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文周刊 | 江苏历史上竟有这么多女学霸,除了女诗人女词人还有女天文学家

人文周刊 | 江苏历史上竟有这么多女学霸,除了女诗人女词人还有女天文学家
2019年03月07日 21:19 新华报业网
原标题:人文周刊 | 江苏历史上竟有这么多女学霸,除了女诗人女词人还有女天文学家

  “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这是清代女天文学家王贞仪在南京写下的诗句,道出了女子和男子一样,也同样能够取得杰出成就。从六朝的谢道韫到明清苏州的才女群体,江苏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女诗人、女词人、女天文学家、女科学家。

  明天就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了,“人文周刊”为你梳理江苏历史上这些杰出的女性。

  “咏絮”为何能形容女子多才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写的是才貌双绝的薛宝钗,句中的“咏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典故,亦可写作“咏絮之才”,用于形容女子文学才华出众。

  宝钗扑蝶

  “咏絮”出自《世说新语》,是一个发生在江苏南京的才女故事。《世说新语·言语》载,一个寒冷的雪天,东晋名相谢安召集家人聚会,和晚辈子侄们谈论诗文。室外的雪下得越来越大,谢安对孩子们说:“你们看,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侄子胡儿说:“漫天大雪,好像把盐撒在空中。”谢安侄女谢道韫则说:“还不如比作漫天飞舞的柳絮更为恰当。”

  谢安高兴地笑了起来,对谢道韫的回答非常满意。谢道韫的父亲是谢安的长兄、安西将军谢奕。谢道韫后来成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子、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道韫咏絮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三字经》中的这句话将蔡文姬和谢道韫列为古代才女代表。谢道韫的故事散见于《世说新语》、《晋书》等书中。谢安很喜欢谢道韫,早早就为她的婚事操心。谢安最初为谢道韫挑选的夫婿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但王徽之为人任性放纵,不拘小节,曾有“雪夜访戴”的掌故,因此谢安将谢道韫许配给了王凝之。

  但这位会稽内史王凝之是个庸才,且非常迷信,谢道韫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王徽之死于孙恩卢循起义后,谢道韫隐居会稽,杜门不出,闲暇时写诗著文。《隋书·经籍志》载有其诗集两卷,惜已亡佚。《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录其《论语赞》。

  影视剧作品中的谢道韫

  除了“咏絮之才”,谢道韫还留下一个经典成语“林下风气”。

  《世说新语·贤媛》载,谢道韫弟弟谢玄对姐姐很是推崇,同郡张玄的妹妹也很出众,嫁给了名门顾家。张玄常夸赞妹妹,将她与谢道韫相媲美。有一个尼姑“济尼”对张、谢两家都很熟悉,有人请她比较谢道韫与张玄的妹妹,济尼答道:“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也就是说,谢道韫神情洒脱,有竹林七贤一类名士的风度。这段话产生了一个“林下风气”的成语,用来形容妇女们闲雅飘逸、从容大方的风度。

  苏州“母子才女”皆有诗集留存

  “咏絮”常用来形容女子才华出众,特别是在文学方面拥有较高的造诣。在江苏文化史上,“咏絮”才女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明清两代。

  南朝时徐州女子刘令娴是文学家刘孝绰的三妹,嫁给了东海徐悱,世人称她为刘三娘。徐悱死后,刘令娴写祭文,“辞甚凄怆,为世传诵”,感情诚挚动人。徐悱的父亲徐勉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想为儿子写一篇祭文,看了儿媳写的祭文,竟自叹不如,为之搁笔;

  唐代徐州女子关盼盼是一代名伎,美妙绝伦,工诗善画,嫁给了徐州守帅张愔。关盼盼是白居易的“粉丝”,能流利背诵《长恨歌》。一次,白居易远游路过徐州,张愔特地邀请他来府中做客。白居易目睹关盼盼的舞姿,欣赏了关盼盼的诗文,写下“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的名句;

  关盼盼

  清代徐州才女倪瑞璇写下大量诗文,可惜30岁就早逝。弥留之际。倪瑞璇将自己的大部分诗稿付之一炬。去世后,她的丈夫徐起泰又在箧中找到倪瑞璇部分残稿,虽已被虫子蛀了大半,整理后仍辑成诗集《箧存诗稿》。沈德潜《清诗别裁》云:“倪瑞璇诗,识见英卓,关系伦理。”

  倪瑞璇

  江南人文渊薮,文脉悠长,思想开明,官宦人家的女孩从小就接受教育,涌现的才女亦数不胜数。苏州女子柳如是、董小宛、徐灿、曹贞秀、沈宜修、吴琼仙、叶小鸾、冯思慧、薛素素、汪玉轸、席佩兰、陶菱卿、翁春孙等都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女词人、女画家。柳如是、徐灿、沈宜修、叶小鸾、曹贞秀、席佩兰等均有诗文集存世。

  演员万茜饰演的柳如是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苏州女子徐灿是著名女词人、女诗人,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存诗二百四十六首。她的丈夫陈之遴也是著名诗人,但在明亡清兴后出仕为官。徐灿对故国有深厚的感情,对丈夫降清不能认同,但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无法直面抗争,因而写下《满江红·有感》、《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对丈夫进行劝诫和责怪,抒发国愁家恨。

  徐灿彭连熙绘

  苏州才女中的沈宜修、叶小鸾是一对母女。诗论家叶燮则是沈宜修幼子。沈宜修著有诗集《鹂吹集》,收诗800余首。叶小鸾自幼擅长写诗作画,三四岁时就能背诵《万首唐人绝句》,可惜的是,叶小鸾十七岁时就未嫁而亡。母亲沈宜修撰《季女琼章传》,回忆爱女,读来令人唏嘘。叶小鸾有《返生香》集,收诗103首、偈1首、词90首。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曰:“叶小鸾词笔哀艳,不减朱淑真。求诸明代作者,尤不易见也。”

  《吴友如画宝》中的叶小鸾

  李清照在江苏写下凄绝的“声声慢”

  另一座江南名城无锡历史上也出现过众多女诗人、女词人。顾翎、顾贞立、杨芸、邹佩兰、杜敬、侯碧漪是其中杰出代表。清代顾翎居所名为“绿梅影楼”,她的诗和词多抒写闺愁,柔丽绵邈,而较少哀怨,有《绿梅影楼诗词存》二卷存世。清末女诗人杜敬擅诗文,工音韵,为诗多雄杰之气,不随流俗,对世态炎凉颇有讽刺。

  常州乾嘉大儒孙星衍的妻子王采薇,才华不输于夫君。她工小楷,善画,喜吟咏诗赋。王采薇虽然24岁就早逝,与孙星衍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对孙星衍的学术成就却产生重要影响。后世论者认为,孙星衍王采薇夫妻诗词风格相近,“所营造的意境清雅。多有超脱世俗的高韵雅致,具有天然超旷的清韵”。王采薇诗“邻舟袅袅歌入烟,明月已让星悬天。来风吹衣恐仙去,白道还疑翠微路”(《香草河舟晩》,洋溢着生动自然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女性较男性更为淳朴自然的个性。

  南京文学史上的女诗人多集中在六朝和明朝。南朝刘宋文学家鲍照的妹妹鲍令晖就是一位女诗人。鲍令晖“有才思,亚于明远”(明远,即鲍照),她的诗多为恋歌,倾吐相思之情,如《题书后寄行人》:“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钟嵘评论她的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

  鲍令晖彭连熙绘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南京女诗人纪映淮(小名纪阿男)才华横溢,诗作清丽典雅,一首《咏秋柳》:“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曾风靡整个南京城。

  清初大文学家王士禛一次因公事来南京,读了《咏秋柳》后大为赞赏,写下“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表达倾慕之情。

  一些外省籍的女性文学家也在江苏留下足迹,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山东人)。建炎元年(1127)七月,李清照之夫赵明诚调任江宁(南京)知府。赵明诚提前赶往江宁,李清照带着15车的书籍随后前来,于次年二月到达,夫妻团聚。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在南京病故,李清照悲痛万分,写下凄绝千古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顾炳鑫绘

  李清照在南京还作有《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其中名句“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传诵至今。

  李清照与赵明诚道鸿绘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古代江苏女子多才多艺,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除了女诗人、女词人、女文学家,清代江苏还出现过一位杰出的女天文学家、女数学家王贞仪。

  王贞仪,原籍安徽天长,祖父王者辅迁居江宁(南京),王贞仪就是在六朝古都长大。她不仅擅长作诗绘画,还对天文、气象、地理、数学、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她认为女子并不比男子差,曾写诗自勉:“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王贞仪彭连熙绘

  王贞仪出自书香门第,家中藏书万卷,祖父王者辅对她从事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王贞仪后来回忆:“贞仪幼侍大父惺斋公,公细训以诸算法。即长,学历算,复读家藏诸历算善本十余种,潜心稽究十余年。”王贞仪虽然只活了30岁,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从事数学、天文、气象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西洋筹算增删》、《星象图释》、《象数窥余》、《筹算易知》等科学著作。

  短暂的一生中,王贞仪日以继夜地观察天上形成的运动规律,还在家中自己制造天文仪器,以灯为太阳,以镜子为月亮,以圆桌为地球,模拟三者之间的关系。她宣传阐释哥白尼的“日心说”,她认为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之中,在宇宙中没有绝对的上下左右之分。她还撰写了《月食解》一文,阐释月食发生的原理。在气象学方面,她能根据云彩的变化,预测短期的天气阴晴雨雾的变化;通过对旱涝晴雨的分析,估计农业生产的丰歉。

  在当时来说,要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天文研究,必定会遭到封建迷信势力的阻挠,更何况王贞仪还是个“闺阁女子”。但她却没有丝毫退缩,不屈不挠研究她热爱的天文学、数学和气象学。“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王贞仪在很多诗文中表达了妇女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有所作为,发出了争取妇女地位的呐喊。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