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尝试结伴养老 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5日02:09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尝试结伴养老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图)

  李先翠和王海娥(右)已经习惯在养老院互相照顾彼此结伴养老

尝试结伴养老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图)

  西安市含光门外,几个关系好的居家老人在消遣着时光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奔赴异地寻求事业发展,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的今天,当老龄化社会遭遇“421”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养老问题时,有必要探索除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之外更多的养老模式。这其中,相知相识的老年人结伴在一起养老的模式,无疑也是一种为了能让晚年生活自由、安全、有尊严甚至是不那么孤独、变得有质量的尝试。

  50岁之前,王媛从没考虑过自己的养老问题。在陕西一家老国企工作的她正好赶上国企福利的末班车,等着退休,拿有限的退休工资,足够在家养老。

  2012年,王媛54岁,从年初开始,她就想着早点退休。她是个重家庭的女人,只希望用自己的勤奋让老公舒心、孩子平安。

  可设想总也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今年5月,有消息传出,国家拟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虽然她知道“就是出台也得有个过程”,而且自己未必赶得上,但心里毕竟还是有这件事。

  她估算了一下,退休后她能拿将近三千元退休金,看起来是够用了,她唯一的儿子在国外已经成家立业,丈夫是一所大学的后勤人员,过几年也要退休了,要是没什么变化,她和丈夫兴许还能出国和儿子一起生活呢。

  生活似乎也没什么可让人操心的了。但今年六七月份时,她85岁的老母亲病了,王媛原本打算去养老院或到国外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想法看来暂时难以实现了。这时的她才发现,以前从没考虑过的养老问题现在都一一细化了。

  这段时间,照顾重病的老母亲让王媛一下明白了人老之后的痛楚,这个痛楚不能言传只能意会。她想好了,她必须在自己行将老矣却头脑清晰的状况下,先把这痛楚解决了,她不能把这未来的痛楚丢给身边的亲人,尤其是当有一天她老了,糊涂的时候。

  照顾母亲让她考虑:老了咋办?

  照顾85岁的老母亲,王媛想到自己将来病了咋办,“儿女们上班的地方都是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家里人有病要照顾,最多给你几天假,你能请长假吗?回来岗位可能就没了。”

  6月中旬,王媛85岁的老母亲病了。

  四个兄弟姐妹,王媛排行老二,一个姐姐,还有两个弟弟。

  老母亲身体好时,基本和王媛的大弟弟住,一到周末就盼着其他的子女来看自己,“没见就唠叨”。

  王媛的四个兄弟姐妹彼此的关系也都其乐融融,对老太太的赡养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六月初,老母亲胆结石病犯了,整天疼得要命,医院因为老人岁数大不同意做手术,有几天,住在医院的老太太开始不吃不喝,这次生病,王媛和她的姐弟甚至想到了老人的后事这个敏感话题。

  四个兄弟姐妹开始轮番照顾生病的老太太,王媛的大姐今年57岁,大弟弟也快到这个岁数了,最小的弟弟也已经42岁了,姐弟四个加上弟媳妇,六个人照顾老太太,王媛最后用“筋疲力尽”来形容。

  有将近一个月时间,住在医院的老太太每五分钟就要起床尿一次,根本就没尿,人却憋得慌,也查不出什么原因,姐弟四个每夜轮流守在病床前,人有病心里就烦,晚上最难熬,刚闭眼老太太就喊“要尿”,动作慢点就发火了。

  白天老太太有点不吃不喝的样子,眼瞅着哪个娃没来,“我病了咋不来看我?”老太太就只知道说这个,说完还生气,实际上,晚上伺候守夜的小弟弟刚去上班,“老太太根本也体会不到儿女的辛苦了。”

  有一次,老太太把四个儿女叫到跟前嘱咐:“我想明白了,我年轻时养你们受那么多苦,我现在该享你们的福了。”

  没几天王媛的大姐先病了,脚肿得走不成路,王媛自己也快吃不消了,好在她的单位多少还保留着老厂子的一些人情味,领导听说王媛的老母亲有病,也就断断续续给她放假让她照顾病人。

  因为这个,王媛也一下想到如果自己将来病了咋办,“看看自己儿女们现在上班的地方,都是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竞争那么激烈,你说你家里人有病需要照顾,最多能给你几天的假,你能请长假吗?回来了你的岗位可能就没了。”

  赡养老人和照顾孩子,选哪个?

  这段时间,王媛和她的姐姐、弟弟们开始商量着要不要把老母亲送到养老院去,可话一出口就后悔了,“老太太一听就生气了,说她辛苦了一辈子儿女咋这么不孝顺。”

  老太太出了院跟着王媛住,也顾不上随儿随女了,姐弟四个里,王媛的房子大有电梯,出门方便。

  就在这个时候,王媛遇到了一生中最纠结的事。远在加拿大的儿媳妇要生孩子了,作为婆婆的她面临着“管娘还是管孩子”的选择。

  这个选择着实让王媛焦灼,“走,不忍心,不走又对不住孩子。”她不想让媳妇埋怨儿子。

  王媛和老太太一商量,没想到老太太还爽快,“去吧。”王媛一听这个反倒落泪了,“娘,我怕回来就见不着你了。”85岁的老太太扔给谁照顾呢?大姐快60了,大弟弟、小弟弟不仅房子小,工作都很忙。

  从母亲身上,王媛深刻地体会到老年之后的痛楚,这让她下决心,为自己老了之后提前找出路。

  自从和母亲住到一起,每天的生活主要不是工作了,王媛体会最深的就是母亲的孤独,“老想让人坐在她身边陪她讲话,你不陪她就生气。你一坐下她就没完没了地讲过去的事,听的人都烦了还讲不完。”最头疼的是早上,“不到六点老人就醒了,嚷着要把她推出去,她的意识里压根没有孩子要上班的概念。”

  这段时间,王媛和她的姐姐、弟弟们开始商量着要不要把老母亲送到养老院去,可话一出口就后悔了,“老太太一听就生气了,说她辛苦了一辈子,儿女咋这么不孝顺。”

  为了不让老太太生气,这话提了一遍就封口了。“我们是想,就是住养老院也肯定住最好的,那里有老人,他们有相同的作息时间,关键是能找到说话的伴。”王媛想得周全,“哪怕儿女们一周去看她两三次都行。”

  这计划怕是一点都行不通,一个现实,“老太太这一代人没几个能接受去养老院养老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去养老院仿佛就是被儿女们遗弃了。”王媛说。

  王媛的老工厂里,她的一个同事老母亲去世,父亲没人照顾,家人一商量就把老人送养老院了,没想到过年把老父亲接回家,年没过完老人就跳楼自杀了,“嫌儿女不养活他了”。

  最近的是几个月前,“一个同事70岁的老父亲,就因为儿女和他吵了架,想不开也跳楼了。”王媛说到这个时马上就联想到自己的老母亲,“和老太太说话可不得不小心。”

  出国的护照就要办下来了,尽管纠结,王媛还是决定去加拿大伺候媳妇生完孩子再说。而同时,她和同学李芳已经在着手做一件事情了,她们在找一块合适的地方,等退休后结伴养老,“我们这一代人想得明白,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不让孩子作难。”王媛说。

  看你们能受了别人的冷眼不?

  李芳和弟弟对父亲没有不爱,但“尽孝道并不意味着非要住在一起,人老,急需的是能有一个共同的圈子。解决孤独的问题更胜于生活问题。”

  和同学聚会,父母的养老、未来自己的养老,不由自主就成了重点话题。为了不拖累儿女,而且要让自己的养老有质量,王媛最好的同学李芳鼓舞大家,“要把养老变成最简单的事情”。

  53岁的李芳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母亲去世后,关于70岁老父亲的养老问题一直纠缠在几个兄妹之间。“代沟、孤独,和老人在一起就要面对这些个问题,干看着着急,也解决不了啥问题。”说到父亲的孤独,李芳比王媛感触还深,“他们那种被遗弃的感觉,儿女咋解释他们也不会明白。”

  李芳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西安找了一份网络营销的工作,老父亲也一定要知道外孙子在西安干啥,“你跟他讲几遍他还是听不懂啥叫个网络营销。”再讲下去,李芳和弟弟烦了,老父亲也不愿意了,“嫌儿女态度不好,不跟他讲外孙子究竟干着个啥。”

  从内心讲,李芳和弟弟对父亲没有不爱,但“尽孝道并不意味着非要住在一起,人老,急需的是能有一个共同的圈子。解决孤独的问题更胜于生活问题。”一辈子做财务工作的李芳最终总结出这个。

  养老院是绕不开的话题,一张口不仅“被老父亲骂了”,还有李芳的两个姐姐,“嫌父亲的地款都给了弟弟,不让父亲在家养老说不过去。”后来老父亲似乎勉强同意去养老院,却抛了一句令李芳无法反驳的话,“我没意见了,看你们能受得了别人的冷眼不?”

  李芳最终也没能说服父亲“过有质量的老年生活”,现在父亲仍旧和弟弟住一起,“每天都有小摩擦,问题迟早会越来越严重。”

  和王媛一样经历了与老人在情感上的纠结,李芳挑头和王媛商量,“现在就开始准备,联络几个要好的同学,退休之后自己想办法养老。”

  在李芳看来,现在自己面临的“421”的家庭模式,未来如果非要和孩子挤在一起养老,不光难受自己,更会难为孩子,“两个孩子负担四个老人,想也不敢想结果会是咋样。”

  但“孝”和“爱”似乎又是两个永远扯不清的问题,“如果孩子心里过意不去,我们完全可以变通养老的方式,几个好同学住在一起养老,就像一个小型的养老院,有物的出物,有劳力的出劳力,大家互相照应,这样不也让儿女放心了吗?”

  在李芳看来,这样的养老计划不难实现,不仅可以解决亲人的情感纠结,还能让自己的养老过得“有质量”。

  几种结伴养老方式的探索

  在李芳看来,有钱人办私人会所,对于她们这个层面上的人来说,趁还有精力,凑在一起办个“养老会所”也没什么不可能,“如果有条件,还想在这方面做点事情呢。”

  想法一拍即合,王媛第一个举双手赞成,“李芳已经把自己汉中郊外的一套房子腾出来供大家养老用了。”对王媛来说,虽然同学都不富裕,但过丰富的养老生活不难实现,“已经在提前准备了。”

  王媛挺佩服李芳的勇气,“见识多,到底眼界开阔。”而对于李芳来说,这个想法并非自己的独创,几年前,她单位的一个同事在长安区半山腰租了一个废弃的小学校,原本是想夏天城里热偶尔去小住一下,没想到把学校简单一收拾,“挺适合养老!”

  在李芳看来,有钱人办私人会所,对于她们这个层面上的人来说,趁还有精力,凑在一起办个“养老会所”也没什么不可能,“如果有条件,还想在这方面做点事情呢。”

  这样的想法同样吸引着在西安做房地产生意的张劲,52岁的张劲早些年就在靠近终南山的小村里投资盖了几个小院,当时也没把它当作投资,只想天热时能和好朋友在这里打打牌、喝喝茶。而竞争日益激烈的房地产行业和中国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使得张劲在今年年初就开始着手将自己早些年投资的小院改造成一个新的项目——“别墅养老”。

  张劲的想法很简单,一些高端家庭的老人是很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的,待在家里即使有保姆照顾也不会解决老人孤单的问题。“把养老院做成类似于别墅,独门独院,关系好的住同一个院,配专门的医务人员和厨师,家人放心,老人也不会感觉孤单。”张劲说,这样也能解决未来自己的养老问题。

  无论是李芳和王媛的结伴养老,还是像张劲这样的地产商人“别墅养老”,在未来客观的养老现实面前,如何让养老“有质量”完全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来改变些什么。

  西安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事务处长王子金更愿意将这种理想的养老方式称作“互助养老”,只要快乐、安度、有尊严,无论是哪种养老模式都值得探索。而从主观上早做打算,“丰富自己未来的养老形式也很有必要”。在王子金看来,“互助式”的养老模式不一定要通过自己解决来实现,养老院本身也能提供这样的便利,“就是叫法不同而已”。

  “有个伴儿格外温暖”

  “实际上人老了需要的就是这个气氛,和儿女在一起老人就很矜持,关系好的一起住养老院,其实挺有趣。”三桥老年公寓院长杨秋兰告诉记者,养老院欢迎结伴养老的群体。

  在三桥老年公寓,58岁的王海娥和65岁的李先翠是“结伴养老”的模范。

  今年年初,李先翠自己选好养老院,和同住一个小区的好朋友王海娥商量“结伴去养老院养老”,没想到一拍即合。

  之前,两个老人都独自生活了好几年,王海娥的儿子在外地,女儿在西安做生意,李先翠的三个女儿,两个在外地,一个在西安。两个老人有房子,有退休工资。和儿女在一起住时,李先翠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外孙子,女儿女婿骂外孙子,李先翠心疼护着。李先翠就觉得自己不能再和年轻人住一起,“孩子孝顺不说咱,咱不能妨碍他们的生活习惯。”至于王海娥,看着整天忙生意的女儿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家,还要牵挂自己,便决定“不能让娃那么辛苦”。

  没进养老院时,王海娥和李先翠就是好朋友,白天在一起活动,晚上“各回各家”。王海娥身体不好,晚上一做梦人就抽动不停,李先翠腿不好使,感冒下不了地,“晚上口渴,连个倒水的人都没有。”李先翠年龄大,脑子却活,“去养老院吧,最起码有专人照顾。”李先翠没怎么动员,王海娥就同意一起来养老院养老了。决定一做,儿女首先不同意,王海娥说:“怕啥,两个人呢。”

  结伴来养老院,两人同住一个房间,到了晚上,“有个伴格外的温暖”。王海娥做噩梦说胡话李先翠就赶紧叫醒她,“免得人抽动不停。”李先翠晚上口渴不想下地,一翻身,王海娥就知道她要喝水,“赶紧把凉好的开水给她”。

  “实际上人老了需要的就是这个气氛,和儿女在一起老人就很矜持,关系好的一起住养老院,其实挺有趣。”三桥老年公寓院长杨秋兰告诉记者,养老院欢迎结伴养老的群体。

  养老院里的“互助”养老,也无形中让王媛和李芳确信自己未来的“养老计划没错”。

  在自己工作的老厂区,王媛工作闲暇时就会去厂区家属院后门,和那里的退休老人聊天,以期“先适应老年人的心理”,厂里的人把那里的老人戏称为“等死队”,和这些上了岁数的人聊天,也让王媛对自己的晚年生活“要有质量”多了一份决心。

  去加拿大的签证就快办下来了,暂时离开85岁的老母亲去异国照顾儿媳仍旧是王媛心里放不下的沉重纠结,为了这份纠结,下午下班,匆匆赶回家的王媛更多的时间是推着轮椅上的老母亲到外边走走,有时她鼓励母亲自己下来扶着轮椅向前走,她希望母亲的身体能继续硬朗,等到自己真正退休的那一天,还能和母亲一起养老。

  (应本人要求,文中王媛、李芳均为化名)

分享到:

 
  • 新闻中方:美涉南海问题声明发出严重错误信号
  • 体育奥运-羽毛球女双摘第22金 女单夺金
  • 娱乐《黑客帝国》导演拉里变性 吓晕影迷(图)
  • 财经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初稿已定 或10月份出台
  • 科技奥运赞助商三星封杀HTC魔音耳机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朝鲜历任“第一夫人”谁最美(组图)
  • 教育高中掐尖明火执仗 精英教育孰喜孰忧?
  • 育儿一卫生院注射用水当儿童疫苗 微博关注
  • 健康健康一周大事记 用药10误区可能致命
  • 女性惊世骇俗头饰 运动员转型艺人衣品公开
  • 尚品浪漫催情香槟 世界尽头的魅力“监狱”
  • 星座周刊下周欲求不满 测试婚姻幸福吗
  • 收藏一套连环画换半套房 背绿壹角币卖15万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