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病毒重构的世界① 刘远立:世界准备好下一次流行病了吗?
开栏语 · 疫情改变世界
世界将不复从前。
1.5米社交线,远程办公,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回归以及很多政治体的“向内转”……从细微到宏大,从被动倒逼到主动选择,疫情带来的深刻改变正发生在眼下,发生在我们身边。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各国必须面对历史性挑战:一边管控危机,一边建设未来。
病毒摧残了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死于病毒的人数,远高于死于战争或其他天灾人祸的人口总数。但从宏观结果看,每次大传染病爆发也是加速人类社会成长、成熟的契机。谁能最早回头反思,谁就能最快从疫情的“废墟”中生出新生的翅膀。
今天起,我们将持续推出六篇文章,站在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洞察新冠肺炎之下的格局变化。
红星评论邀请的六位专家学者,敏锐站在改变的前沿,力求抵达改变的本质和规律深处,围绕“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这一哲学之问,去反思病毒来袭之下人的自处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相处,去辨析“我们向何处去”的路径逻辑。
“刘远立是中美健康峰会的“应对疫情海外智援组”专家,他参与了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咨询
在以人口流动急剧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发传染病,必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一个国家今天的疫情发生,很可能成为其他国家明天的大流行”。
随着防控措施的逐步奏效、气候变暖以及有效治疗药物等因素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甚至疫情结束,是不是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恐怕不行,因为不知不觉中,已知传染病的“卷土重来”或下一个新发传染病可能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从西班牙流感到新冠肺炎
任何疫情终将成为过去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比起来更致命,感染率达到5%。
虽然人类在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传染方式、致病力、致死力以及患者的有效治疗药物和手段等方面还在探索之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现代社会应对传染病的大流行其实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无论是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还是近些年来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都经历了一个疾病流行初期措手不及,到紧急响应(在对重症病人实施对症救治的同时,发现并隔离传染源始终是传统和有效的方式),继而随着防控措施加强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疫情最终得到控制(要么消失,要么成为季节性流感)这样一个过程。
任何疫情终将成为过去,只不过流行期长短不同而已。
新冠肺炎疫情未来的走向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我们都希望的情况,即新冠肺炎像SARS一样,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段出现拐点,最终消失。另一种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长期存在、间歇性地出现局部流行,由于不少患者是轻症状或者无症状,当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人群中扩散时,我们可能并没有察觉。而等察觉到时,很多人已经被感染。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内防扩散”,在复工复学之后还要做到常备不懈,及时发现传染源、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另一方面“外防输入”,特别是做好境外输入风险的防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要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
人类需要明白
新发传染病已成“常态”
▲过去50年里,全球范围内某些病原体的出现。具有流行倾向的疾病预示着一个高影响力的、有可能快速传播的疫情新时代到来。图据全球突发卫生事件防范工作年度报告。
“
不知不觉中,已知传染病的“卷土重来”或下一个新发传染病可能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相关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流行间隔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变异流感病毒引发的传染病流行事件的发生间隔期,从20世纪70年代前的10年-40年,缩短到80年代的5年左右。而进入90年代以后,变异性流感病毒引发的感染事件则每两年发生一次。
据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健康顾问介绍,经该组织调查发现,70%以上的新产生的疾病是人兽共患病。
这些病毒并不是突然出现,往往是和其宿主动物一直和谐共存、共同进化,很少能转移到新宿主进行传播。而病毒之所以能够感染新宿主,是因为原始宿主与新宿主发生了接触。同时,在原始或新宿主体内产生的基因组变异使得病毒能在新宿主个体之间有效传播,甚至导致该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行。
由于全球人口总量持续攀升以及对有限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野蛮的森林砍伐、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和采掘业的增加等活动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领地,改变了野生动物种群的分布,并增加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频率。
野生动物交易也成为人畜共患病的一大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据《环球》杂志报道,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刑警组织联合发布《环境犯罪的高涨》报告,指出环境犯罪每年增长5%-7%,是全球经济增速的2-3倍,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每年交易额约70亿-230亿美元。
毫无疑问,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也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全球化引发的人口流动,使得病毒的传播变得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因此,无论从国内情况,还是从全球大趋势来看,我们都需要做好经常应对新发传染病挑战的准备,这就是疫情防控的“常态”。
世界应该如何应对
下一次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曾表示,病毒的致命程度不仅取决于病毒本身,也取决于每一个人如何应对它。图为2月24日,在意大利米兰,人们戴着口罩出行。来源:新华社
早在1951年,第四届世界卫生大会就通过了旨在“预防疾病在国际间蔓延”的《国际卫生条例》。 随着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增加、国际疾病威胁和其他公共卫生风险的出现和重现,《国际卫生条例》不断得到修订,最新版是于2007年6月15日生效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核心原则是“采取针对公共卫生风险、同时又避免对国际交往和贸易造成不必要干扰的适当方式,预防、抵御和控制疾病的国际传播,并提供公共卫生应对措施。”
在积极应对疫情新形势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在参照前述《条例》所体现的国际共识基础上,把境外输入的风险管控好,努力向国际确诊患者或疑似感染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另一方面,主动积极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世界疫情防控作出更大贡献。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总结和分享经验
可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情防控国家级专家组等单位牵头,组织编写面向世界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监测检验、临床诊断、临床治疗、患者康复、大众防护和医护人员防护等内容的疫情防控指南丛书,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发行,为提高各国疫情防控和救治能力提供知识援助。
◆成为全球战“疫”的人力物力供应大后方
筹建多学科、有经验、成建制的中国疫情防控援外医疗队,做好驰援疫情严重、专业能力不足国家的准备;成为世界疫情防控专用物资的生产供应基地。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为应对新冠疫情,全球每月需要8900万只医用口罩,7600万副医用检查手套和160万副护目镜。中国受这次新冠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使用消耗物资较多,在方方面面的经验也比较丰富,作为世界生产制造大国,我们也要做好面向全球的必要医疗物资、防护用品的供应保障和战略储备工作。
◆推动建立全球协同科研攻关平台和机制
本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关键领域研发和转化速度的原则,建立由中国倡导、支持、引领并面向全球“招标”、“邀标”、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全球协同科研攻关网络,以积极高效地满足目前和未来疫情发生后诊断试剂、药物和疫苗等领域的快速协同攻关需要。
还可以大力支持应用性技术创新的研发和转化,比如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穿戴具有防护功能和符合人类工效学原理的新工作服系列、便携式/移动式呼吸机和CT等。
该网络的治理应充分体现开放和国际化、现代化,凝聚全球智慧,服务人类共同利益。
◆ 建立国际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积极扩大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基础上,建立由外交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援助署、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等组成的国际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下设国际疫情联防联控专家组,包括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真分析疫情发展的国际动态,认真研究疫情防控和国际交流(贸易)的统筹协调措施。
为了加强短期内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增派中国驻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的“疫情防控中国特派员”,特别是主动积极地支持并参与“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 GOARN)。为了加强中长期的国际合作,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及其下辖各大区域、各主要国家设立中国疾控中心代表处,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疫情预警和应对的国际协调。
我们只要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疫情防控过程中善于变挑战为机遇、更加高效地分享经验、体现担当,就能更好地掌握国际话语权,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作者 刘远立
觉得好看,请点 在看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推荐新闻
- 【 新闻 】 防疫物资出口 中国官方发布最新公告!
- 【 军事 】 出鞘:双座歼15舰载机将何去何从?
- 【 财经 】 男士保卫发际线 三分之一90后头发稀疏
- 【 体育 】 中国泳协:孙杨入选集训名单已作废
- 【 娱乐 】 蝴蝶姐姐向周扬青道歉 疑承认与罗志祥...
- 【 科技 】 十年爱奇艺:流媒体何时才能赚钱?|观...
- 【 教育 】 各地开学复课 安全是底线,也是红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