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化零为整,撂荒地变“聚宝盆”

化零为整,撂荒地变“聚宝盆”
2018年11月26日 06:15 新华日报
原标题:化零为整,撂荒地变“聚宝盆”

金坛“土地整治+”加出农村发展新活力

初冬暖阳照耀大地,碧绿田野,麦苗初出,宽阔的沥青公路通往每个农家小院。走进常州金坛区直溪镇溪滨村,一幅新农村建设美丽图景展现在眼前。

农村发展欣欣向荣,得益于金坛近年来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土地整治+”中将一块块拾边地、荒废地和废沟塘这些“边角料”化零为整,种出现代农业“摇钱树”。

化零为整,不断为土地“做加法”

溪滨村地处直溪镇西北部,多年来农民种地“望天收”,村级经济薄弱。金坛区国土资源分局局长黄克洪在大走访中发现,尽管开展了多项土地整治项目,但溪滨村在规划、建设上各自为政,零打碎敲,为整治而整治,农村发展迟缓。

近年来,溪滨村做足“土地文章”,统筹规划布局,通过项目开发对荒废的岗坡地进行整理,对高低不平、地块零碎的耕地进行平整,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现棚户区改造,结合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投入2000多万元,对全村土地重新“洗牌”。

同是那片地,整治前后影响有多大?“以前我们这里的地大一块小一块,乡间小路弯弯曲曲,拖拉机下不了田,送给人家都不要。”溪滨村第二村民小组组长张小华算了一笔账,仅他所在村民小组,整治后耕地面积由132.48亩增至178.9亩,灌溉水费由每亩78元降到31元,“通过格田成方,大道变成4米宽,什么车都能进,流转土地抢着要。”

不断为土地整治“做加法”,金坛结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水土资源条件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划分功能区,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并与中低产田改造、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名优特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机械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结合。该区还充分利用占补平衡项目资金进行综合整理,通过省以上投资项目资金对项目全面提升,重点实施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整合水利、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加大农田配套设施投入,提升农地产出效益。

10年来,金坛通过“土地整治+”,实施各类项目1241个,建设规模26.63万亩,新增耕地6.25万亩。

土地规模化,撬动农业现代化

走进薛埠镇上阮村,原本“牛不耕”的碎地成为大片果园。“7月至10月,上阮1.55万亩果园产出近3万吨精品水果,全被一扫而空。”上阮村委书记席友娣一脸自豪。

就在10年前,上阮村还是一片“穷山恶水”,1/3农田,1/3荒山,1/3自然林。土地高低不平,分布七零八落,面积小,耕作极为不便。旱难灌、涝难排,风调雨顺时,一年一季水稻亩产最多只有四五百斤。

如何走出落后农业的困境,上阮村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路、林、草进行综合整治。如今,2000多亩土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水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粮食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 席友娣说。

土地整治催生一批现代高效农业企业。以上阮村10500亩土地为核心区的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打造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千亩樱花园;“四区八园一中心”初具规模,先后引进38个农业项目。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转移劳动力3500人。63岁的村民阮洪林说:“现在土地流转了,自己只留一点口粮田,大多种了葡萄、梨、桃等经济林果,剩余劳动力都去园区打工了。”

整治一方,流转一方,发展一方。黄克洪介绍,金坛被确定为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后,实施江苏省级以上投资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总建设规模达14万多亩。去年,金坛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60%以上,成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助农增收,撂荒地变“聚宝盆”

薛埠镇倪巷村,是金坛西部丘陵山区唯一的圩区村。因为山地、圩田兼而有之,耕地高低不平,荒废田地多,倪巷村一直顶着贫困村的帽子。

“除了村民在种的葡萄和中药材田块,90%的土地进行流转。”倪巷村支书王息保告诉记者,国土部门在村里实施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仅去年就动土整治4000多亩,村子大变样,地平了,渠连了,路通了,机械可下田了。

“除了种地,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多了。”王息保说,土地整治后村里净增耕地900多亩,流转给大户后,每年直接增加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去年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标准厂房5000平方米,年租金40万元;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秸秆收储中心,通过金木林生物燃料有限公司秸秆变废为宝,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

金坛各地农村因土地整治富了口袋。金城镇培丰村释放土地潜能,通过土地整治开展农业规模经营,对流转的1800亩土地进行发包和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去年村集体实现经济收入61.8万元;儒林镇湖头村以长荡湖开发为契机,盘活村域荒地、滩涂等闲置土地400多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直溪镇溪滨村通过土地整治、流转,成立“巧媳妇”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大学生创业园、“稻鸭共作”项目,去年村集体收入300万元。

“点土成金”,撂荒地变“聚宝盆”。曾经的“废弃盐湖矿”经过土地整治流转,打造成江苏全新文化旅游目的地——东方盐湖城,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借着东方盐湖城景区辐射,金坛半边山民宿村,通过“公司+农户”成立民宿合作社,吸引24户农家入股,新增农村就业60余人,每年每户可增收3万至5万元。

本报记者 万小珍

马上就评

富“脑袋”才能富“口袋”

很多地方现在都有一个感觉,经济越是发展,土地资源就越紧张、越不够用。每枚硬币都有两面,这些地方一方面土地的确金贵、越发稀缺,另一方面也有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甚至闲置浪费的现象。像金坛这样,在盘活土地资源、释放土地潜能上下功夫,大力解放思想,用富“脑袋”带动富“口袋”,让土地焕发新生机、创造新价值,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确值得称道。

土地整理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提升土地产能、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系统把握、稳步推进。当前,应着眼乡村振兴,因地制宜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带动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探索、创新适合本地的新做法、新模式,更加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让农民分享土地整治与土地增值的收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周静文

聚宝盆金坛土地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