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林劲授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发表专文《当前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基本特点分析》。作者表示:自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政治转型、尤其是推动“宪政体制改革”以来,台湾民众的认同危机与台湾民主化的两难困境密切相关;自2016年大选竞选展开以来,蔡英文的“维持现状”主张之所以有着相当的民意基础,有其现实的社会原因。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就当前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作一初步的分析,进而由此提出相关的认识及思考。文章内容如下:
一、民众的认同危机与台湾民主化的两难困境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国共政治斗争及由此所引发内战的延续及结果,而两岸长期分离的特殊历史情境所造成的台湾“宪政”体制危机,亦是“台独”势力及活动长期存在的内部原因之一,而且是关键性的因素。台湾政治转型及民主化进程有其内在的两难困境,倘若要彻底推行民主化,则势必难以维持“中华民国政府”的这一所谓“法统”,即它所坚持的“全中国”的代表性;倘若要完全地维持“中华民国政府”的“法统”,那么就势必一定程度妨碍台湾自身的民主化发展,两者不可兼得。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点,“民主政治就是人民自己决定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最终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是国家全部政治生活的决定性环节。这也正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做主’的真实意义所在”①。因此,民主问题也是国家问题,国家问题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两个方面:国体问题和政体问题。相应地说,“民主也包含着两个方面:民主的内容和民主的形式。国体和民主的内容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政体和民主的形式则是次要的和非基本的方面”②。因此,如果国家主权问题、民众认同问题未能得以明确,台湾民主化本身就必然存在受到“台独”势力绑架和异化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长期得以延续,两岸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良性互动的稳定局面,台湾民众难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相对一致的“国家认同”,这也是当前台湾社会所呈现的认同方面的对立和危机之症结所在。
同时,在政治民主化转型的进程中,存在着“政治权威的民主悖论”的问题。一方面,进行民主选举的原因就是由于传统的政治统治已经丧失权威,亦即丧失了其正当性,因此人们需要藉助选举重新树立政治权威。因此,民主选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选举重建政治权威,而没有政治权威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民主选举过程本身又存在撕裂和破坏权威的可能性。具体而言,选举是通过单个选民投票进行的,甚至是通过党派对选民的动员进行投票而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在选举中就表现为“主权在选民”或者“主权在党派”③。一旦选举结果不符合某些选民个人或者某些党派的意志,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不服从选举结果,由选举产生的政治领导人也就不能真正确立其政治权威。因此,只要存在有“政党竞争”,就存在有撕裂政治权威的可能性。但是,在以“左”与“右”意识形态明显分野的西方民主政治社会中,存在以“宪政”为基础的统一国家认同,不管其政党之间斗争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必须以一个统一的“国家认同”基础上的“国家利益”为服从的基础,都有着共同承认与接受的“宪政体制”,存在着相互妥协和协商的共识平台。而在“宪政体制改革”以来的台湾政坛,政党分野基本不存在“左”与“右”的意识形态分歧,存在的则是基于两岸关系及台湾政治现实,政党各自政治利益考量的“国家认同”对立。由于“台独”分裂势力否认台湾现行的“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内涵,使得台湾的主要政党存在的“国家认同”的根本立场对立,在相当程度上无法协商和妥协,这也就必然造成族群的严重撕裂和社会的长期动荡,以共识和妥协为基础的民主,势必由此受到极大的伤害。
诚然,民进党及“台独”分裂势力的一系列“去中国化”的宣传和作为,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无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两岸由来已久的结构性矛盾及台湾长期形成的政治氛围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台湾相关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在马英九主政8年里,台湾民众在认同层次方面比之于陈水扁主政时期,并无太大的改变,甚至还有所倒退。对此当然有必要作进一步客观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必须认识到马英九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获胜上台主政的,即陈水扁执政8年失德无能、贪污腐败严重,台湾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且又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状况。马英九上台并非表明台湾统独民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不表明台湾的省籍族群矛盾已经得以缓和,而他上台主政8年并未倾力扭转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时期“台湾主体意识”逐步强化的局面。
在马英九主政8年里,两岸关系确实发生重大的积极的变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状况普遍持满意和支持的态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尽管台湾相关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台湾民众在认同层次方面并无太大的改变,甚至还有所倒退,但是应该辩证地分析这种现象,这实际上与当年陈水扁推行激进“台独”路线时期相关民调所显示民众支持“统一”反而上升,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所反映的同一类的社会心理问题。由此,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岸关系重大的积极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使相当部分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是否走得太快以及是否面临政治谈判阶段的到来,产生一定的疑虑和担心。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社会心理状态,即表明两岸关系已经到了着手解决政治方面问题以突破发展瓶颈的阶段,即一般所称“进入深水区”问题。不可否认,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这种“焦虑感”,势必影响民众的认同问题。
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于从统独争议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现阶段台湾民众的认同问题。毫无疑问,台湾民众的认同问题相当程度包含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成分及因素。
因此,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方式解决台湾在“一个中国架构”下的地位问题,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台独”存在的内部根源。不可否认,“中华民国”是现阶段台湾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把握台湾社会“国家认同”情感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同是以“中华民国”为标的,或者说是以“认同中华民国”为出发点和基础的。如何应对“中华民国”,是否接受以及以何种形式接受其在台湾“宪政秩序”存在的事实,是马英九当政时期再三呼吁“正视两岸政治现实”的核心所在,是台湾政坛及社会普遍高度关切的问题。泛蓝阵营及其支持民众自不待言,泛绿阵营也在冷眼旁观,这正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并对此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所必须应对的关键问题。诚然这必须通过政治协商及谈判才能达成。
任何不涉及台湾未来地位问题的协商和谈判,都无法解决现阶段台湾内部的“宪政危机”以及相应的社会认同危机问题,“台独”势力势必继续以其作为资源及筹码,操弄台湾民主问题,不断制造新的“两岸关系危机”。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台独”运动不过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违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国家统一意志的,终归要走向消亡。但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由于产生“台独”运动的社会历史根源将在相当一个时期仍然存在,其消亡的过程也是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从台湾政治发展进程来看,只要滋生“台独”的土壤仍然无法彻底铲除的话,“台独”分裂主义仍将继续影响台湾的政治发展,即便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也仍然干扰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乃至中国完全统一大业。
二、“维持现状”主张之所以有着相当的民意基础
综合考察蔡英文在竞选过程及就职之前的两岸政策主张,其核心概念就是“维持现状”,这是民进党及蔡英文在竞选过程及就职之前对以往的两岸政策主张逐步调整的基础上提出的。“维持现状”是一个阶段以来民进党内关于两岸政策的基本共识,实际上是民进党在1999年全代会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基本精神,即维持“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固然依目前的‘宪法’称为‘中华民国’”的现状。
关于“维持现状”,尽管蔡英文在竞选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表述字斟句酌、精心打造,旨在让台湾民众能够接受,并且以此回应美国和大陆的关切,但是仍然体现刻意模糊的特征。相关各方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立场进行解读,包括“台独”基本教义派也能接受。显而易见,这一主张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蔡英文未能阐明两岸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亦即关于两岸关系的定位问题。而“政治定位”问题无疑是两岸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无法回避的。二是,“维持现状”主张能否实现,无疑必须依靠两岸双方通过良性互动才能达成,而如果双方没有确立共同的政治基础,又如何展开良性互动,单方面又如何达成涉及双方关系的“维持现状”目标呢?可见蔡英文及民进党的“维持现状”主张不仅具有模糊性,而且具有相当的蒙蔽性和欺骗性。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维持现状”的政策主张仍然有着相当的民意基础。
(一)台湾主流民意殷切期望蔡英文及民进党上台执政之后能够维持2008-2016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
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转折,面对两岸关系的一系列进展和成果,台湾民众是主要支持和推动的力量。但是,由于两岸政治对立仍然存在,敌对状态尚未结束,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不同及其差异确实难以超越,双方在台湾的政治定位、军事安全和涉外事务等问题的分歧无法消除。与此同时,面对和平发展给台湾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现实利益,因而在解决两岸政治对立途径和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显得尤为重要,以有效避免“台独”分裂主义破坏现状而带来两岸关系的危机。
然而,民进党及蔡英文上台执政两年半以来,不接受“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已经无法延续过去8年“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蔡英文的“维持现状”的承诺显然无法兑现。民进党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的惨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蔡英文无法兑现其“维持两岸现状”政策主张的强烈不满。
(二)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台湾政治氛围所形成的普遍“拒绝统一”的心态,是“维持现状”主流民意的社会心理基础
可以认为,当前台湾民意主流取向的实质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大多数人倾向支持“台独”主张,而是由于两岸长期分离和多年来“台独”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所造成的孤立主义情绪的蔓延。具体而言,就是现在大多数台湾人的心态,并不是下定决心要从中国分离出去,而是希望长期维持现状,不愿意“被大陆统一”。当然,坚定支持和追求“台独”目标的民众还是存在的,但毕竟是极少数,而对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来说,当前唯一明确的意愿是拒绝“被大陆统一”,甚至相当部分已经产生了“被统一”的焦虑感。从表面上看,这并不至于导致两岸关系立即的危机,但是“维持现状”心态是基于对“统一”和“独立”都充满了不确定感而形成的,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思想状态,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统独”观念问题,而相当程度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选择,正是这种不稳定的思想状态在某些特定社会环境下极易为那些貌似有确定方向性,且与其他社会价值观念取向(如“民主”、“本土”等)有较好连结的意识形态话语所左右。“台独”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所塑造“明确的方向性”,在理论上与民主价值的内在连结,通过一系列政治实践塑造的“台湾主体性”、“去中国化”、“台湾正名”、“加入国际组织”等话语权,对台湾民众关于未来两岸关系的思考造成强烈而长期的影响,相当部分民众虽然不会明确表示支持“台独”,但是在思想上疏离大陆、拒绝统一。
而在选举政治的驱使下,支持统一的政治人物、政治势力和政党屈服于政治现实,因为短期选举利益的考量,回避“统一”这个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历史趋势,回避历史赋予的责任。“统一”将长期成为“不能说,也不能做”的事,成为台湾政治领域走向消音的“政治前景”。这将导致“台独”思潮持续蔓延,即使是短期的局势稳定,也不可能消除两岸长期面临的“台独”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带来的隐患和威胁。
因此,这种孤立主义情绪及倾向是分离主义持续蔓延的温床,如果忽视“台独”势力及其活动利用并且助长这种孤立主义情绪,不能以适当的方式加以缓解及转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和平统一道路将会更加曲折和漫长。
从上述两项分析不难看出,“维持现状”与“不统、不独、不武”似乎有着共同的民意基础。
(三)当前台湾年青一代的统独心态的基本特征,是“维持现状”主流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察当前台湾青年的统独心态的基本特征,亦可看出“维持现状”所拥有的民意基础。与老一辈台湾民众相比,年青一代的“国家认同”与历史记忆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政治认同及“统独”立场都相对较为理性,基本上是以当代的西方价值观念去理解“统独观念”,承认两岸的历史渊源,并不坚持绝对地将“统一”或者“独立”作为台湾前途的单一选项。在希望大陆尊重目前两岸现状的前提下,并不排斥未来两岸成为一个共同体的可能性。以理性为基础的“浅绿”群体对应的也就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浅蓝”群体,两者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念取向、理性思维和言语平台,基于对问题的不同解读和判断而走向不同的“统独”立场,这两个群体之间相对较易沟通,当下大多数台湾青年就是摆荡于政治光谱上“浅蓝”与“浅绿”这两种色调之间,从而成为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白色政治势力”的支持力量。这两个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地带,应该是当前台湾民意走向的最重要的区域,而由2018年“九合一”选举结果反映出跳脱蓝绿的中间选民有持续壮大的趋势,这同时也就是所谓“维持现状”、“不统、不独、不武”主张的广泛社会基础。由此可见,现阶段台湾年青一代的心态并不稳定,虽然在民调上支持“统一”的并不占多数,但是一旦出现有利于“统一”的形势,相信其人数和比例将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这无疑是利益相关的价值取向,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也正是“台独”势力持续制造两岸关系紧张、企图深化台湾年青一代对大陆的敌对意识、以稳定其鼓吹的“台湾认同”的现实原因。
正因如此,大陆在“反对台独”的同时,无疑更应加强“促进统一”的努力,以台湾民众所能普遍接受的方式,更为明确地勾勒出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
对于两岸关系和台湾政局演变来说,台湾民意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应当看到,台湾民意的形成和变化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引导和综合影响,民意对台湾政党和政治人物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台湾民意中的积极因素将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消极因素无疑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及障碍。如何辩证地分析和对待当前台湾民意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课题,如何有效地引导和争取、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台湾民意是一项艰巨的、综合性的工程。增进两岸同胞的沟通瞭解,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是争取台湾民意的必由之路。诚然,由于两岸隔绝多年,各自的发展道路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加上李登辉、陈水扁执政20年推行的分裂主义和“去中国化”政策以及民进党及“台独”分裂主义势力的宣传鼓动所造成的影响,要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和漫长的渐进的过程。这无疑应该成为现阶段对台工作努力的方向,而当前在进一步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的同时,必须在相关领域持续地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注释:
①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见中国政府创新网
②同1
③http://www.fawang.net/Article/xf/200601/1867.html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美国“神助攻”?日企分到华为“甜羹...
- 【 军事 】 出鞘:德国技术能否令挑战者重获新生
- 【 财经 】 90后:穷到举步维艰 却活出月薪几万风...
- 【 体育 】 篮球世界杯抽签:中国队A组上上签!
- 【 娱乐 】 时尚集团刘江遗体告别式举行苏芒痛哭
- 【 科技 】 聚焦315丨这些黑心商家和骗术一定要认...
- 【 教育 】 高校“夸夸群”缓解压力 但仍要警惕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