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

中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
2019年10月10日 21:32 澎湃新闻

10月7日至9日,极地科学研究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百余家机构的400多位代表参会,交流论文212余篇。中国海洋学会陈连增理事长、同济大学顾祥林副校长及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我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

记者从8日在沪召开的“201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形成了“两船、六站、一飞机、一基地”的支撑保障格局。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介绍,今年是中心成立30周年。从2003年起,中心开始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我国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体系。

在破冰考察船能力方面,现拥有“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经过3次大规模改造,船舶安全运行、科学调查能力和环保水平显著提升。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圆满完成了各项试航任务,即将与“雪龙”号一起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雪龙2”号将于10月13至15日靠泊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并将于15日下午首航出征南极,与“雪龙”船共同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在考察站保障能力方面,实施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改扩建;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成了我国首个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距中山站520公里的冰盖上建立了内陆中继站——泰山站。在北极地区,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我国首个北极考察站——黄河站;与冰岛合作建成了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为我国科学家开展北极环境、气候变化长期监测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极区航空保障能力方面,购置了固定翼飞机“雪鹰601”。2018年1月,“雪鹰601”成功降落南极昆仑站机场,具备了覆盖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的航空保障能力。为“雪龙”号配备了Ka-32重型直升机“雪鹰102”,为“雪龙2”号配备了AW169中型直升机“雪鹰301”。

在国内保障能力方面,在长江口沿岸建立了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建成了考察船专用码头、考察物资堆场与仓库、国家极地档案馆业务楼。

自1989年成立以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致力科学研究,注重学科建设。在成立之初的极地冰川、空间物理和生物生态学等3个学科基础上,发展了极地海洋学、南极天文学两个特色学科,建立了极地战略研究室。

“雪龙”号抵达南极长城站

同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稳步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发展,先后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南极长城生态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今年,极地科学数据中心成为首批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

“雪龙”号在南极

在极地冰川研究领域,建立了“普里兹湾-艾默里冰架-冰穹A”观测断面和冰穹A地区冰川学综合观测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南极冰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实施冰穹A深冰芯钻探,找到了东南极冰盖小冰期的冰芯证据;构建南极固定翼飞机综合科考系统,伊丽莎白公主地航空调查填补了国际空白,发现了南极第二大冰下湖。

2005年1月8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在南极开凿冰面进行科学考察

在极地海洋学研究领域,揭示了环流和海洋热通量等要素变化,及其对海冰和冰架的潜在影响,提高了对极地冰-海相互作用的科学认知;自主研发的“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在北冰洋实现了1年以上连续观测,将作为我国构建极地海洋观测网的核心装备,参与北极气候研究漂流观测国际计划。

长城站举行升国旗仪式

在极地生物学研究领域,构建了极地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与研究技术平台,发现了一批微生物新物种及新型活性酶与酶基因,提出了环境污染物全球长距离传输机理与来源解析的一系列新认识。

在极区空间物理研究领域,构建了极隙区空间环境南北极共轭观测体系,研制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系统;在极光亚暴发生区建立了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获得日侧极光的综合观测分布特征,发现了一类新的极光形态——“喉区极光”。

中国南极科考队在中山站升国旗迎国庆

在南极天文研究领域,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合作提出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的概念方案和项目建议;开展黑洞与星系共同演化研究,发展了一套利用氢和氦元素示踪黑洞周边气体的新方法,首次获得了物质吸入黑洞过程的直接观测证据。

南极冰穹A实时气象

稿件转自:中国海洋报(记者 赵 宁)

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我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

南极冰盖北极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