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万塘”之水润民心

2012年10月23日05:59  荆楚网-湖北日报
图文:“万塘”之水润民心

湖北日报讯 图为:塘堰之水浇灌出沉甸甸的稻谷。

  图为:洋坪镇左家坪村4组杨树堰挖好后,下游105亩地“旱改水”,每亩水稻增收500元。

  文/图 记者胡祥修 通讯员易城 曹登锋

  秋收即将落幕,我省农业增产增收已成定局。在大旱背景下,今年农业丰收来之不易。

  去冬今春,全省“三万”活动以挖万塘为主题,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农田灌溉问题,按每个村民小组一口当家塘目标,全省一气呵成共整治塘堰21万口。

  同样的旱情,不一样的年景。“挖万塘,真及时!”“当年挖成,当年出大力!”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在塘堰边、农田里,各地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用生动的事例,向记者喜话“挖万塘”如何助力今年农业生产。

  从“水改旱”到“旱改水”,粮食生产潜力大释放

  10日,远安县洋坪镇左家坪村。记者看到,这里的稻子早已收获归仓,田边路旁堆放着稻草垛。虽是深秋,村里的几口大塘堰还盛有半池高的水。村党支部书记王开祥介绍说,改造前,这些塘堰浅如碟子、漏如筛子,这时节早见不到水了。

  近年来,远安多旱。由于没有水源保障,种水稻风险太大,左家坪村农民把一些水田改为旱地,弃稻种玉米。

  今年初,在宜昌市军分区和远安县委“三万”工作队的帮助下,左家坪村筹资整治塘堰10口。塘堰挖深扩宽加固,蓄水量大增。

  4组的当家塘堰名为杨树堰,管护责任人陈森儒告诉我们,这口堰清淤扩挖后,蓄水量达到5000立方米,可保下游105亩耕地的灌溉,还可作为人畜饮水的补充水源。见用水不愁,今年组里农民纷纷“旱改水”,以前种玉米的地,今年全部种上了水稻。

  陈森儒说,种水稻比种玉米要划算多了,一亩玉米收1000斤,在我们这里算是高产了,而一亩水稻普遍可以收获1300斤谷子,就目前的行情,玉米一元一角钱一斤,稻谷一元三角三一斤,产量差加上价格差,一亩水稻要多赚500元啊!

  王开祥补充说,种水稻不仅收益高,并且省工省力。种玉米上肥很麻烦,收割也全靠人工。今年全村“旱改水”600亩,水稻喜获丰收。按一亩水稻增收500元算,600亩“旱改水”增收了30万元。

  “挖万塘”活动让左家坪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在村民提议下,村里将最大的一口塘堰——老虎冲大堰,更名为“连心大堰”。

  远安县农办副主任张勇介绍,今年远安是个干旱年,元至8月累计降雨量450毫米,比去年同期少了369毫米,但今年全县粮食产量24741吨,比去年增产1184吨。旱年能增产,“挖万塘”起了大作用。全县整治塘堰457口,增蓄水量277万立方米。

  大悟县宣化店镇玄坛村,也是一个山区水稻种植村。这些年来,村民们最怕的,就是缺水、求水。

  玄坛村1组种粮大户李世林说,过去为抗旱,经常半夜起来启泵抽水。去年因干旱缺水,他家的稻田没能插上秧,只得改种旱作物。

  挖塘清淤,曾是玄坛村种田人多年的梦想。“三万”活动,让他们梦想成真,村里34口多年淤塞失去灌溉功能的塘堰,重获新生。

  李世林今年种满30亩水稻,喜获丰收。“现在,全是‘大肚塘’,存够了水,想种啥就种啥。”李世林高兴地说。

  记者感言

  “挖塘就是修仓,蓄水就是储粮”。第二轮“三万”活动中的标语,在村庄田头还可见到。

  疏通水利“毛细血管”,大大释放了粮食生产潜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这个命脉,过去很大程度上堵在了“毛细血管”的沟渠与塘堰上,种田农民望水兴叹。

  “挖万塘”活动规模宏大,全省整治塘堰21万口。除局部地区春夏连旱无雨水可蓄,多数塘堰在今年抗旱夺丰收中显现威力,为今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挖万塘”,也为今后湖北粮食持续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水资源的瓶颈制约缓解,省了水费,多了和气

  好大一口堰。11日,沙洋县五里铺镇五里村,公路旁一口名为慈碑大堰的塘堰引人注目,堰体又宽又长,库内水质清澈,岸上草木倒影其中。

  村民们告诉记者,马上要栽油菜,有了这口堰,不愁灌苗用水。“望着这满塘水,不说秋冬播,明年种田我们也有信心了。”

  村委会保留了慈碑大堰改造前的图片,是去年8月份拍摄的。从图片上看,这口堰过去基本被水草覆盖。

  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国介绍:这堰年久失修,淤塞成了沼泽地,抗旱时使不上劲。去年底,村里在“三万”工作队帮助下,筹资10万元,改造这口堰。加高加宽,清淤扩容,堰塘面积从过去的20亩扩大到50亩,库容由2万立方米增加到7万立方米,可满足几个村民小组800亩农田的灌溉。

  “今年光水费每亩就节约了80元。”村里种稻大户刘俊说,去年抗旱时,是从15里远的杨柳垱水库调水,因是抽水提灌,加上沿途渗漏,上游抢水,每亩用水成本高达100多元,并且水库的水要三四天才能流到这里来,等得急人。今年就近用上慈碑大堰的水,随需随用,每亩只花水费20元。由于孕穗期灌水及时,每亩水稻比去年增产了100多斤。一省一增,相当于每亩增收了200多元呵。

  刘建国感慨说,大塘大堰管用了,乡邻之间也和睦了,今年抗旱村里没有发生一起用水纠纷。往年啊,村干部为调解抗旱争水纠纷,急得焦头烂额。

  省了水费,少了纷争,粮产区的村干部、农户在谈到“挖万塘”功效时,都强调这点。

  “全村5个组的当家塘堰都进行了重修,这样上游三道河水库放下来的水,能够引到塘堰及时存下来,全村3000亩水田,供水有保证了。”宜城市鄢城办事处木渠村村支书胡昌荣说。

  胡昌荣回忆,近几年,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每到插秧季节,村里的办公室就挤满了人,大家都来要水。今年虽然也有旱情,但是各个塘堰第一时间开闸放水,再没有群众为水发愁了,办公室也安静了很多。

  该村村民张德潮站在葫芦堰的坝埂上,指着塘水高兴地说:“今年葫芦堰修好后,堰里的水能直接放到我家秧田,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插秧,自己干着急。而且水费也不用出。原来一亩田只能收1300斤,今年收了1600多斤。”前些年每到插秧季节,张德潮就一筹莫展,他家的田在沟渠的尾端,总比别家要迟半个月才能插上秧,错过了黄金时间。

  记者感言

  资源紧缺形成的竞争,往往带来人际关系紧张。近年来,抗旱争水引发的纠纷,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也让基层干部颇为头痛。

  深挖塘堰加上科学管护,水资源的瓶颈制约开始缓解,乡邻之间不再争水伤和气了。

  省水费,减纷争。塘堰清清,映照农民群众欢乐的笑脸。和谐之风,吹拂荆楚田野。

  塘阔多鱼鸭,水丰好种菇,特色农业再添后劲

  小塘堰,大农业。种植业、养殖业都离不开水。

  “‘三万’活动给我带来了扩大养鸭规模的机会。”在宜城市郑集镇潘河村,养鸭大户潘俊带领我们参观他的生态养鸭场。在晴朗的阳光照耀下,他的大塘堰波光粼粼,几万只鸭子成群结队欢快地在水上游着。潘俊告诉我们:“过去我只有30多亩水面,想多养鸭也没法。今年初我借‘三万’活动的契机,把塘堰进行了改造扩大,水面达到了50亩,增加养鸭5000只。同时,养鸭场采用鸭、鱼、沼、菜生态循环模式,生产出的鸭子、鸭蛋、鱼和蔬菜供不应求,今年可望增加收入10多万元。”

  郑集镇是我省闻名的养鸭大镇,全镇有134个依托塘堰水库的生态养鸭场,但养鸭业扩张遇到水面不足的限制。去年底“三万”活动启动后,该镇把扩挖塘堰保农田灌溉与发展生态养鸭相结合,以财政补助激励各养鸭大户筹措资金,投入机械和劳力开挖塘堰。全镇102个养鸭大户投入资金173万元,清挖塘堰95口,今年扩大养鸭40多万只。

  有水就有鱼。灌溉用塘堰,以及兼顾生活用水的塘堰,虽然不宜当作精养鱼池,但也可以适度养鱼。

  沙洋县五里铺镇陈池村14组碑大堰的改造耗资9万元,库容从以前的1万立方米增加到4万立方米,可保证全组600亩耕地的灌溉用水。改造资金来源,上级以奖代补约3万元,受益农户自筹3.5万元,社会捐助2.5万元。

  “今年过年大家都有鱼吃。”碑大堰管护责任人陈祥说,塘堰里投放了几千元钱的鱼苗,人放天养,投入不多,也不会影响到灌溉,收获的鱼分给组里各户。

  宜城市孔湾镇石桥头村2组旱泥湖大堰,过去是一口十年九干的废旧塘堰,改造后蓄水能力增加了四倍,可以满足500多亩的农田灌溉。村里将大堰承包给了养鱼专业户管理经营,通过合同约定,在保证农业用水的前提下养鱼。村集体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益。

  “挖万塘”还解决了一些地方养鱼与灌溉争水的矛盾。

  团风县总路嘴镇汪港村有19口塘堰,都承租给村民养鱼。过去一遇上干旱,塘里的水不够用,总是产生保鱼与保田的争水纠纷。

  “三万”工作组进村,发动扩挖塘堰。塘堰整修后蓄水量大幅增加,做到了既保灌溉又保养鱼。村委会副主任汪金忠说,今年抗旱没有发生用水纠纷。

  有“中国香菇之乡”称号的远安茅坪场镇,一排排黑色薄膜覆盖的棚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镇干部向记者介绍,“挖万塘”解决了香菇生产用水难题。

  在该镇茅坪场村马家坪香菇种植示范基地,农民冯祖湘正在棚房内为香菇棒注水,他说,香菇特费水,水充足,发的菇子就又肥又嫩。

  香菇种多了,带来缺水,缺水导致香菇产量和品质下降。茅坪场村在“三万”活动中,高标准、高质量整治5口当家塘,满足了全村香菇生产和水稻生产用水需求。基地的香菇生产规模由去年的400万袋扩大到500万袋。3组村民刘祖伦切身感受到了杨家堰整治后给自己带来的实惠,他说:“有了这个塘堰的水,我今年才敢种13000袋冬菇。每袋的纯利润约3元钱,种菇年收入4万元没问题。”

  记者感言

  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

  “挖万塘”,农田灌溉条件改善了。

  种菜种菇、养鱼养鸭,“挖万塘”还促进了一些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

  组组有口当家塘,农民洗衣洗菜方便了,人畜饮水有保障了。

  有水增灵秀。“挖万塘”,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

  “连心堰”、“民心塘”、“丰收堰”、“惠民塘”……这些新称谓,反映了各地农民群众对“三万”活动的感激之情。

  (原标题:图文:“万塘”之水润民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十八大将适当修改党章写入重大战略思想
  • 体育国际自盟宣布对阿姆斯特朗终身禁赛
  • 娱乐潘粤明声明称遭污蔑 董洁情变首亮相
  • 财经光明鲜奶5个月曝出6次质量问题
  • 科技中移动前三季净利933亿元 3G用户7560万
  • 博客代购被判刑11年离职空姐:量刑太重了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母亲关注儿子微博 说教评论引亲子危机
  • 育儿奶奶买早点妈妈睡着新生儿险被抱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