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简牍『重生』

简牍『重生』
2019年08月14日 06:57 湖南日报
原标题:简牍『重生』

    图/文 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合称,被称为考古学家的“讲解员”。据统计,全国至今共出土简牍30余万枚,其中超过20万枚出土于湖南。湖南出土的简牍不仅数量居全国之最,而且种类齐全、序列完整,从战国、秦汉到三国、西晋,在时代上没有缺环。

    简牍是我国古代纸张发明之前最重要的书写材料。它们出土之时,都是散乱地混杂在废弃古井的泥水中,看上去只是近乎腐朽的竹条木片。

    为通过简牍了解历史,加强对简牍的抢救和保护,需要对它们进行修复。

    2013年初,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益阳兔子山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中发现16口古井,其中11口出土了饱水简牍,共计1.5万片(枚)。

    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官窑基地简牍工作室,修复师们精心“呵护”着这些宝贝,日复一日地细致清洗,年复一年地精心修复,用匠心化“腐朽”为神奇,解开它们身上的历史“密码”。

    “这些简牍的年代从战国延续至三国时期,数量之巨大,时间跨度之长,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极其罕见。”研究员、古文字专家、兔子山遗址发掘的领队张春龙介绍说。目前,共有9400多枚有字简牍在进行修复保护,已经修复脱水处理了一半,余下的仍在修复之中,大概还要三年时间才能全部处理完。“我们在与时间赛跑,抓紧简牍修复保护。”

    简牍修复保护过程非常复杂,从发掘到封装,一枚简牍的处理可能经历数月甚至几年时间,过程大致分为清洗、脱色、脱水和包装。其中脱色、脱水是修复保护的关键,要用化学制剂脱色才恢复简牍的本色。脱水,不仅需要经验、技术,还需要“熬夜”。

    经过精心修复后,简牍由出土时的棕黑色,还原成了米黄色,墨迹清晰可见。

    “简牍上的文字精美,研究起来也很有趣味。”张春龙说。修复后的简牍被封装进定制的有机玻璃板里存档保护,用于历史研究和展览。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