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请忘记我的名字,记住莫文隋” 尘封11年的遗嘱,打开一位老党员感人至深的精神世界

“请忘记我的名字,记住莫文隋” 尘封11年的遗嘱,打开一位老党员感人至深的精神世界
2019年07月14日 13:48 扬子晚报网
原标题:“请忘记我的名字,记住莫文隋” 尘封11年的遗嘱,打开一位老党员感人至深的精神世界

 没有哀乐、不鸣礼炮、拒收礼金、不开追悼会,83岁的“莫文隋”原型、原南通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汤淳渊,14日中午在少数亲友以及南通大学领导和老同事的目送下,在南通殡仪馆火化。他在世间的最后一程,一如他的人生一样低调而简朴。

 
从24年前化名“莫文隋”默默资助贫困生,到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留骨灰”,从一直婉拒公开亮相,到全城效仿争做好事“莫问我是谁”,汤淳渊的不事张扬,却引发全国上下持续不断的学习热潮,在他的家乡南通凡人善举更是层出不穷,成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生动诠释
 
汤淳渊走了,“莫文隋”却还活着。他化作一盏明灯,成为文明航路上的一座灿烂耀眼的灯塔,照亮整座城市的道德星空,“莫文隋”精神更是深深地熔铸成南通这座城市的鲜明品格。
汤淳渊的生前老同事前来送别。
 
为社会各级送别汤淳渊。
 
“汤老走了,但我们都是‘莫文隋’”
 
虽然汤淳渊留下遗嘱要低调处理后事,但扬子晚报记者昨天上午在南通殡仪馆看到,得知汤老去世的消息后,一波又一波人群还是不停地涌来。他们中,有90岁高龄的老教授、有白发苍苍的老领导,但更多的还是素不相识的普通市民、大学生和志愿者们。
 
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20多名身穿红马甲的老人特别引人瞩目,红马甲上印着“莫文隋志愿者”。这群志愿者的带头人叫张志光,多年来一直从事扶危助困、拥军优属的志愿工作。“‘莫文隋’是南通精神文明的一张名片,我们一直在学习和传承这种精神。”张志光说,目前他在南通已开了3家爱心粥铺,名字就叫“莫文隋”,每天为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感受到莫文隋精神带来的浓浓暖意。
 
在粥铺做义工的陈频,今年已69岁,每天早上3点半就要到店里开始熬粥,分文不取,“是汤淳渊老师这种默默做好事却不愿扬名的精神感召着我,晚年生活的更有意义、更充实。”陈频说,“汤老走了,他也活着,因为我们都是‘莫文隋’。”
 
在汤淳渊的灵前,这些志愿者再次举手宣誓:“不要问我是谁,我们是淅沥的春雨,我们是高天的长风,我们是大地的儿女,我们都是‘莫文隋’,为无助的人提供些微的帮助……”
 
得知汤老离世,江海志愿者南通开发区总站站长姚卫民除了悲痛,还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由汤老作为发起者之一成立的资助玉树孤儿的爱心基金,还没启动便天人永隔。2017年8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89岁高龄的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想见一见“莫文隋”的原型汤淳渊。姚卫民便陪同一起来到老年公寓看望汤淳渊,一见面,三双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三人商议,成立以莫文隋命名的专项基金,资助玉树孤儿,“虽然汤老患病已不能起身,但他还是拿出2000元捐给基金,并希望能看到这些资助的孩子。”姚卫民说,如今这个基金已募集到20余万元,准备今年8月启动,但汤老却先走了……
莫文隋志愿者送别自己心中的学习榜样。
 
汤淳渊11年前留下的遗嘱,感动人心。郭小川 摄
 
“打开遗嘱那一刻,让人肃然起敬”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汤淳渊的遗嘱,交代的简单明了,却又感人至深,一名老知识分子、老共产党员的纯粹和高尚直击心灵。
 
但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年7月13日才被打开。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向扬子晚报记者揭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原来,在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国家的日益强大让这位经历过国贫民弱年代的老知识分子感到自豪和激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
 
不久,汤淳渊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份封好的信件,称是自己立下的遗嘱,在信封上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这封遗嘱,11年来,成了几任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2019年7月12日晚,汤淳渊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第二天上午,丁晓羚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份尘封了11年的遗嘱,字迹有些潦草,但交代却言简意赅、直接明了:不发讣告、不办仪式、不留骨灰……“读完遗嘱,让人肃然起敬,很多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一名老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震撼人心。” 丁晓羚说。
 
这种高尚的情操,汤淳渊一直坚守到了人生的最后。多年来,坚持每个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捐给学校的莫文隋基金,是他给自己立下的“约定”。直到去年3月,汤老因病情加重住进了南通大学重症监护室,而重症监护治疗需要一大笔费用,对汤老来说是一个沉重负担。因肺部呼吸功能衰竭,需要切开气管用辅助呼吸维持生命。趁切管前汤老还能说话,有人悄悄问他,“现在治疗花费巨大,每个月400元的捐款是不是可以停下来?”没想到,汤老语气坚定地一口回绝“那不可能,这是我的承诺”!
 
“请忘记我的名字,记住莫文隋”
 
汤淳渊1937年出生于南通一个中医世家,60年代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热处理专业,后来从镇江农机学院调回家乡,进入原南通工学院工作。
 
14日,在送别的人群中,83岁的原南通工学院党委书记袁靖东徘徊在汤老的灵前久久不忍离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和汤老同事36年的老人数次哽咽。“他做人很正值、做学问也很好,虽然性格有点木讷,但心肠很善良,也很热心公益事业。” 袁靖东说,他对汤淳渊的字迹非常了解,当年全城寻找莫文隋,他从“莫文隋”写给贫困生的信上,一眼就认出这就是汤淳渊的字迹,但起初汤淳渊并不承认,后来还是默认了,只是希望不要公开自己,更不要伤害受资助贫困生的自尊心。于是,这个秘密后来一直被保守,只有很少的人知道“莫文隋”的真是身份。
 
其实,不要说外界不知道“莫文隋”到底是谁,就连汤淳渊的老伴顾宗勤,也很长时间被蒙在鼓里。14日上午,顾宗勤老人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寻找“莫文隋”的报道中,她看到报纸上刊登的“莫文隋”写给贫困生的信,从笔迹上看,她猜到是丈夫的爱心行为,但当老伴悄悄问他时,却被汤淳渊否认了,直到后来有人民日报记者来采访,汤淳渊才算承认了自己就是“莫文隋”。
 
“我太了解老汤了,他做好事是发自内心的,却从想让别人知道。” 顾宗勤老人说,从老汤的内心世界来说,他希望去世后大家能忘记“汤淳渊”这个名字,而记住“莫文隋”,让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温暖留在世界。
 
作为汤淳渊的老朋友,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在悼念簿上深情写道,汤老是“南通精神文明建设高地上的高峰,树立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时代丰碑。”
 
斯人已去、丰碑永存。位于南通的中华慈善博物馆正准备搜集更多的关于汤淳渊老人的展陈资料。副馆长胡达告诉记者,现在观众陈列着一些关于“莫文隋”的事迹材料,每次都吸引着众多参观者良久驻足。“汤老是南通慈善的一面旗帜,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准备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他的事迹,进行重点展陈,让更多人的铭记‘莫文隋’,传承大爱精神。”胡达说。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郭小川
 
遗嘱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