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参赛作品点评:为何时评不能下沉到写作者的生命体验中?

参赛作品点评:为何时评不能下沉到写作者的生命体验中?
2020年10月20日 00:00 红网

  原标题:参赛作品点评:为何时评不能下沉到写作者的生命体验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辣椒评论”】

  编者按:10月1日,红网启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目前,全国各地学子踊跃投稿,一大批作品相继得以发表。对于学生的参赛作品以及遇到的问题,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苏蕾撰文进行了分析点评。特此编发,与广大学子和师友分享。

  10月16号,红辣椒评论公众号刊登了长安大学钟星月同学的作品:《“研究生疑因延毕自杀”留下什么告诫》。截止我开始写作此文,钟星月同学的作品点击量已经达到1.2万,获赞65个,在看34个。

  

01

  我的教学开始遭遇一个新的问题:

  10万+已经成为一篇文章产生影响力的指标,1.2万的阅读量虽然离十万+还有距离,但是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然而伴随着高阅读量的发生,学生也要面对她们口中所说的“有点可怕的评论区”。如何引导帮助她?

  从评论教学看,这个问题归属于作品发表环节,包括的具体内容有:什么是作品发表?作品发表的方法和流程。作品发表应注意什么问题?作品发表后可能的结果以及如何应对。

  钟星月作品的发表使得我们的教学提前接触到了这些问题。这就是评论教学与真实的新闻评论实践接触后产生的变动不居。也是实践性教学的难点。但教学的迷人之处不正在这里吗?

  钟星月同学的作品聚焦的是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实验室自杀事件,这是一个具备上头条资质的选题。这么说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有些残酷。这也正是钟星月同学遭遇的第一个困境。她在课堂上分享说,自己在写的时候,就很难过。作品发表后,想到一个生命已经逝去,而自己却借着这个新闻取得了一些关注,在红辣椒发表了作品,开心之余也有一些难以言说的情绪。

  这里涉及到的一个是对新闻的认知,一个是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新闻之所以聚焦于悲伤和黑暗,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光明。正如诗人顾城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为了光明,我们甘愿当一个扒粪者,甘愿长一张乌鸦嘴。

  如果自杀、弃婴、强奸、贩毒……没有人关注,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第二,当按下邮件发送按钮的那一刻,当你看到电脑上弹出“发送成功”的信息后,这篇作品的命运已经不受你控制。你需要做的是,在作品发表前以一个负责人的言说者的姿态进行写作,秉持报刊评论鼻祖王韬先生的教训“立论一秉公平,居心务期诚正”。而作品一旦投给编辑,要对他人可能的“挑剔”保持开放态度。

  没有人可以在一篇时评中获得一劳永逸的合法性根据。发表前的谨慎克制,发表后的洒脱放权,正是一个时评写作者不痛苦他人,也不折磨自己应有的修养。

02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钟星月作品的读者留言,用这种办法更具体地帮助和陪伴她度过作品发表后的状态。

  首先自动过滤掉的信息是:

  1、自说自话型

  

  一篇文章引起读者的一些自我感慨,这也令人愉快,看到这样的评论也令人放松。但是这样的评论没有聚焦到评论议题上。

  2、指东说西型

  

  这个评论用“你”在开头,通常这就是吵架的姿态,而吵架者和说理者有一个区别,它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钟文通篇说的是选择问题,并没有说勇气问题。

  3、缺乏论据型

  

  缺乏论据的评论就是没有耐心或者没有能力展现思考。

03

  自动过滤掉一些评论信息后,我们看到争议集中在一个问题上:

  这篇文章没有如批评者期待的去谈研究生毕业制度改革问题,甚至没有去谈导师的培养问题、学生的心理调试问题、学校的心理关怀和建设问题。

  代表型的评论有:

  

  显然,批评钟文的理由是,她没有聚焦在导致这件事情发生的外部因素上,如制度、器材、毕业、论文发表、心理关怀、导师……

  这就涉及到自杀归因问题。

  而自杀归因问题在新闻内容处理上就是新闻事件归因问题。

  新闻事件的归因因素具有次序性。

  以西雅图时报2010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著名报道“克莱蒙斯案”为例。这个案例对克莱蒙斯刺杀四名警察之所以会发生,构建了完整的归因因素图谱:

  ○阿肯色州和华盛顿州在电子邮件往来中造成一些重要信息传递的失误。

  ○阿肯色州和华盛顿州在遣返重罪犯问题上的推诿。

  ○让罪犯可以钻空子的保释制度。

  ○为了竞选获得支持制定过于宽松赦免制度的前任州长。

  ○克莱蒙斯是拥有复杂犯罪历史的危险分子。

  ○克莱蒙斯复杂的善恶交织的人性状态。

  ○克莱蒙斯糟糕的精神状态。

  ○克莱蒙斯不良的婚姻关系。

  ○克莱蒙斯贫穷苦难的原生家庭。

  ○美国文化中宗教、持枪、校园犯罪等因素。

  我们看到这个归因因素序列中,位于第一的是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因素。衡量新闻报道高贵与否,当然是看有没有触及到新闻价值序列最高位的归因因素。

  时评也不例外。对于热点选题,它同样存在着一个归因图谱。

  我们承认,时评应该更有勇气触及外部因素,而不是个体因素。但是这里的勇气需要两个支撑,一个是研究支撑,一个是采访支撑。正如克莱蒙斯案,它的采访撑起了人们对一个恶性事件的理性接纳。

  但是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案,我们接触到的事实只有一张遗书信息,况且遗书上的话也有待事实核查。因此,涉及到外部因素,诸如毕业制度改革和导师等等问题,需要研究和采访支撑。而这两点,对于一个初学时评的人来说,很难完成。

  于是我们选择了一个内部视角,这也是近年来我观察到的时评向内挖掘的思路。武志红、张德芬等心理学大号上的很多文章都是这种向内的思路。

  例如下面这则评论,就是一个从心理体验角度,也就是从人的因素角度来评价江歌事件。

  这种仇恨的迁移,会让丧亲创伤中的母亲体验到拯救的力量。在缺乏规范创伤治疗的受害者家属那里,这是他们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重要一环,自救本能,召唤他们抓住任何一个救命稻草。

  ——《被围观的刘鑫和江母,被遗忘的陈世峰》

  澎湃特约评论员彭晓芸

04

  我个人认为,在采访不足,研究有限的情况下,内在思路的开启,至少可以说一些发自内心认可的话。

  时评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喷子,而是依着本分说一些理性思考的结果。

  作为一个评论的初学者,文笔稚嫩却真诚,心思简单却率真,正是这一阶段的真实状态。时评写作如春秋年岁的更迭,只有呈现每个阶段文字和思想的本色,才能打动人心。

  钟没有经历过研究生阶段,而考研的选择正是她生命中将要面对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一个突如其来但却和她的选择有着联系的新闻事件进行发言,我不能想到一个比慎重选择考研更好的论点。相反我怀疑那些认为自己可以在一切自己不懂或者半知半懂事情上发言的人的诚意。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有时评要在关键议题上发言的刻板印象?为什么我们的时评不能下沉到写作者的生命体验中,发自内心的说话?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认为是有意义的合理性成果,也自然会产生一些对于这些成果普遍得到接受的期待。但是,作为时评写作者,需要明白,这个成果始终是有限的,这种期待始终会落空。

  发自内心的说话,从自己的生命经验里判断,继而得到回音,可能才是时评写作的真正意义。

  谭嗣同以身殉法,梁启超却选择了逃跑,前者用自己的血警醒世人,后者用自己的笔警醒世人。他们共同的选择才成就了维新派的历史地位。

  

  <<往届回顾>>>

  

体验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