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加快绿色崛起 建设鄂南强市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5日10:48  荆楚网-湖北日报
图文:加快绿色崛起 建设鄂南强市

图文:加快绿色崛起 建设鄂南强市

图文:加快绿色崛起 建设鄂南强市

图文:加快绿色崛起 建设鄂南强市

湖北日报讯 图为:咸宁市区

  图为:核电建设工地

  图为:焊接武咸城际铁路钢筋骨架

  图为:楠竹的海洋

  湖北省委常委、咸宁市委书记 黄楚平

  支持和推动咸宁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

  ——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引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报告》不仅明确提出了湖北省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描绘了湖北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确定了咸宁发展定位与目标。当前,我们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对咸宁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开创咸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构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更宽的视野推进解放思想,坚定绿色崛起的信心

  省第十次党代会对咸宁提出实现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全新定位,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近年来,随着鄂南强市战略的不断推进,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站在新历史起点,咸宁要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必须更自觉地摆脱对于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避免传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逆变,实现发展质效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这样的发展道路就是造福于咸宁人民、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

  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上来,紧紧围绕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咸宁三级干部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更”,即:干部群众精神区位要更高一筹,地理区位认识要更进一步,发展标准要更高一层,发展动力要更强一级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咸宁现场办公会和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围绕实现绿色崛起,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要勇于进取,着力解决思想观念与绿色崛起理念不适应的问题;要勇于赶超,着力解决综合实力与绿色崛起目标不适应的问题;要勇于破难,着力解决工作能力与绿色崛起任务不适应的问题;要勇于担责,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与绿色崛起要求不适应的问题。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真正担负起推动咸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历史重任。

  以更高的标准推动科学发展,明确绿色崛起的方向

  省委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的新湖北,这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正如李鸿忠书记指出,咸宁正处在全面推进鄂南强市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把握好发展标准的问题,发展标准要更高一层。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加快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高的标准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率先践行绿色增长、实现绿色崛起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相统一,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体而言,实现“绿色崛起”,就是要充分发挥咸宁在“中三角”城市集群中难得的生态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依托桂花、温泉等特色资源,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鄂南强市建设为基础,以民生改善为动力,以“香城泉都”为品牌,以“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为目标,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发展优势,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力争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科学发展、一步到位”、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中成为样板,作出示范,让鄂南强市、香城泉都、“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实至名归。

  以更大的投入增进百姓福祉,凝聚绿色崛起的合力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省第十次党代会对民生工作高度重视,民生“八字真经”导向鲜明,“十个确保”字字千钧。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在绿色发展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同时始终坚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中形成合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建设幸福湖北的部署要求,更加注重把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更加关注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坚持以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整合生态资源,以绿色宜居的民生理念彰显生态优势,统筹城乡生态发展规划,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积极探索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逐步把咸宁打造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鄂南强市、“香城泉都”和“中三角”枢纽城市。

  以更大的力度转变工作作风,优化绿色崛起的环境

  加快绿色崛起,必须加强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致力打造效率最高、收费最低、服务最好的软环境,以优化软硬环境支撑咸宁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要“以领导班子、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为重点,全面加强作风建设”。面对加快绿色崛起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发扬在咸宁诞生的北伐“铁军”精神,勇于担责、担难,敢于攻坚克难。要继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三万”活动、“三抓一促”、“三短一简”和“治庸问责”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狠治庸懒散软,提升机关效能。要大力推广“五零”、“五办”工作法、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继续开展“万人评窗口”活动,加大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评议力度,不断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建设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服务型政府,着力打造法治咸宁、效能咸宁、平安咸宁、诚信咸宁,以作风的大转变、效能的大提升、环境的大优化,努力形成有利于加快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发展环境。

  以更实的举措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绿色崛起的保障

  事业兴旺,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能出战斗力、出生产力。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咸宁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全面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干部队伍。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牢固树立围绕发展选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大力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优化选人用人环境,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人才工作重心下移,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住基层组织建设年重大机遇,统筹推进基层各领域党的建设,努力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始终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第一保障,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咸宁加快绿色崛起,全面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有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鄂南强市,一座特色鲜明、魅力四射的“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必将崛起于青山绿水之间,矗立于华中大地!

  新闻背景

  幸福美好新咸宁

  小康咸宁。建设经济繁荣、产业发达、财力雄厚、生活富裕的咸宁。到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经济综合实力人均水平在城市圈和湘赣接壤地区居于领先。

  生态咸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持续发展的咸宁。到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5%,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在标准以内,主要河流水质全部优质率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60天以上。

  宜居咸宁。建设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生活舒适、宜居宜业的咸宁。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新建房屋推广率达到60%,人均广场面积达到0.2平方米,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2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平方米,社会停车泊位率达到100%。

  健康咸宁。建设身体健康、生活健康、行为健康、精神健康的咸宁。到2016年,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7岁以上,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90%,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0%。

  和谐咸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咸宁。到2016年,累计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