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检测一辆新车 要过10道大关

图文:检测一辆新车要过10道大关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记者(左)和神龙公司的质检工陈凡一起检测新车

  本报记者施鹏 通讯员周丽琴 宋薇薇

  1992年就在江城落户的神龙公司,是武汉首个合资车企,目前年产能45万辆,这些车辆在驶下生产线后,首先要经受质检工的“检阅”,小到一颗螺丝,大到发动机和刹车系统的稳定,在新车交到未来的车主手里之前,工人要对每一辆车进行一丝不苟的“体检”,对任何一个问题说不。

  5月10日起,记者在该公司蹲点调研发现,随着新产品投放的加快,在同一车间里的生产车型也越来越多,对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分钟检查400多个间隙点

  只有顺利通过10个“关卡”,新车才算质量合格。

  传送带上的新车缓慢前进,记者穿着工作服,与工人们一起“轻抚”车身——这是质检的第一个环节,鉴别各个部位的缝隙和面差。

  “整辆车有57个部位,间隙点达到400余处。”班长薛同观说,检查一台车约3分钟左右。

  车往前挪时,工人们便开始钻进车内,对内饰、电器开关、音响设备等项目进行检查。

  “现在复杂多了。”薛同观告诉记者,最初这条线只生产两三种车型,而如今至少有六七种车型,每个车型检查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如今质检工不仅需要经验,用感官和触觉去“初审”,还要与时俱进,迅速熟悉新产品。

  路试考验听力耳力和辨识力

  此时工厂内温度只有26度,而密封的轿车内,至少在30度以上。神龙员工李宏目视前方,小心翼翼地按照要求,在测试路上开车,这是他每天重复的工作。

  “先保证每一项参数都在标准范围内。”在功能设备检测区前,李宏介绍,发动机螺栓是否有松动、近光灯与远光灯的参数值是否达标……

  设备检查完成后,记者钻进车内,在李宏的指导下发动汽车,五步拉手刹,熄火,完成了不到一分钟的制动力和手刹测试。这一环节,是为后面的路试做准备——驾车上路,用纯体验的方式,直观检测新车。

  先以10公里的速度通过减震带,聆听车中螺栓等是否有松动。再以50公里速度转向、换挡、刹车。不一会儿,车开到了有着5厘米高的一段阶梯路前,李宏将车速稳定在5公里左右,这主要是为了测试减震器、后桥和底盘。

  随后,新车再以80公里的时速高速冲刺,这时保证全车密封,才能准确测试风噪。

  “枯燥并快乐着。”李宏说,他一天要试驾上百台新车,也算是比较“拉风”吧。

  实行电检提高一倍效率

  路试后,汽车回车间进入热态检查,核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后,李宏还要打开车头盖,检查发动机、变速箱等没异常,再走到地下一层查看汽车底盘:“看看是否漏油,零部件是否有松动。”

  检测完毕后,汽车被送进淋雨间进行密封性测试:“淋雨间的雨势,比大暴雨还大。”淋过雨、又烘干了的新车,被送到大灯下开始检查车面油漆等。

  由于目前的新车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质检工也不能仅凭一双肉眼来进行鉴别,其使用的检测设备也越来越先进。

  在最后的电检设备测试中,记者只要将设备插在车里,各部位就会自动测试,如雨刷器、仪表盘等各种参数都有量化数据显示。

  “质检员工减少了一半,效率却提高了一倍。”1998年就在神龙公司工作的陈凡介绍,而在过去只能通过人工检查时,一台车需要检查5分钟,现在几台车一起测试,效率至少提高一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