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琴高古韵:泠泠七弦觅知音

琴高古韵:泠泠七弦觅知音
2019年03月05日 09:49 山西新闻网
原标题:琴高古韵:泠泠七弦觅知音

  沁源琴泉村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西环沁河,东靠琴山,古代的“沁源八景”,这里就有三处——琴山晚照,雁落龟滩,沁水秋声。风光秀丽的琴山,是中国古琴文化的发祥地,是战国时琴学家、养生家琴高真人住过的地方。琴山上至今有他的墓园。
  琴高是战国时宋康王的宫廷乐师,明代万历版的《沁源县志》记载:“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并赞:“琴高晏晏,司乐宋宫。离世孤逸,浮沉琢中。出跃赤鳞,入澡请冲。是任水解,其乐无穷。”当地民间传说,他常常骑着红鲤鱼来往于沁河两岸,并逍遥地在鱼背上弹着古琴,所以说“出跃赤鳞”。
  他的琴艺高超。《神仙全传》上说他“能鼓琴”,他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鼻祖,后世尊他为“琴圣”。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当时的琴只有五弦:宫、商、角、徵、羽,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为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周武王讨伐商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古琴也由此而产生,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墉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在周朝,便是一件非常普遍、非常受民间百姓喜爱的乐器,七弦琴成了中国古琴的标准制式,音色深邃而宏,造型沉稳而美。司琴者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其他27个文化艺术项目获此殊荣。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又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2400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最有名的《高山流水》,就是古人俞伯牙弹的名曲。“知音”典故妇孺皆知。
  战国时期,学习涓子琴艺的琴高真人长期生活在沁源。《沁源县志》还记录他“浪游天下,后闻冀南山水多名胜,寓居于邑之东山,后去世,传有骑鹿跨鲤之异”。民间传说,他出行时不是骑着白鹿,就是跨着赤鲤,怀里抱着古琴,仙风道骨,乐声飘渺,在这里生活了200多年,死后埋在这里的东山上。为了纪念这位琴圣,当地人把东山改为“琴山”,把山中灵泉改成“琴泉”。还为他建了琴高庙、琴高真人祠堂、琴仙楼。
  琴仙楼是沁源县的一座古建筑,建于元代。明代万历版《沁源县志》载:“琴仙楼在县东关外沁河之滨,东与琴泉山相对,建自元时。上塑琴高真人像,至隆庆年易以砖台,高二丈,构楼于上,俗传昔时真人骑白鹿往来,与抱朴真人饮酒于楼上,故名。”
  雍正版《沁源县志》记载:“嗣后遭寇楚毁,国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县朱三锡重建,五十五年(1716年),知县高溥,生员李恭,邑民阴生乾、王杞等,僧心安增修。”
  乾隆五十五年,知县孟充善重修,亲自写了碑记。同治十年,知县孔广熙重修。可见琴仙楼作为琴文化的一处胜迹,历来被地方官民重视。文光射斗,文运光昌,正说明古琴文化在沁源源远流长。
  琴山被古人视为“仙台”,这里的琴声也是仙音了。琴山是琴圣的隐居之地,也是他的练琴之处,他的琴声和着沁河的潺潺流水,和着琴山浩浩的松风,成为最美的音乐。因了琴泉村在沁河岸边,沁河的流水声也像一种天籁之音,“沁水秋声”被古人定为沁源八景之一。古人有咏“沁水秋声”的诗:“沁水原非禹凿开,源头活泼绕山来。流云带雨含秋色,击玉敲金壮石苔。波起西风喷雪浪,声高四野出尘埃。仙槎那得通银汉,无限诗情信笔裁。”
  那种“金风暗转韵悠悠”的情调,至今在沁河边上也能感受到。那是自然的琴音,流水的琴音。琴圣当年也许是从这种水声中获取灵感,才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吧。
  古代有许多关于古琴的绘画作品,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唐代周昉《调琴啜茗图》、北宋赵佶《听琴图》、元代赵孟頫《松荫会琴图》、明代仇英《柳下眠琴图》、清代石涛《对牛弹琴图》。可见古琴文化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
  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他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刘禹锡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嵇康在《琴赋》中有言:“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古人对琴的热爱到了痴迷的地步。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作为一生之追求。《洞冥记》:“帝恒夕望东边有青云,俄见双白鹄集于台上,倏忽变为二神女舞于楼下。握风管之箫,舞落霞之琴,歌清吴春波之曲也。”《列仙传》:“稷丘公,华山道士。汉武帝封禅,公乃冠章甫,拥琴来迎。”在神话小说中,神仙大都多才多艺,过着琴剑逍遥的日子,白玉蟾《道情》云“一琴一剑一杯茶”。在寂寞的深山修炼之中,音乐陪伴道人度过清冷的岁月。琴圣琴高也是道家名人,史志上说他活了200多岁。
  “笔健好临新获帖,手生重理旧传琴”,“画悬古木栖鸦影,琴谱平沙落雅声”这些古人书室楹联形象地告诉人们,琴棋书画的广泛介入已经造成古代艺术的普及化和文人生活的艺术化。琴棋书画是中国人对高雅文化的追求,是文雅的人生志趣。
  琴泉村是古代琴圣琴高真人的悠游之地,生活之乡,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琴都,华夏琴山。琴山上仙光灿烂,晚照如画,沁河水汩汩滔滔,如泣如诉。每当佛光出现,人们就说:“那是琴仙回来了,他又在云端弹奏仙乐呢。”

杨栋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