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亟待急救的太原120(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5日05:05  山西新闻网
亟待急救的太原120(图)

  商广喜:太原市卫生局副局长、太原市中心医院院长、太原市120急救中心主任。

亟待急救的太原120(图)

  降大任:著名学者、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社会学家。

亟待急救的太原120(图)

  马月高:山西天泽林文化艺术传播中心总经理。

  新闻背景

  6月27日中午,一位清徐大妈晕倒在省城街头,而与她相聚不到200米的马路对面就是省人民医院。与众多报道中见死不救的情形不同,许多太原市民纷纷伸出了热情援助之手。而令现场群众不解的是,在多人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情形下,却迟迟不见救护车的到来。原来离老人晕倒最近的120分站在264医院,省人民医院不是其急救分站。(本报曾连续做3篇报道。)120急救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为什么太原市没有将所有医院纳入120体系之中?如此,又怎能体现120“就近、就急、就能力”的急救原则呢?

  人头费、办公费、运行费无法保证,太原市120系统运行依然处于原始运行模式

  记者:从清徐大妈晕倒省城街头这件事,我们看到了太原市120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 “叫车难、等车久”。

  商广喜:事实上,当天我们设在264医院的急救车在接到电话后就立即出车了。只是当时正值中午下班高峰,车辆无法迅速到达。随后又接到电话说不要急救车,我们的车辆就又返回了站点。按照规定每5万人应配急救车1辆,按照太原市420万人计算,应配备84辆急救车,而我们现在只有48辆,遇到特殊时候就会有 “叫车难”的现象出现。由于车辆越来越多, “等车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记者:太原是如何设置急救中心站点的?

  商广喜:太原市120急救中心是13年前因为没有场地,依托太原市中心医院而建。因此,水暖气电和后勤一直都处在共用状态。在成立之初,太原市中心医院承担了大量急救患者的救治工作。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患者的增加,我们克服了资金、政策等种种困难,从2个分站增至现在的14个分站。救治半径大为缩短,年出诊量从最早的2000余次,到现在4万余次。接警3分钟内出车,急救半径5公里至10公里左右,平均急救反应时间5分钟至15分钟。

  记者:目前太原120急救系统是怎样一种运行模式?

  商广喜:太原市120指挥调度系统还处于原始模式的总调、二调模式,就是话务员接到电话,先记录下来;然后再拨打分站电话转述,分站再派人出车。车一出去,我们甚至连车走哪条路,到哪儿了都不知道。太原市120运行模式在全国应该是最落后的。

  马月高:在现代电子信息系统如此发达的今天,太原市120依然处于传统人工接听、手工记录模式,令人无法理解。

  商广喜:太原市120是差额事业单位,目前急救中心的编制只有257人,但实际工作人员400多人,我们连人头费都保证不了,办公、运行及绩效费用更无从谈起。现在,我们每出一趟急救车就亏损100元,每天出车近200次。急救车24小时待命,每车最少配备3个人,一天3班倒。仅这些支出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我们的急救医师干的是脏、苦、累的活,可一个月也就2000多元,比其他医院的医师少1000多元。

  记者:作为急救中心主任,您如何看待急救?

  商广喜:生活中有贫富差距,但人在死亡面前应该是平等的。病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求助急救。我们是在病人最痛苦、最需要给予生命帮助的时候出现的。我们经常用企业文化感召大家无私奉献,今年5月12日,120集体获得了 “太原市感动生命先进集体”,但面对现实生活问题,让每个人完全体现对患者的关爱也很难。

  受体制、经费制约,不能将所有医院纳入到120急救网络,因而患者无法就近享受到省城所有医院的院前救助

  记者:其实,我们经常看到有关120急救人员救治从臭水沟里打捞上来患者的报道,认为那就是他们的责任。想不到他们的收入与付出如此不成比例。

  商广喜:我常对职工说,在一个职业分工与道德操守日渐分离的时代,有谁可以被人抽耳光、吐唾沫,却还要贴上去救治伤病?在一个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日渐冲突的时代,有谁可以把自己的安危抛诸脑后,在SARS、禽流感病人病房中穿梭,却从无怨怼?在一个经济收益与社会效果日渐区隔的时代,有谁可以像亲人一样对待无主无助人员,直面恶臭、蛆虫、脓疮、骚扰,却一如既往?!只有他们——一个承担着数百万居民急救任务的120医疗集体。我们的120集体先后获得卫生部 “抗击非典先进集体”“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中博会保障“突出贡献奖”“太原国际马拉松比赛医疗保障先进集体”等。

  降大任:太原市120急救人员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却肩负起我们这座城市的急救责任,我听了很感动。实际上,他们是在替政府履行社会责任。难道因为曾经的无私奉献,就要永远的奉献下去吗?现在是政府该履行自己公共卫生责任的时候了。

  记者:急救医师的经验,直接决定急救患者的安危。我了解到由于急救医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医生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未来前途暗淡,目前太原市120只有近四成的固定急救医师,这能满足越来越多的急救患者的需要吗?

  商广喜:好在我分管市中心医院,同时分管急救中心。我们采取让市中心医院临床医生定期轮岗参与120急救的方式,同时加大岗前培训和考核的力度,才补充了急救的需要。现在,市中心医院的医生都有了丰富的现场急救经验。但这也是权宜之计,实际上一支稳定的急救医师队伍,对急救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系统地进行培训、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急救患者服务。

  记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对急救出诊呼救相应增加。为什么我们没有将所有医院纳入到120急救网络?

  商广喜:我们没有权力与能力做到,体制、经费都没有保障。由于受体制、经费制约,我们只能采取医院自愿加入、自己投入、主动参与的方式建立急救网络。我认为,所有医疗机构都有承担起院前急救的责任,所有医院都应纳入到急救体系管理。现实是在太原,更多的省级大医院依然停留在院内急救。实际上,它们更有这样的能力与社会责任。试想,如果有政府投入,每家医院都配备两台车和8个人,可能就不会出现医院近在咫尺,患者却享受不到院前急救的便利,出现对120的误解了。

  国家拨款200万元用于太原市120急救信息系统的建立,由于无配套资金,至今工作无法全面铺开

  记者:我了解到,现在全国有很多城市比如上海、南宁、银川、海口、济南、烟台、漳州、孝感等地的120都实现了财政全额拨款,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

  降大任:在深化医改的今天,如果说公立医院改革是医疗卫生改革的深水区的话,那么一座城市的急救到底该怎么做?这说到底还是政府的观念问题。只有将急救中心独立出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也只有将急救从公立医院剥离出来,公立医院的改革才能得到有效推进。

  记者: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黄金救助时间不能超过4分钟。在交通日益拥堵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牢牢抓住这个黄金救助时间?

  商广喜:实际上在全国许多大城市的120急救中心,都有自己的应急指挥系统。所安装的应急信息系统,可以在患者拨打电话的瞬间,就知道患者的位置。我曾在昆明急救中心现场看到,患者在哭诉家属昏迷请求急救时,专家一面安慰,一面询问患者病史,并电话指导其如何抢救。两分钟后,听到患者家属说,醒了,醒了。患者家属参与抢救,为急救医师的到来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还有一些大城市的120急救车辆则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能轻松帮助急救车找出最佳、不拥堵线路。

  马月高:作为一名司机,我经常能看到有时120急救车也在堵车大军中,尽管120急救车不停地拉响警报,但是很少有车主会主动避让。我想对司机朋友们说的是,120急救是和死神抢人抢时间,如果大家都让一下,就可能会挽救一条生命。

  记者:既然别的城市早有成熟的经验,为什么我们不能拿来借鉴?

  商广喜:系统的建立、运营、维护都是很昂贵的,我们没有能力承担这些费用。国家为了扶持太原市120急救信息系统的建设,去年拨专款200万元,但因为省市没有配套资金,太原市120急救信息系统依然无法全面铺开。

  降大任:120作为院前急救的主要载体,必须要有独立的急救急诊系统,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在行政上的独立将促使急救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当前,正值全国通盘建立和完善急救体系的大好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完善120急救急诊体系,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本报记者曹秀娟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