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朝官员大多害怕铁路 李鸿章修铁路也靠欺骗(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13:14  国际在线 微博

  

清朝官员大多害怕铁路李鸿章修铁路也靠欺骗(图)

  唐胥铁路资料图片

  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景象,再次说明了铁路在现代运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25年在当时最发达的大英帝国开始投入营运。铁路出现不久,关于铁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便随着西方商人、传教士在19世纪30年代末传入中国。

  然而,铁路真正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却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乃至颇为激烈的政斗。而其中的种种事端,更活画出了清王朝统治者的顽固愚昧,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蛮横无理,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社会面对西方近代文明冲击的一个典型缩影。

  修铁路遭舆论鼓噪与反制

  铁路消息很快传到中国

  1825年,英国在大林屯至斯托克屯间修建了世界第一条铁路,长21公里。铁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马车、人力车和帆船的局限,为实现大宗货物和人员运输打开了新纪元。铁路这种全新的运输方式很快在西方世界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个消息也通过种种渠道传播到了中国。

  中国人认识铁路,大约是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的。息力在《英国论略》中介绍道:英国“又造(车力)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郭实腊在《贸易通志》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西方的铁路情况,并提出铁路“亦中国所当法”。洪仁玕更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先于11省通11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

  清朝官员大多害怕铁路

  1840年,英帝国主义者用枪炮轰开中国紧闭的国门后,为了开辟中国市场,便一直谋划在华修建铁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渗入到中国内地。中国土地广袤,交通闭塞,为了便于向中国内地扩展,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筑路要求。

  1862年,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向广东当局提出修筑广东至江西的铁路;1863年,怡和等27家洋行要求修建苏沪铁路;1865年,英国铁路专家斯蒂芬生向清政府鼓吹其发展中国铁路的计划,设想以汉口、上海、广州为三个基点,铺设四条干线。然而,这些计划都被清政府拒绝。

  当时清朝的官员,大多数人都反对铁路,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

  清廷内部也有一些开明派人物如李鸿章等,一方面主张对洋人筑路申请“合力坚拒”,一方面也提出了“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铁路的想法。然而在守旧派的强大压力下,这些人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主张,一遇反对之声就踌躇不前,这就使当时的中国失去了主权操之于我、自主兴办铁路的大好时机。

  英商曾铺设“展览铁路”

  1865年8月,英商杜兰德在大清天子脚下的宣武门外,铺设了一条长约半公里的“展览铁路”,“以小汽车行驶其上,其迅疾如飞”,时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这样“展览”的结果,不但未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适得其反,受到群起反对,最后由步军统令衙门“饬令拆卸”。

  1872年,英商又在天津租界内建了一条非营运铁路,于9月9日通车载客行驶。当时天津道受邀乘坐了火车,事后他赞叹该火车制作可谓“精美之至,于行动一切均甚便捷,甚为适用之物”,还为机车赠名“利用”号。此路修建于外国租界,清政府无能为力。

  

清朝官员大多害怕铁路李鸿章修铁路也靠欺骗(图)

  晚清重臣李鸿章

  最早的吴淞铁路

  ——建成旋被拆毁

  英国人在光绪二年(1876年)建造于上海的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全长只有14.5公里,却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上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古老大地上的第一条营运铁路。而围绕这条铁路产生的种种纠纷,更令人感慨不已。

  美英商人为修铁路设骗局

  在上海经商的洋人都抱怨黄浦江水浅,起卸货物不便。1866年,英国公使阿里国向清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外交部)提出要求,在上海租界到吴淞口之间修筑一条铁路,以解决黄浦江岸边装卸货物不便的问题。但和以往一样,这一要求还是遭到拒绝。

  一心想在中国赚钱的洋商们,在一次次碰壁后得出结论:“想从中国政府得到正式的许可是徒劳的”,只有“先正式买地,然后突然把铁路造起来,也许能受到(中国当局的)容忍。”于是,1872年美国驻沪副领事奥力维·布拉特福成立了一家“吴淞道路公司”,向当时的上海道台沈秉成申请购地修筑一条“寻常马路”。沈秉成被蒙在鼓里,批准了他们的购地申请,还私下答应对美国人的筑路工程不加阻挠。

  奥力维·布拉特福让骗局开了场,但他却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让骗剧演下去。实力雄厚的英国商人适时接了手,组建起“吴淞铁路有限公司”,买下了上海至吴淞间长14.5公里、宽约15米的地皮。1874年12月,吴淞铁路修建工程正式开工。因资金问题,最终决定修建762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使用小型机车。在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上,工程进展迅速。1875年年底,一艘名叫格伦洛欧号的轮船抵达上海,从英国运来了钢轨,还有重1320公斤、最高时速32公里的“先导号”机车和车辆。英国领事欺骗海关说这是“供车路之用的铁器”,欺骗再次得逞。

  1876年2月14日,一公里的试验轨道铺成,“先导号”机车由6名壮工抬上线路试运行并获得了成功。汽笛呜呜一叫,美英合伙设计的骗局也就露了底。昏庸无能的清朝官僚这才知道自己受了骗,上了当。

  洋人擅筑铁路引发冲突不断

  无论清政府拒绝铁路的做法是多么顽固愚蠢,而英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擅筑铁路,更是侵犯主权蛮横无理的举动。事实上,清廷在1868年与英、美、法等国谈判签订的《天津条约》续约中,是拒绝了洋人在中国筑造铁路的要求的。英国人擅筑铁路的做法,至少也是违约行为。

  新任上海道台冯焌光很快来到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提出责问。然而,傲慢无礼的英国领事根本不理会冯的指责。心急火燎的清政府一心想让工程尽快停下来,而英方却恰恰相反,一方面抓紧筑路,一方面开展了部分路段的运营,想把吴淞铁路变为既成事实。

  与此同时,铁路公司与沿途民众也不断出现纠纷。有一次,江湾一带居民八九百人上路拦车阻行,原因是前一天机车烟囱飞出的火星,落到居民草房上引起了火灾。另一次,愤怒的人群放火烧掉了吴淞铁路公司办事处。而悄悄在线路上堆放沙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铁路公司方面则仗着帝国主义势力,悍然把老百姓当作罪犯押上列车,解到上海租界治罪。

  更大的事端发生了。1876年8月3日,亦即吴淞铁路正式营运“满月”的这天,火车轧死一个行人。而英国领事背地里却认为死者是受地方官唆使故意自杀的。英国人自己演了一出审判闹剧,由副领事亲自承审,宣告轧死人的火车司机“无罪释放”。然而这一判决却更激起了清廷官员和当地百姓的怒火。英国公使只好指令铁路公司暂时停驶。

  

  

清朝官员大多害怕铁路李鸿章修铁路也靠欺骗(图)

  唐胥铁路被迫改用马拉运输。

  李鸿章修铁路也靠欺骗

  李鸿章根据唐廷枢的报告,于1879年“专折具奏”,请求朝廷允许他在唐山至北塘河岸边的芦台间筑造一条45公里长的运煤铁路。恭亲王奕訢对此给予了支持,认为这条铁路筑在矿山之中,与此前朝廷批准筑在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上的铁路一样,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因此,朝廷“奏旨依议”,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但消息传出,“群臣阻谏”,奏章一封接着一封递上来,认为铁路“利小而害大,利近而害远,利显而害隐”,恳求最高统治者“恪守祖宗成法”,“立予停止”。慈禧太后也突然反悔,收回了成命。

  筑造铁路的希望落空了,可是煤矿眼看就要出煤,运煤通道必须解决。唐廷枢等没有别的办法,决定从芦台把运河一直挖到唐山,矿井出来的煤直接下河装船。然而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地势陡峻,不宜于河”,于是又提出一个“变通办法”,给李鸿章写报告说,在胥各庄至唐山间修一条“快车路”。于是李鸿章又向朝廷写奏折申请。因为担心顽固派们对“快车路”也提出疑问,索性把它改写成“马路”,并保证用骡马拉车。朝廷这才下旨批准。

  但李鸿章让唐廷枢筑造的,却是条地地道道的铁路。为了修建铁路,李鸿章竟然采用了和英国人一样的欺骗手法,这可是“欺君罔上”的大罪。李鸿章何以如此胆大妄为?原来,这件事得到了恭亲王奕訢和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的暗中支持,李鸿章在得到“双保险”后,才能如此有恃无恐。

  唐胥铁路就这样冒用“马路”名义开了工。值得一提的是,建设之初在采用什么轨距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唐廷枢等出于降低造价考虑,主张建762毫米的窄轨铁路。而英籍工程师认为“这条矿山铁路一定要成为他日巨大的铁路系统中的一段”,应该采用英国1435毫米的标准。李鸿章权衡再三,接受了这个意见,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确实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迫于压力铁路上竟然用骡马

  1881年11月8日,唐胥铁路举行了颇为隆重的通车典礼。牵引的火车头,是在筑造铁路的过程中,由英籍工程师金达设计的一台简易蒸汽机车,就是那台著名的“中国火箭”号。

  然而,消息很快传到京城。顽固派们立即闹将起来,说是“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奉旨查办”,简易蒸汽机车“旋被勒令禁驶”。其实,清东陵远在唐山以北遵化县的马兰峪,离唐胥铁路还有近百公里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小火车被禁驶,用骡马拉的大车不得不行驶在唐胥铁路的钢轨上。直到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清政府的兵工厂、军舰、轮船急需用煤,清廷才终于作出让步,同意从英国购买两台水柜蒸汽机车,唐胥铁路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营运铁路。

  唐胥铁路全长只有9.7公里,然而它的出现,打破了清朝廷不准修建铁路的坚冰。此后,经过历时31年的十次展筑,唐胥铁路成了京奉铁路的一部分。而在唐胥铁路通车八年后的1889年5月5日,清廷也终于作出决断,把建造铁路定为“自强要策”,开始在全国大办铁路。这些都是后话了。

  

清朝官员大多害怕铁路李鸿章修铁路也靠欺骗(图)

  晚清重臣李鸿章

  最早的吴淞铁路

  ——建成旋被拆毁

  英国人在光绪二年(1876年)建造于上海的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全长只有14.5公里,却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上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古老大地上的第一条营运铁路。而围绕这条铁路产生的种种纠纷,更令人感慨不已。

  美英商人为修铁路设骗局

  在上海经商的洋人都抱怨黄浦江水浅,起卸货物不便。1866年,英国公使阿里国向清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外交部)提出要求,在上海租界到吴淞口之间修筑一条铁路,以解决黄浦江岸边装卸货物不便的问题。但和以往一样,这一要求还是遭到拒绝。

  一心想在中国赚钱的洋商们,在一次次碰壁后得出结论:“想从中国政府得到正式的许可是徒劳的”,只有“先正式买地,然后突然把铁路造起来,也许能受到(中国当局的)容忍。”于是,1872年美国驻沪副领事奥力维·布拉特福成立了一家“吴淞道路公司”,向当时的上海道台沈秉成申请购地修筑一条“寻常马路”。沈秉成被蒙在鼓里,批准了他们的购地申请,还私下答应对美国人的筑路工程不加阻挠。

  奥力维·布拉特福让骗局开了场,但他却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让骗剧演下去。实力雄厚的英国商人适时接了手,组建起“吴淞铁路有限公司”,买下了上海至吴淞间长14.5公里、宽约15米的地皮。1874年12月,吴淞铁路修建工程正式开工。因资金问题,最终决定修建762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使用小型机车。在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上,工程进展迅速。1875年年底,一艘名叫格伦洛欧号的轮船抵达上海,从英国运来了钢轨,还有重1320公斤、最高时速32公里的“先导号”机车和车辆。英国领事欺骗海关说这是“供车路之用的铁器”,欺骗再次得逞。

  1876年2月14日,一公里的试验轨道铺成,“先导号”机车由6名壮工抬上线路试运行并获得了成功。汽笛呜呜一叫,美英合伙设计的骗局也就露了底。昏庸无能的清朝官僚这才知道自己受了骗,上了当。

  洋人擅筑铁路引发冲突不断

  无论清政府拒绝铁路的做法是多么顽固愚蠢,而英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擅筑铁路,更是侵犯主权蛮横无理的举动。事实上,清廷在1868年与英、美、法等国谈判签订的《天津条约》续约中,是拒绝了洋人在中国筑造铁路的要求的。英国人擅筑铁路的做法,至少也是违约行为。

  新任上海道台冯焌光很快来到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提出责问。然而,傲慢无礼的英国领事根本不理会冯的指责。心急火燎的清政府一心想让工程尽快停下来,而英方却恰恰相反,一方面抓紧筑路,一方面开展了部分路段的运营,想把吴淞铁路变为既成事实。

  与此同时,铁路公司与沿途民众也不断出现纠纷。有一次,江湾一带居民八九百人上路拦车阻行,原因是前一天机车烟囱飞出的火星,落到居民草房上引起了火灾。另一次,愤怒的人群放火烧掉了吴淞铁路公司办事处。而悄悄在线路上堆放沙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铁路公司方面则仗着帝国主义势力,悍然把老百姓当作罪犯押上列车,解到上海租界治罪。

  更大的事端发生了。1876年8月3日,亦即吴淞铁路正式营运“满月”的这天,火车轧死一个行人。而英国领事背地里却认为死者是受地方官唆使故意自杀的。英国人自己演了一出审判闹剧,由副领事亲自承审,宣告轧死人的火车司机“无罪释放”。然而这一判决却更激起了清廷官员和当地百姓的怒火。英国公使只好指令铁路公司暂时停驶。

  

  

清朝官员大多害怕铁路李鸿章修铁路也靠欺骗(图)

  唐胥铁路被迫改用马拉运输。

  李鸿章修铁路也靠欺骗

  李鸿章根据唐廷枢的报告,于1879年“专折具奏”,请求朝廷允许他在唐山至北塘河岸边的芦台间筑造一条45公里长的运煤铁路。恭亲王奕訢对此给予了支持,认为这条铁路筑在矿山之中,与此前朝廷批准筑在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上的铁路一样,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因此,朝廷“奏旨依议”,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但消息传出,“群臣阻谏”,奏章一封接着一封递上来,认为铁路“利小而害大,利近而害远,利显而害隐”,恳求最高统治者“恪守祖宗成法”,“立予停止”。慈禧太后也突然反悔,收回了成命。

  筑造铁路的希望落空了,可是煤矿眼看就要出煤,运煤通道必须解决。唐廷枢等没有别的办法,决定从芦台把运河一直挖到唐山,矿井出来的煤直接下河装船。然而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地势陡峻,不宜于河”,于是又提出一个“变通办法”,给李鸿章写报告说,在胥各庄至唐山间修一条“快车路”。于是李鸿章又向朝廷写奏折申请。因为担心顽固派们对“快车路”也提出疑问,索性把它改写成“马路”,并保证用骡马拉车。朝廷这才下旨批准。

  但李鸿章让唐廷枢筑造的,却是条地地道道的铁路。为了修建铁路,李鸿章竟然采用了和英国人一样的欺骗手法,这可是“欺君罔上”的大罪。李鸿章何以如此胆大妄为?原来,这件事得到了恭亲王奕訢和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的暗中支持,李鸿章在得到“双保险”后,才能如此有恃无恐。

  唐胥铁路就这样冒用“马路”名义开了工。值得一提的是,建设之初在采用什么轨距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唐廷枢等出于降低造价考虑,主张建762毫米的窄轨铁路。而英籍工程师认为“这条矿山铁路一定要成为他日巨大的铁路系统中的一段”,应该采用英国1435毫米的标准。李鸿章权衡再三,接受了这个意见,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确实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迫于压力铁路上竟然用骡马

  1881年11月8日,唐胥铁路举行了颇为隆重的通车典礼。牵引的火车头,是在筑造铁路的过程中,由英籍工程师金达设计的一台简易蒸汽机车,就是那台著名的“中国火箭”号。

  然而,消息很快传到京城。顽固派们立即闹将起来,说是“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奉旨查办”,简易蒸汽机车“旋被勒令禁驶”。其实,清东陵远在唐山以北遵化县的马兰峪,离唐胥铁路还有近百公里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小火车被禁驶,用骡马拉的大车不得不行驶在唐胥铁路的钢轨上。直到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清政府的兵工厂、军舰、轮船急需用煤,清廷才终于作出让步,同意从英国购买两台水柜蒸汽机车,唐胥铁路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营运铁路。

  唐胥铁路全长只有9.7公里,然而它的出现,打破了清朝廷不准修建铁路的坚冰。此后,经过历时31年的十次展筑,唐胥铁路成了京奉铁路的一部分。而在唐胥铁路通车八年后的1889年5月5日,清廷也终于作出决断,把建造铁路定为“自强要策”,开始在全国大办铁路。这些都是后话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