门也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向第三方提供更详尽的数据,企业基于这些数据来设计满足当地营养需求的新产品。
4.5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文化,加强社会监督
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是健康共治的重要原则,也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海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参与经验、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如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建设。但上海仍需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组织团体,通过舆论引导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进一步拓展市民参与渠道。
1)加强健康和营养教育 从社区、学校作为切入点,对孩子和老年人进行健康和营养知识科普,以降低超重等慢性病的几率。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建议通过类似微信和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与目标社区直接对话,有助于建立更加稳定牢固的关系;
2)培育社区志愿者团队 积极挖掘和培育社区志愿者资源,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加健康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如体育指导员、控烟志愿者、垃圾分类指导员等。
3)完善沟通渠道 完善市民热线电话,增加热线电话的知晓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市民参政议政的计划,重要决策前进行市民咨询;
4)增加企业参与健康治理渠道 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共享价值观,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展或参与健康促进项目、通过企业家咨询等活动拓展企业参与健康治理渠道。
4.6加强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
快速深度老龄化是上海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但老龄化社会绝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而且全社会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将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健康上海”和“四大品牌”建设过程之中。
1)建设老年友好环境 要在健康环境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特征,加强老年友好社区、老年友好家庭、老年友好医院等老年友好环境建设。在政府的监管框架下,将医学知识和行业专识汇聚到一起;实施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更多人成为这个领域的医疗专业人士,包括提供助学金、税收优惠等。
2)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养老服务政策以支撑整个体系的建设。
3)全面推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及体系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及体系,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参与社区居家照护,争取实现90%以上的看护率。
结论
健康是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上海”建设是全面促进市民健康的重要战略,是“四大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推器,也是“四大品牌”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尽管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居民的健康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仍然面临老龄化加速和慢性病防治难的重大挑战,以及公共卫生资源紧缺、居民健康素养不足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达能建议上海市政府在总结健康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健康共治为战略,通过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提升市民健康素养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努力,动员全社会参与其中,共同建设健康城市,促进“健康上海”和“四大品牌”建设的协调持续发展,为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