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利剑高悬新政直指“抗菌药滥用”(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6日03:57  山西新闻网
利剑高悬新政直指“抗菌药滥用”(图)

  在

   省城一家医院,患儿正在输液。

  本 报记者 刘江摄

  关注“抗菌药新政”之对策篇

   ■引语

  一场剑指“抗菌药滥用”的整治风暴,正刮向所有医疗机构,以及每一位曾经、正在和将来可能使用抗菌药的人们。

  8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限用令”正式实施。利剑高悬之下,医生开具抗菌药开始慎之又慎;医院使用抗菌药开始严之又严;普通老百姓为新政欢呼的同时,抗菌药企却因为销量骤减而黯然神伤……

  在中国医改走到十字路口的当下,“抗菌药新政”被作为一块闪亮的试金石,向困扰各界已久的“以药养医”顽疾,开出了一张别样的方子。 策划人:兰玲

  据统计,我省今年上半年接到的数千条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中,有49.5%为抗菌药不良反应。为此,医药专家关于限用抗菌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记者近日走访省城市民家庭、药店、医疗机构却发现,人们对正确使用抗菌药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差,滥用抗菌药事件时有发生。

  【家庭】常备抗菌药多达7种

  7月28日,刚刚过完3岁生日的果果,又生病了,这一次是喉炎。

  打开果果家的药箱,你可以轻易找到7种抗菌药:有治拉肚子、尿路感染的诺氟沙星胶囊(氟哌酸)、庆大霉素;有外用红霉素皮肤软膏,还有广谱类抗菌药阿奇霉素胶囊、罗红霉素胶囊。这当中还有草莓口味、适用于儿童的阿奇霉素(希舒美)和头孢克肟干混悬剂。

  果果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在半岁时得过一次肺炎,在省城某儿童医院医治了半个月后,果果像是落下了毛病似的,每隔一到两个月就生病一次。症状基本为开始流鼻涕、咳嗽,随后就高烧不退,医生的诊断多为流感、支气管炎、肺炎、咽炎,这一次是喉炎。果果每次生病,医生都会开一大堆输液、口服的抗菌药,而对服用中药,果果家人感觉治疗时间太长,效果慢,担心耽误了果果的病情。为了料理好“爱生病”的果果,家中常备着多种适用于儿童的抗菌药。“在医院工作的朋友曾嘱咐过,孩子不能过量使用抗菌药,否则容易产生耐药性。”果果妈妈说,曾经有一次果果发烧,她按医生嘱咐用物理降温方法给孩子退烧,不停地用湿毛巾给果果擦身,但果果的体温却从37.5℃升到38.9℃。连续烧了两天后,奶奶和姥姥直埋怨妈妈不会看孩子,硬给孩子喂了退烧药和抗菌药。

  从那以后,两位老人一发现果果身体不适,就会给孩子喂抗菌药和感冒药预防发病。不仅如此,果果的爸爸妈妈、姥姥、奶奶家十多个大人,但凡有个头痛脑热、腹泻牙痛、皮肤发痒,也会自行购买、服用或外用抗菌药。

  这样的家庭在我们身边非常普遍。记者随机询问了6个家庭,这些家庭中均备有2—7种抗菌药。一位身体欠佳的高女士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类抗菌药的名称、适应症了如指掌。但她和家人却很少经过医生诊治、按处方医嘱来使用抗菌药。在高女士看来,日常头痛脑热的小病没必要去医院,服用抗菌药先请大夫开处方太麻烦。“大家这样用抗菌药都几十年了,能有什么大问题?如果身体过敏,就暂停用药呗。”高女士轻描淡写地说。

  【药店】凭处方购抗菌药形同虚设

  针对药物不良反应、滥用抗菌药的问题,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即开始了强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药品流通管理,并在2004年7月1日出台相关规定,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处方药,抗菌药位列其中。7月30日,记者走访省城双塔东街、解放南路多家大药店却发现,凭处方购处方药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

  双塔东街一家药店内的处方药柜台有七个专柜,销售的处方药包括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肠胃用药、注射针剂及抗菌药。抗菌药专柜内摆放着不同品牌、多达数十个品种的药品。记者询问销售员是否需要处方才能购买抗菌药时,对方称只要曾经用药未出现过不良反应,即可购买。

  一家药店负责人称,2004年,刚开始执行“处方药”规定时,所有药店都在严格执行该规定。顾客购买抗菌药得持有医生的处方单,还得将处方单留在柜台。药店按医嘱售药,不敢多售或换品牌售药。“因为此项规定,药店的销售业绩一落千丈,抗菌药的销量至少缩水三成。顾客买不到常规抗菌药怨声载道,部分顾客对要留下处方的规定非常抵触。”该负责人称,后来他们就聘请了执业医师在药店坐诊,顾客想要买抗菌药即可在药店开处方。

  这些坐诊在药店的大夫,基本不给顾客诊病,主要工作就是按顾客要求开处方药,顾客想买哪种就开哪种,想开多少就开多少。现在部分药店连坐诊医生这个“花架子”都没有了,顾客可以随意从药店销售人员手中买到任何抗菌药。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店负责人称,在看病难、医药负担重的农村、山区,百姓滥用抗菌药的情况更为严重,许多人把抗菌药当作包治百病的“万金油”,购药、用药更随意。

  【诊所】治病依赖抗菌药

  7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省城五龙口街某社区诊所。输液室内,正有7位患者在输液。记者细看了一下液体标注的药品,有5位感冒风寒、轻度中暑的患者正在输抗菌消炎药。

  这家诊所的张大夫告诉记者,同类型同品牌同批次的阿奇霉素,这里一支的价格比三级甲等医院便宜三分之一,不足30元。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大医院开上处方,再到社区诊所输液。“我们也建议患者尽量少用抗菌药,可不少患者心急,要求用抗菌药,还要选贵的、效果好的。”张大夫说,头痛脑热的疾病多为病毒性感染,不需要用抗菌药,但许多病人和大夫对抗菌药的依赖性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另外,从我国的医疗体系来说,三级甲等医院代表一个区域内最高的医疗水平,这些医院药房配置的抗菌药类药品相对价格高、效果强,目的是为了尽快治愈患者疾病,提高住院周转率和医院的治愈率。

  对于张大夫的说法,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大夫高大夫没有正面回应,“现在和20年前不一样了,人们生活的环境、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细菌感染的几率放大了许多倍。而现在病菌的耐药性、快速变异也很让人头疼。”高大夫称,她曾有个病人用了两三种抗菌药都不管用,随后做了药敏实验,十几种常用抗菌药仅有一两种对治疗有用。“价格便宜的青霉素,许多人对其过敏,有一定治疗风险。青霉素对付现在的一些细菌感染类疾病作用有限。”高大夫说,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导致医生和患者不但依赖抗菌药治疗,而且愿意使用价格贵、“规格”高的抗菌药。这也是患者普遍反映现在治病贵、治疗时间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比】国外医生尽量不开抗菌药

  不过,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同样面临抗生素滥用难题的欧美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严格管理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并出台了一系列使用监控、限用及滥用处罚的法案和规定。

  在美国留学的太原市民婷婷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事:“今年春季,有一次我高烧39℃,去当地医院就诊时要求大夫开点消炎药,却被拒绝了。大夫说只是普通感冒,回去多喝水多休息,过几天就好了。等我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再去找大夫,大夫也只是给我打了一针退烧针,再次强调多喝水。过了几天,我真的好了,没有吃一粒药。”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滥用抗生素的事情却屡禁不止。一位专业人士称,只有当感冒者出现有黄鼻涕、黄痰、咽喉疼痛剧烈、扁桃体肿大出现脓点等症状,并发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扁桃体炎、风湿病、肾炎,并确诊由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时,才需要用相应的抗菌素治疗。但在国内,不仅是普通患者,包括许多医生都认为,只要发烧就是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来“救驾”消炎。

  【恶果】不少患者“百药不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临床上,抗菌药在国外的使用率不超过30%,而在国内三级医院保守估计要达到60%—70%,二级医院甚至超过80%。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因抗菌药滥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大量发生。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省接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中,49.5%的案例源于抗菌药不良反应。

  “患者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过敏、发烧等不良反应,意味着治愈其病患的抗菌药品少了一种。而现在,我省许多医院都遇到过‘百药不治’的患者。”省城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界人士称,滥用抗菌药除了让病菌产生耐药性外,还会对机体免疫力造成破坏。现在许多人免疫力差,与医疗、家庭滥用抗菌药不无关系。

  “我们对抗菌药的使用原则就是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能用一种抗菌药时,不合并使用;尽量减少抗菌药的使用时长和频率;能用普通抗菌药时,不用新特抗菌药。”这位人士还表示,抗菌药仅针对细菌感染类疾病有效,对病毒类感染无效。如能在使用前做“药敏试验”,找到对症的“抗菌药”,完全可以做到一剂见效。这位人士称,乱服抗菌药对机体免疫力造成了伤害,患者不仅花了冤枉钱,还要承担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实在是得不偿失。

  本报记者 戎紫冰

  曾经小玻璃瓶装的青霉素注射用制剂,现在是很多中年人的儿时回忆,皮试时的剧烈疼痛让很多孩子一见到这种小瓶子,就会条件反射般哇哇大哭。而如今的孩子,更多使用的是头孢类抗菌药。抗生素从最初单一的青霉素,到如今已变成一个庞大的家族。

  抗生素种类的增多,让人们在对抗细菌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滥用抗生素也越来越严重,不断有抗菌药在失效。“超级新菌”的产生,使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捉襟见肘。

  那么,抗生素如何从青霉素所创造的辉煌走向如今的被滥用,在放眼未来抗生素滥用带来的危机时,我们又该如何自省,记者采访了省城诸多医疗界专业人士。

  曾经风光的青霉素

  8月5日,记者走访省城并州东街、解放路、五一路的多家药房发现,大部分药店已经不再销售过去常用的玻璃瓶装粉末青霉素注射剂。很多药店销售人员表示,这种注射剂现在已经没有人买了,大医院有自己的供药渠道,而一些社区医院、诊所根本不敢使用青霉素。这种曾经在人类抗菌史上具有鼻祖地位的抗生素,逐渐被它衍生的后代产品取代。

  在人类与病菌的战斗之中,从来都是战况惨烈。14世纪,欧洲发生黑死病,三分之一人口死于疾病;16世纪,西班牙人将天花病菌带到美洲,墨西哥兹特克帝国人口减半。直到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人类抗击病菌的战斗才看到了曙光。青霉素的诞生,在人类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二战期间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使包括败血症在内的多种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不过,如今无论在市面上的各大药店还是各大医院,青霉素已不再是抗生素销售使用的主流,人们常用的以头孢类抗生素为主。但一些业内人士在谈起青霉素的时候,仍然会表示,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仍然比较强,与其他类抗生素相比并不落下风。

  山西省商业供销职工医院的副院长夏胜利表示,青霉素淡出市场的原因,除了较易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医学的进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青霉素是广谱抗生素,顾名思义就是说青霉素的作用对象比较广泛,而后来产生的新型抗生素,种群划分得更细了,针对性更强。比如说链霉素针对肺结核就非常有效,这样青霉素就被新型抗生素替代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医院在利益的驱使下,不会再使用廉价而风险又大的青霉素,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高价的抗生素。

  对于青霉素在市场上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万民药店并西店店长王军涛有着自己的见解。“青霉素对于人们的肝脏、肾脏的副作用是很大的,所以医疗市场上青霉素的使用率低了,而现在的头孢菌类抗生素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对肝脏肾脏基本没有影响。“其实,青霉素的治疗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使用、保存都很麻烦,现用现配,每次使用都要进行皮试,很多小一点的诊所根本不敢使用青霉素,出了问题没法抢救。”王军涛表示,大概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时,青霉素开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头孢”成抗菌药主力

  “青霉素之后,出现了阿奇霉素,这种抗菌药在使用前不需要进行皮试,使用起来很方便。后来又有了先锋、头孢,这些抗菌药的针对性变得强了,风险低了,但是价格越来越贵了。”夏胜利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抗菌药对菌群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抗生素更新换代的速度逐渐加快,在各类各品种抗菌药形成品牌之后,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医院也愿意使用更新换代后的抗菌药。

  从专业层面上,山医大一院的王大夫介绍,“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菌,疗效显著。阿奇霉素主要针对支原体、衣原体。头孢是青霉素的‘升级版’,作用对象与青霉素一样,但安全系数要高于青霉素,抗菌谱也比较广。”他认为科技快速发展是抗生素更新换代快的重要原因,细菌在不断进化,药物的研究发展也需要跟上。不过由于滥用抗生素,如今人们身体内的细菌耐药性提高,患病的时候就需要更新威力更强的抗生素。目前,最常用的抗生素是头孢类的。

  对于抗菌药的更新换代,万民大药房并西店的王军涛店长做了更为详细的介绍。“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抗生素种类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类、喹诺酮类等等。在青霉素类抗生素中,划分就很细致了。例如,可以口服的青霉素V、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抗菌药,还有一些是可以注射的药物,像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等。头孢菌类的抗生素应该说是市场上最常见的,而且是现在人们最常用的。比如说一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先锋;二代的头孢克洛、头孢丙烯;三代的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如今抗生素划分越来越细,针对性也越来越强。”

  应接不暇的“超级细菌”

  抗生素更新换代虽然快,却赶不上人们抗药性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样的感觉:生病后吃药不管用了。而为普通人所不知道的是,“超级细菌”已经越来越多了。

  山医大一院一位姓王的药剂师称:所谓“超级细菌”,是指那些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有抵抗能力的细菌,它们的出现恰恰是因为抗生素的使用。曾经遥远的“超级细菌”,现在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接近,如果有一天,所有抗生素都对付不了那些细菌,那将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从青霉素诞生到现在,80多年过去了,曾经因为抗生素的杀菌威力而一度近乎绝迹的结核病又卷土重来。更可怕的是,今天的结核病病菌多数是具有强耐药能力的所谓“超级细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无抗生素时代。如今“超级细菌”的名单越来越长,最著名的一种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病菌,当年,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时,用来对付的正是这种病菌。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开始出现了抵抗力,能产生青霉素酶,破坏青霉素。

  山西省肿瘤医院一位姓石的药剂师称,从长远来看,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超级病菌”可能会在全世界流行,并对越来越多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微生物学家用实验证明: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就已存在具有耐药性的突变株。而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使用,实际上是对细菌进行了一次自然选择,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死后,原先并不占数量优势的、具有耐药性的“超级细菌”存留下来开始大量繁衍,并占据主导地位,使抗生素使用剂量越来越大,失效的抗生素也越来越多。

  很多医药界人士表示,阻止“超级病菌”流行的重要手段,便是停止滥用抗生素。接受记者采访的医药界人士均呼吁:“大家都要珍惜现有的临床中有效的抗菌药物,每个人要非常爱惜地使用,该用的时候才用,该用多少用多少。”

  “以药养医”的利益冲动

  据统计,2010年,我国平均每人使用抗生素138g,是全球平均量的10倍左右。曾有学校做过一项调查,数十名学生佯称感冒,到医院就诊,结果50%以上的学生拿到了抗生素。而抗生素的过多使用和滥用,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冲动。

  “之所以抗生素在我国会出现滥用,是缘于‘以药养医’这种不合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三大利益相关群体推动了抗生素的巨大消费量。”省城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界人士坦承。

  首先,抗生素消费的量越大,药企获得的利益就越多。采访中,记者接触的一位医药代表透露:“为了多卖药,医药代表们会削尖了脑袋,与医院药房的工作人员、各科室的医生打好关系,让他们多卖自己企业生产的药物。医药代表的存在就是医药企业和医院的一道桥梁,疏通好了,大家都会有钱赚。现在每位医生都有个人工作台,每个月初、月末我们都会到医院‘结账’。”

  其次,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院的效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售药量的多少。“由于政府医疗投入不足,多年来所采用医疗服务收费机制僵化,许多收费项目若干年维持不变,只有新增检查和治疗项自可以重新定价,医院不得不通过药品销售的暴利以及新仪器的检查费用弥补运行成本;同时,患者认为贵药就能治病,医药代表又投怀送抱,医院为了创收,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用药和滥用抗生素也是以药养医体制下的无奈选择。”

  与此同时,老百姓把抗生素看成“万能药”,家里常备着以防感冒用,他们也会主动要求医生多开一些,由于用药知识的缺乏,部分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行业投资者表示:“很多医院实行15%的利润差价,仍旧有使用贵药的激励,虽然可以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被限制住了,那么在可选范围内,面对同一级别的抗生素,很多医生从利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会使用较为昂贵的药品,从而也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另外,医生也是一个从药物消费中获利的人群,也在助推抗生素消费。“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大夫的医术如何不再重要,只要卖药多就能获取高收入。多开抗生素,就意味着广开财路。”

  本报记者 张勇 贺淑宁 实习生 李泽锋

  “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世界卫生日上,向全人类发出的“抵制滥用抗菌药”的宣言。

  作为这一宣言的响应,8月1日起,有史上最严限抗令之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我国范围内正式实施。与全国的步伐相一致,《山西省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也在同一天开始在辖内医疗机构试行。

  一场剑指“抗菌药滥用”的全民战役高调打响……

  开具抗菌药有很多限制

  “医生,不需要吃抗菌药吗?”8月1日,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大楼四层的一间诊室里,龚苏拿着手里的病历本,看着医生开具的药单,不解地问。

  夏季湿热的缘故,39岁的龚苏最近得了较为严重的妇科炎症。以往一得妇科病,医生总要开一堆抗菌药。可这一次,除了一些口服的甲硝唑,医生只建议她用一些外用药和洗剂,以致她以为医生忘记了,自己额外地提醒了一句。没想到,医生的回答让她有些感动:“吃这些就能好了,为啥非要用抗菌药?”

  当天,和龚苏一同就诊的病人很多。她特别留心了一下,医生开具的药单都很“节俭”,鲜有抗菌药物被提到。她“感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前医生都是一个劲儿地多开药,最近这是怎么了?”

  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医师王文君给出了答案:“如今医生开抗菌药,头上都悬着一把利剑:病人不需要却开具抗菌药,或者超出处方权开具抗菌药,医生都会受到惩罚,最严重的可能被吊销《执业医师证书》。”

  山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工作人员舒言称,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在临床上采用三级管理制度,即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细菌耐药情况和价格因素出发,将抗菌药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三级管理。各级医师经规范管理的培训后取得相应级别抗菌药物的处方权。

  严格的管理制度,又配套了严格的惩罚制度。如果医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被查处,将“视情形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限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

  惩罚不仅指向医生,还直指医院。“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将从严处理,问题严重的,追究医疗机构负责人责任”。

  新政“两头卡”用药渐规范

  其实,早在抗菌药新政正式实施之前,利剑已指向抗菌药滥用。2011年,卫生部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品种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提出了具体量化限定要求。

  2012年4月25日,山西省卫生厅对外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要“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如此高压之下,医院在使用抗菌药方面,慎之又慎。采访中,记者见到了一份“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字里行间都透着审慎和严谨:“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原则”中称,要选用“疗效肯定、抗菌作用独特、安全、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在该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目录”上,除了标注出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制药公司,规格和适用范围外,特别标注出了药物的级别,分别是“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科室负责人称:“早在新政实施之前,我们一直在按照这些要求使用抗菌药。”

  山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工作人员舒言称,新政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行的是“两头卡”,一方面卡品种,要求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二级医院不得超过35种。两一方面是卡比例,要求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去年专项检查之后,“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抗菌药品种数控制在了要求的范围之内,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微生物送检率逐步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趋于合理,一代头孢菌素使用比例明显上升,三四带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明显下降。”

  患者很乐意药企很郁闷

  搞明白了医生为什么不给自己开抗菌药的原因后,龚苏内心一阵欢喜。“以前无论是看什么病,医生动辄开一堆抗菌药,一半儿以上的药费都花在了抗菌药上头。以后,医生用药规范了,咱也就不用再花这些冤枉钱了。”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统计,随着抗菌药监管的日渐严格,抗菌药物终端用药金额同比已在逐步下降。2011年相比2010年已经下降了4.3%,抗菌药物的用药金额占比也从2010年的23.24%下滑到了19.45%。

  山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工作人员舒言称,除了减轻经济上的负担,抗菌药新政更大的意义在于,降低了患者的用药风险。

  走访中,多数患者无奈地说,都知道滥用抗生素对身体不好,容易产生耐药性,可医生开的药又不敢不用。“这下好了,只要医生不乱开,我们也不用拿自己的身体当小白鼠。”

  然而,抗菌药新政在利好安全用药的同时,却给西药类抗菌药生产企业带来重大利空。

  振东制药是山西省惟一一家在中小板上市的制药企业。7月12日,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2012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650万元—4150万元,同比下降20%—30%。而上年同期这一数额为5212万元。在公司的业绩变动原因说明中,报告称“卫生部发布《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致使公司部分抗生素产品销售收入减少。”

  相比较而言,同属山西上市药企的仟源制药,情况更加不容乐观。2011年,该公司的抗感染药销售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1.79%。受限抗令影响,去年公司抗感染药销售收入同比出现了12.84%的下降。而公司为尽量减少国家行业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未来长期市场拓展需要,增加了市场推广力度,2011年销售费用增长22.74%,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业绩。

  公司7月12日发布的“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称,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利润预计为1200万元—1400万元,而上年同期这一数额为2367.49万元,同比下降了40.87%—49.31%。

  同样是“抗菌药新政”惹的祸:“上半年卫生部印发了《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并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受上述政策影响,公司抗感染药物销售同比出现较大下滑。”

  省食药监局相关人士指出,新政实施后,抗生素类药品市场总体将缩水,经营不善的中小抗生素企业可能会加速退出。而拥有质量优异、临床疗效好的抗生素品种的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在竞争中扩大市场占有率。

  虽然政策严厉,但新政中对抗菌药物的定义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因此,省食药监局该人士认为,抗菌中药,或将迎来发展的曙光。

  山西47所医院纳入“两网”监测

  在新政效应日渐凸显的当下,有一个亮点不得不提。省卫生厅向记者出具的资料显示:“在打击不合理用药的高压态势下,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一位医药界人士认为,这一信息,恰恰反映了新政对“以药养医”体制顽疾的作用力。

  尽管新政效应渐次凸显,但卫生行政部门并不打算就此打住。

  2005年,为了掌握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形势,我国建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今年6月,依照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的安排,“两网”扩容至1349家监测单位。

  在记者看到的《全国“两网”监测单位名单》显示,单山西省就已经将47所医院纳入监测,除了“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这些三甲医院外,当中还有诸如“文水县人民医院”“交城县人民医院”这样的县级医院。

  8月3日,山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工作人员舒言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纳入“两网”监测的医院,都是卫生部随机选出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和细菌耐药情况。

  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山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用来收集、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各监测单位上报的信息;提出对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和细菌耐药问题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建议。

  此外,我省还出台了《山西省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共收录了临床常用的168种抗菌药物品种。目录施行动态管理,每年调整一次,该目录已于8月1日在全省范围内实施。

  本报记者 兰玲

  ■附表

  我省被纳入全国“两网”监测单位的47所医院

  山西省人民医院

  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省肿瘤医院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省眼科医院

  太原市中心医院

  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

  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

  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

  吕梁市人民医院

  临汾市人民医院

  长治市人民医院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

  晋城市人民医院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朔州市中心医院

  运城市中心医院

  汾阳市中心医院

  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忻州市人民医院

  侯马市人民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太原市人民医院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

  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医院

  左云县人民医院

  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

  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总医院

  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高平市人民医院

  朔州市朔城区第二人民医院

  运城市第二医院

  运城市红十字会医院

  芮城县人民医院

  忻州市人民医院

  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

  洪洞县人民医院

  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吕梁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文水县人民医院

  交城县人民医院

分享到:

 
  • 新闻中方:美涉南海问题声明发出严重错误信号
  • 体育奥运-林丹2-1李宗伟卫冕 博尔特百米卫冕
  • 娱乐《黑客帝国》导演拉里变性 吓晕影迷(图)
  • 财经西安拟推汽车限购措施 或成全国趋势
  • 科技奥运赞助商三星封杀HTC魔音耳机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朝鲜历任“第一夫人”谁最美(组图)
  • 教育名校开设选修课 “三国杀”风靡美校园
  • 育儿一卫生院注射用水当儿童疫苗 微博关注
  • 健康吃饭打嗝是啥病 眼皮总跳是怎么了
  • 女性法国击剑男队全裸上镜 男模时尚圈现状
  • 尚品约会腕表的秘密 盛夏享受欧洲“空城计”
  • 星座周刊下周欲求不满 测试婚姻幸福吗
  • 收藏摸着石头过河的文交所:发展方向迷失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