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四川大凉山的“银饰村”:银匠坚守传统手艺 冀有更大推广平台

四川大凉山的“银饰村”:银匠坚守传统手艺 冀有更大推广平台
2020年04月19日 15:46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四川大凉山的“银饰村”:银匠坚守传统手艺 冀有更大推广平台

  

  【现场】“铛、铛、铛……”

  【解说】银匠锻造银饰发出的的金属碰撞声,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乐青地乡瓦曲村响了数十年,对全村的人来说,这样的声音一点不陌生。2017年12月,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凉山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3月,瓦曲彝族非遗手工银饰传统工艺工坊被授予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

  【解说】四月中旬,记者走进这座凉山州远近闻名的彝族“银饰村”,在村道旁、庭院里,到处可以看见做银饰的村民。近年来,瓦曲村的村民大多通过银饰加工制作来脱贫致富,全村有200多户从事银饰加工制作,产品主要以头饰、领饰、戒指等六大类为主,销售至凉山各地以及成都、云南、贵州等地。2016年,该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解说】因技艺高超而被当地人称为“大师傅”的银匠威色车布子告诉记者,村里的孩子几乎10多岁就开始向长辈学习手艺。和银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如今在镇上开了一间银饰店。依靠这门手艺,威色车布子一年的收入能达到30万元。

  【同期】(瓦曲村银匠威色车布子)13岁就跟着父亲学打银,在我手上打出的银饰不计其数,徒弟都有十几个。现在所有的徒弟学会以后,把银饰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解说】随着各类机器的诞生,机械化生产的银饰大量进入市场。在威色车布子看来,这对于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影响。

  【同期】(瓦曲村银匠威色车布子)现在银饰的传承,做手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用机器做银饰的比较多,很多人都因为手工打银的利润比较少,手工又费时,现在手工打银传承存在一定的困难。手工打银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传承,机器做的数量会多一点,但是手工做的永远不会被机器淘汰掉,因为有些打银的环节还是需要手工。手工打银是祖先传下来的,还是要有人做下去。

  【解说】不同于从小学习银饰手艺的银匠,今年53岁的海乃瓦沙是在35岁的时候才“半路出家”,和村里一位老师傅学习做银饰。如今,依靠银饰加工,他一年可以收入10万元到15万元。海乃瓦沙说,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包括融银、压条、拉丝、饰品制作、饰品清洗等工序,对眼力、手法等都有很大考验。

  【同期】(瓦曲村银匠海乃瓦沙)我对打银有深厚的感情,这个是祖先传下来的手艺,我现在岁数也大了,眼睛也看不到了,但是只要我还在一天,我还是会把这个做下去。

  【解说】如今,瓦曲村的银饰加工大户走出乐青地乡,到凉山各地经营银饰铺面。瓦曲村村支书曲木古坡介绍,村里根据“支部+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银饰加工专合社,整合全村银饰加工资源大力发展银饰产业,助民众脱贫致富。

  【同期】(瓦曲村村支书曲木古坡)我这个村已经是70多年(到)80年的样子,就是搞这个银饰。有些大户一年都是二三十万,甚至四五十万,小户一年都是3至5万。我们准备搞电商,找电商来推介(到)全国各地,这样才有出路,有发展的前途。

  陈选斌汤雁四川凉山报道

彝族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