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女博士团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麦色皮肤是最美勋章

女博士团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麦色皮肤是最美勋章
2019年11月08日 18:30 澎湃新闻

  原标题:强农兴农路上的女博士团队

  在渤海之滨的山东烟台,有一支由鲁东大学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16名女博士组成的创新团队。

  她们不断走出校门,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将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助农增收的力量,用青春的梦想和无私的奉献,实践着她们“以科研成果推动农业进步”的理想和壮志。

▲ 女博士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女博士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远赴新疆培育杨树新品种,改良盐碱土壤;

  深入村庄推广产量高又营养丰富的红肉苹果,助果农提高种植效益;

  为村民制定彩色蘑菇种植方案,教他们用菌菇废料“喂养”农田,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将博士工作站设到了重庆,为贫困村脱贫助力……

  在渤海之滨的山东烟台,一支由鲁东大学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16名女博士组成的创新团队,4年间,不断走出校门,赴省内外展开科技扶贫,将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助农增收的力量。

  在课堂上培育新时代农科人才,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团队的女博士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青春的梦想和无私的奉献,实践着她们“以科研成果推动农业进步”的理想和壮志。

  团队成员个个是科研“痴人”

  女博士创新团队成立于2015年,如今已有16名女博士,平均年龄35岁。做科研,求创新,团队成员个个都是“痴人”。

  ● 将盐碱地变成“聚宝盆”,是于春燕等团队成员的一个梦想。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她克服种种困难,多次深入新疆盐碱地区进行试验育种,成功培育出的转基因速生耐盐杨树全部成活,在新疆、山东等地推广后,对防风固沙、改善盐碱土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当地农民每年增收3000余万元。

  ● 从事玉米良种选育16年的李蓓,为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每年都要到海南工作一段时间。

  由于长时间在烈日下作业,被强紫外线照射,她的皮肤不仅晒黑了,还经常出现严重过敏,但她总是乐观地说:“想要做好科研,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这些就不可避免。麦色皮肤才是农业科研工作者最美的勋章。”

  而李蓓获得的真正“勋章”,是由她主持选育的高品质玉米在吉林地区推广,让当地农民增收500余万元。

  ● 团队成员李维焕在丈夫外出进修的情况下,把孩子托付给父母,自己加班加点。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验,她利用废弃果木制成木菌肥和食用菌基质,打造出一个“果园——废弃果木——食药用菌——菌糠有机肥——果园”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果农的收益。

  “既然从事了农业研究,就注定了我们的科研成果要服务于广大农民,也就注定了我们必须脚踏实地,深入田间地头,做好科研工作。”女博士创新团队负责人张洪霞说。

  这也是团队女博士们的初心和工作动力。团队组建至今,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建立起了玉米、番茄、大豆、杨树等植物的高效转基因体系,培育出多个高产、抗逆植物新品系,获得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的中试许可18个,解决“三农”发展中的难点问题13项,不断以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

  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

  “张老师,这两年我们这里不种豆子了,因为只长杆子就是不结果,换啥品种都不好用,听了你今天讲的,我终于明白了。”今年6月,团队成员张娟在德州市宁津县举办了一场农业技术培训班,重点讲授大豆科学种植和新型病害防治方法,培训结束后,一位学员感激地对张娟说。

  将教学、科研和服务农民农企紧密结合,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产,是女博士创新团队的工作宗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扶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团队更加频繁地走进乡村,下力气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由烟台周边逐渐扩展到省内外。

  ● 在烟台市招远、栖霞、蓬莱等地,为解决苹果价格低迷的困境,团队成员梁美霞积极推广种植产量高且富含维生素和花青苷的红肉苹果,免费为苹果种植户提供现场培训30余次,直接受益农户400多户。

  ● 李维焕不仅将刚研发的废旧苹果木制作木菌肥和食用菌基质培养技术无偿传授给农民,还和团队成员在烟台莱山区院格庄镇郑家庄村开展绿色农业模式试点,用菌菇废料“喂养”农田,用秸秆、果木等发酵种植菌菇,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帮助当地走出了一条以地养地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 在省级贫困村淄博市博山区泉子村,团队成员为村民制定了彩色蘑菇种植方案,还赠送了灵芝菌包,帮助村里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在滨州市无棣县,团队开展耐逆植物培育,改良盐碱土壤千余亩。

  ● 在重庆市巫山县,团队还建立了博士工作站,通过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助力当地贫困村和贫困农户脱贫“摘帽”。

  ● 女博士创新团队不仅为农民服务,也对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制定产业规划。不久前,团队成员张娟、郭笑彤专程赴贵州省独山县一家农企的油桐种植基地,讲解油桐树工厂化育苗的技术,以及油桐树和林下经济整体发展的策略。

  在不断深入的乡村服务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农民们的交流越来越多,也更加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担心什么。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题,团队主动联系涉农企业,开展企业订制化生产,由企业提供种苗、提出种植规程并承诺回购所有符合标准的农产品,搭建起了农民与企业的“合作桥”。

▲ 女博士团队成员在山东省淄博博山泉子村考察,探讨如何帮助村庄发展产业。▲ 女博士团队成员在山东省淄博博山泉子村考察,探讨如何帮助村庄发展产业。

  “能够以科研成果换取真正可以为农民所享用的经济收益,便是对我们的肯定。”对女博士创新团队这些年开展的科技推广工作,张洪霞很欣慰。

  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创新团队的女博士们,不仅是科研工作者,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现有农业人才服务乡村能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的困境,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农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低、现有学生转专业率高的问题,因此,如何让农业院校吸引学生,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并引导他们服务“三农”,成为团队努力的方向。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团队成员们调整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方式、传导理念,将知识点进行拆分,重新构建课程逻辑,将简易实验和教学道具作为课堂教学的媒介,将企业和农村需求变成教研融合的抓手。

  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农村、爱上农村,感受农业农村大舞台对他们的需要。

  4年来,在团队的培养和带动下,先后有20余名学生成为大学生村官或进入涉农企业工作,有40余名学生考入农科专业研究生。

  团队还依托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全方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及时将新成果、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近年来,团队成员梁美霞、李蓓、盛玉婷等7位教师指导学生获批涉农类“国创”计划项目16项。其中,学生杨安仁团队完成的“木本油料油桐产业链开发”项目,先后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奖项。在团队的助力下,杨安仁毕业后回到家乡贵州省创办了农业公司,发展桐油产业,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作为农业专业教师,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团队的女博士们用初心播种着未来。

  来源:中国妇女报

责任编辑:祝加贝

创新创业三农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