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支持中小微的深圳样本:用金融科技打破信息孤岛

支持中小微的深圳样本:用金融科技打破信息孤岛
2018年11月20日 21:17 一财网
原标题:支持中小微的深圳样本:用金融科技打破信息孤岛

民营企业是深圳之魂,这里99.6%的企业是民企,其中很多又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为深圳提供了70%的税收、80%的就业岗位以及90%的新增就业人员。恰恰是这样的经济构成,让深圳在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步步为先。

11月5日至9日,第一财经记者跟随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第一督导组就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赴广东调研。记者发现,金融机构所反映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归根结底指向成本和风险,更本质的原因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而深圳的典型经验就体现在利用金融科技打破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孤岛”上。

政府+第三方机构搭建服务平台

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涉企信息碎片化、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风险评估困难、授信审批流程长、惠企政策分散化”等痛点,深圳市政府主导搭建了“深圳市创新金融服务平台”。

这一平台集中整合了四方面的信息:

一是数据信息整合。平台整合了工商、税务、社保、水电气等涉企数据和政府奖励、补贴、处罚等约19200项信息数据,打通信息壁垒和“孤岛”,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从企业运营能力、偿还能力、创新成长能力等多维度建立评级体系和风险画像。

二是金融资源整合。在手机APP和电脑客户端整合集聚银行、证券、保险以及融资担保、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资信评估等各类主题,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元融资服务。

三是惠企政策整合。配套实施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多种惠企政策,鼓励“政银保担企”多方联动,健全风险补偿共担机制。

四是涉企服务整合。依托平台智能匹配功能,分类简化申报资料和审核流程,努力通过“一站式”服务便利小微企业融资。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该平台上线一年来,已注册金融机构116家、企业1.8万户,解决企业融资需求82.9亿元。

除了政府搭台,深圳还设置了企业征信机构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通过采集企业税务信息并对外提供征信服务,来满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需求。

以深圳微众税银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为例,该机构2015年获得企业征信机构备案资格,在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的指导下,一直聚焦普惠金融,以企业税务信息为核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企业征信服务。

截至2018年9月末,该机构已与100余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授信总额450亿元,累计信用贷款发生额1431亿元,合作银行累计授信超过10万户,授信客户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

创新供应链金融

另一个好的模式是供应链金融服务链模式。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向上下游延伸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增信,降低融资成本。其中比较典型的是TCL打造的“简单汇”线上供应链金融云平台,2015年上线以来,注册企业近8000家,累计交易超过1500亿元,成为国内融资交易量最大的供应链金融平台。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晓军介绍称,TCL发现在其核心供应链上为它生产的下游企业,一般融资成本都要20%~30%,甚至更高。基于这种情况,TCL自己研发了一套电子流程,在其供应链的应收账款环节,能做到低成本融资。

在何晓军看来,供应链金融这种模式特别值得推广,“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都是核心中小微企业,有产能、有应收账款、有订单,如果把供应链做好,对广东经济很重要。”他说。

广东经济一个重要的模式就是专业镇。在广东一共有超过400个专业镇,每一个专业镇生产的某种产品都占全世界产量70%以上。比如说,中山市小榄镇生产的锁芯、古镇镇生产的灯具。

“供应链只要形成了,这些专业镇的中小微企业成本就很低。我们曾经问过一家小厂子,在江西老家设厂要80万元,在专业镇上就只需15万,因为没有存货,打个电话,15分钟之内,生产的原材料就送到了厂子里。”何晓军说。

2017年,深圳市出台了全国首个供应链金融专项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配套支持。

今年9月初,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共同组织,联合中国银行、渣打银行等机构以及比亚迪,完成“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一期开发目标,打造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该平台将从三方面推动银行支小资金下沉惠及中小微企业:一是“微票通”业务上链,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筛选符合再贴现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微票通”是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和深圳市经贸信息委联合推出的一款创新再贴现的工具,预计上链后惠及的小微企业数量最大可增至数万家。

二是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介绍其产业链上各级企业入链,并向银行推荐产业链上企业进行融资。

三是通过平台在链上推广应收账款多级融资运作模式,便利供应链上各级企业根据自身融资需求获得融资。

责编:林洁琛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