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文化传承劳模精神成线路之魂

图文:文化传承劳模精神成线路之魂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24路上贴着曾经获得过各种荣誉称号的司机照片

  本报记者夏宇 刘茜 实习生朱诗琦 通讯员张慧荣 倪望明

  “24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正如军队有军魂一样,他们也是一条有着‘队魂’的公交线。在这样一个小集体中,所有人都在努力,而你不努力,就会羞愧。”曾在去年年底观摩过24路公交的728路线长辛波这么评价。几十年来,劳模亲身教导、严格的制度、良好的培养环境等线路文化传承没有间断,也正是文化的传承形成了24路的队“魂”。

  劳模经验总结成行车规范

  1957年,24路作为江城首批公交线路开通。上世纪60年代初,该线路跻身“全国三大红旗线路”。就是这条公汽线路,产生了12位全国、省、市劳模,24路公汽也被誉为“劳模生产线”。

  现在走进24路的总站,可以看到墙上到处都是过去劳模的辉煌成就,他们的技巧也被汇编成“优质服务一百例”、“三勤三稳四掌握”等朗朗上口的总结,新的司机就在劳模经验的耳濡目染下成长。

  从第一个全国劳模赵金梅时代开始,24路乘务员人手一个乘务员规范手册。“只有我们才有,每天我们要按照上面一条条做到,没做到就会开会点名批评。”赵金梅说。

  一代代劳模所代表的服务理念和行为规范在这里创造、沉淀并传承着。几代24路人不断创新服务方法,先后推出了“一日工作程序”、“十大特色服务”、“服务方法五十例”等服务工作法,推行文明服务监督卡、35年坚持开通宵夜班车等特色服务。

  劳模精神的传承从未中断

  24路有个传统,每进一批新司机,车队都会邀请劳模面授服务经。

  颜胜武是24路首位全国劳模赵金梅的徒弟,后来他也成为省级劳模。为了方便聋哑人乘车,颜胜武还学过手语,成为全国第一个用手语报站的公交人。颜胜武在接受赵金梅等人三个月的培训后上岗。上班第一天,就被乘客夸作“活雷锋”。颜胜武回忆说,当时一名孕妇上车,他依照师傅的经验,给扶了一下,并让乘客帮忙让个座,事情不大,却有乘客在车里的留言簿上给他好评,“乘务员小伙子真不错,是‘活雷锋’”。

  线路文化让新人备感温暖

  长期以来,24路一直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对不少司机有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新司机戚杨的故事就值得回味。

  戚杨3年前原本在其他线路实习,后来借用到24路。“想成长就必须留下,”戚杨当时就抱有这样的决心。他说,在某些线路,老司机仗着自己技术好,为了抢客会超新司机的车,新司机的车辆出现问题,有些老司机都懒得理。但他刚到24路就发现,这里的老司机们不论是不是自己车队的,有问题就一起帮忙分析,“感觉非常温暖”。于是,戚杨每天轮番到各个领导面前求情,甚至还当着车队管理人员的面哭了一场。最终,他的技术和执着打动了管理人员,让他留在了这里。

  如今,戚杨所说的这种温暖,在车队里随处可见。

  专家点评

  24路线路文化值得推广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侯仁勇说,24路培育了一个品牌,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有三个维度:其一,领导高度重视,创造大的氛围环境,这是“土壤”;其二,公交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比如劳模赵金梅总结的24体贴法等,这是一种线路文化;其三,24路43名员工自身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其它的一些线路很难见到,就是‘传帮带’的文化。

  侯仁勇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其他线路可以借鉴24路的管理体系。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座谈,或者干脆挂靠,把你们的员工派到我们这儿来,我们的员工派到你们那儿去,这样来实现文化的扩散和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