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兰洽会”重头戏之一——“2012甘肃省经济文化发展论坛”开坛 余秋雨连辑龙永图共话甘肃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7日02:53  兰州晨报

  

“兰洽会”重头戏之一——“2012甘肃省经济文化发展论坛”开坛
余秋雨
“兰洽会”重头戏之一——“2012甘肃省经济文化发展论坛”开坛
龙永图本报记者 房毅 摄

  “甘肃文化是世界的走廊,文明的课堂”,“甘肃将打造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着力发展文化”,“甘肃要发展经济就一定要是富民经济。”7月6日,本届“兰洽会”系列活动重头戏之一的“2012甘肃省经济文化发展论坛”在宁卧庄宾馆精彩上演,论坛特邀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龙永图,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知名学者余秋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就《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经济——甘肃加快全面小康的选择》这一主题作出演讲,精彩观点人们对甘肃经济文化发展充满信心。

  余秋雨:甘肃要发扬“三大流通”

  “甘肃文化是世界的走廊,文明的课堂。”对甘肃文化有过长期考察的余秋雨以这样的开场阐述了他对甘肃文化的定位。余秋雨说,说起文化,不能就甘肃论甘肃,就中国论中国。甘肃在古丝绸之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把中国和世界结合起来,也把南方和北方结合起来。作为古西域的重要区域,罗马文化、波斯文化、中华文化等多元文化在甘肃交融,最终为大唐朝的建立提供了“母床”。

  对于甘肃文化的发展,余秋雨提出了三点建议:要发扬丝路文化的空间大流通;要发扬敦煌文化的时间大流通;要发扬凉州文化的人才大流通。余秋雨说,丝路文化的空间大流通指的就是文化无界,甘肃的文化在历史上对哪一种文化都有吸取。“不要固执地认为我们就在黄土高原,就只能守着这点物产发展。”他说,文化发展不能有地域限制,多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像公元8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现在的纽约,他们没有“主人”,谁的文化更能吸引人,他就是这个城市新的“主人”。同时,要发扬敦煌文化的时间大流通,文化的本质是立足传统,当代创新,要学习敦煌,敦煌在每个时代都有创新。余秋雨高度评价了甘肃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丝路花雨”,称为思想解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凉州文化的人才大流通就是要学习古代武威人才的流通对建立盛唐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余秋雨断言,有了“三大流通”,甘肃还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的走廊,文化的课堂。“当上合组织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经济合作更加紧密时,我相信甘肃在此将会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连辑:打造华夏文明示范区

  “甘肃是国家向西开放的大通道,是文化‘走出去’的大通道,对建设强大的中华文化,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连辑认为,在我省建立示范区,对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吸引力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通过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进位赶超,后发崛起,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和示范意义。

  初步考虑是:按照文化大省建设的总要求,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其中,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包括了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十三个需着力发展的方面。

  2012—2015年,我省将编制出台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2016年—2020年,我省将全面实施示范区建设项目,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弘扬和开发利用,建成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龙永图:着力发展富民经济

  龙永图在演讲中重点谈了自己对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看法。“发展经济就一定要遵守客观规律,尊重当地省情、地情。”他认为,对甘肃来说,要发展经济就一定要坚持以投资为主,出口可忽略不计。

  龙永图认为,甘肃的经济一定要是富民经济。“从全国情形来看,甘肃想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东部、沿海城市不太可能,因此甘肃的经济就要是富民经济,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提高,缩小收入差距就是甘肃对全国最大的贡献。”龙永图建议要在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城市拥堵问题上多下工夫,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搞好,这是甘肃经济发展所要做到的最本质核心。

  “在发展中,甘肃还应当扬长补短。”在龙永图看来,甘肃的“长”就是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扬长,甘肃很有可能会形成全国领先的文化产业。而“短”则是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建议兰州应加大生态建设,在生态保护上尽最大的努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兰投资。

  对于文化发展,龙永图建议西部地区要推动实体文化的发展,如电影、戏剧甚至出版等,并将实体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融汇到其他产业。同时,要着力建立廉洁高产的政府文化,打造诚信守法的社会体系。“具备上述三点,就能形成良好的符合市场经济的文化氛围。”

  本报首席记者 刘健 实习生 李文韬

 
  • 新闻张春贤考察驻疆反恐部队参与实弹射击
  • 体育温网-小威完胜七进决赛 将与A-拉德争冠
  • 娱乐汤嫂突袭提离婚 阿汤哥措手不及
  • 财经央行非对称下调一年期存贷款利率
  • 科技韩寒告百度案7月10日开庭 要求关闭文库
  • 博客孟非:非诚走红原因 董藩:楼市已到底部
  • 读书延安往事:林彪没离婚就与叶群再婚
  • 教育港校内地招生十年:“高烧”已退魅力尚存
  • 育儿预产期过一两周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 健康晒伤5步紧急处理法 防暑降温攻略
  • 女性巴黎高定白富美指南 奥运史最时髦队员
  • 尚品“涅槃重生”Dior高定秀 男生时髦马甲
  • 星座周刊下周言行不一 测你生活死角
  • 收藏古董劳斯莱斯4640万 连环画稿价超千万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