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崛起的秘密
  • —— 美国 ——
  • 特朗普可能是有点娱乐效果,但“特朗普现象”却极其严肃。特朗普将美国社会的焦虑与愤怒带入高层政治,美国的政治人物不得不认真应对。
达巍
天下周刊研究员

特朗普奇迹般地在2016年美国大选的共和党初选中崛起,并锁定该党候选人提名。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这出“连续剧”演到这会儿,是该更严肃地看待和思考“特朗普现象”了。不止是预判特朗普当选总统的可能性——尽管笔者认为这一可能性不低——而是从更严肃的政治视角思考,除了“口无遮拦”、“美女环绕”以及“这届美国人民不行”之外,“特朗普现象”有没有什么严肃的政治意义。

但凡对“特朗普现象”比较深入的分析,基本都离不开一个概念——“民粹主义”。这一术语的定义极为模糊,一般而言都是贬义词。不过在美国政治语境下,这一术语往往被翻译成“平民主义”,贬义色彩并不那么强烈。被戴上“民粹主义”帽子的人彼此观点常常差异很大,道不同不相与谋。大致上,民粹主义是一种以满足普通民众的利益与情绪为最高诉求的政治主张。民粹主义者在鼓吹民意至上的同时,往往极端强调与社会精英的对立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朗普确实带有强烈的民粹色彩,他以“华盛顿的圈外人”自诩,猛烈攻击两党“建制派”或者说“当权派”政商勾结、金钱政治。他常常口出狂言,有意挑战美国主流社会的“政治正确”观念,在其支持者眼中这种言论恰好反衬精英阶层的虚伪。不仅是共和党的特朗普,民主党阵营内至今仍在与希拉里缠斗的桑德斯则从美国政治光谱的最左边竖起民粹主义的大旗。桑德斯对华尔街金融资本大加挞伐,号召“政治革命”。这个75岁的“老头儿”就像与风车战斗的唐·吉坷德,在美国年轻世代特别是大学生中广受欢迎。由于他们两人加上另一个非传统参选人克鲁兹在初选中大出风头,我们才在“特朗普”后面加上“现象”二字。我们要观察的不是特朗普个人的特立独行,而是这一组政治人物崛起背后的政治逻辑。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都对如何治理国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与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完全是两个概念。当我们生病时,我们会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而不会去找隔壁邻居解决问题;同样的,治理国家也无法仅仅依靠普通民众。国家的治理常常需要做出不讨喜甚至痛苦的选择,比如要制定法律约束每一个人;要从老百姓那里收税;要派军队去打仗;或者在与别国的冲突中选择妥协和退让。从个人好恶来看,没有人会喜欢这些选择,民粹主义者就善于利用普通民众对这些痛苦的厌恶来博取支持。比如特朗普说要给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45%的关税,要在美墨边境修一堵墙防止非法移民还要墨西哥政府掏钱,要把“伊斯兰国”炸个“稀巴烂”。这些说法听着很“过瘾”,但要么不负责任、要么很难实现。因此,民粹主义在多数情况下才是贬义词。

可是反过来说,现代政治的目的已被普遍定义为服务普通民众的利益和福祉。因此美国政客就不得不回应老百姓的“不高兴”,无论这种情绪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更何况,当政治的天平长期集中在某些精英手中时,腐败、权力的垄断几乎成为必然。就此而言,民粹主义或者平民主义又有其正当性与必要性。在美国政治史上,民粹主义或说平民主义是一股一直存在的力量,只不过是时隐时现、时起时伏而已。18世纪70年代美国革命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激进主义、平民主义色彩。19世纪20年代,战斗英雄安德鲁·杰克逊(也是美国民主党的创始者)在美国政坛的崛起,依托的也是民粹力量。19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平民党”、“美钞党”等民粹主义政党;20世纪初,曾任总统的老罗斯福组建的“进步党”民粹色彩也很强。1968年,主张种族隔离的乔治·华莱士以独立身份参选总统,掀起一股反对黑人民权运动、反对民主党“建制派”的民粹浪潮。从历史来看,民粹浪潮带来的政治主张有些具有进步意义,有些则逆潮流而动;有些主张后来得到实现,有些则销声匿迹。但是民粹主义浪潮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美国社会对当时重大问题(如选举腐败、反垄断、民权运动)的辩论带入高层政治以及总统竞选。

过去的近10年里,美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一直比较明显。“占领华尔街”、“茶党”运动都被普遍认为具有强烈的民粹色彩。甚至我们如果回头看看8年前奥巴马战胜希拉里和麦凯恩的过程,那时的奥巴马当然绝没有像今天的特朗普那样口无遮拦,但他同样号称“华盛顿的圈外人”,以“主街”(main street,美国小镇最常见的街道名)而非“华尔街”的代言人自居,是否也与今天的桑德斯、特朗普有点异曲同工呢?

从将民众关注的焦点带入高层政治的视角出发,我们或许可以更加严肃地看待“特朗普现象”。桑德斯与特朗普都提出反政商权贵、反自由贸易的主张,特朗普更打出反移民、反穆斯林的旗号,实质上反应了美国社会面临全球化消极后果的不适应症。在现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后的很长时间,由于还不断有新的疆域可以开拓,由于其内部不断加以改革和调试,也由于新技术不断突破,美欧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持续的巨大提高,贫富分化主要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以国家为单位存在。但是近年来,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几乎已经到达尽头,贫富分化在在发达国家内部越来越严重。如果只看经济数字,奥巴马执政的8年中美国经济早已走出衰退,甚至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但美国中下层民众的获得感却十分有限。2015年,美国中产阶级人口首次降到50%以下,“橄榄形社会”的“腰围”正在缩小。由于制造业主体转移到国外,很多中低端服务业岗位又被移民占据,美国白人中下阶层的“被剥夺感”最为严重。将这种深刻复杂的社会矛盾归咎于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归咎于中国、墨西哥这些制造业外流目的国,归咎于合法或者非法的拉美裔移民,就成了民粹主义非常方便的解释。

特朗普能否最终选上总统当然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在更深层次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两个:

第一,这是否是一次导致“重组式选举”。历史上,美国曾经出现多次引发政治版图重组的选举。一些学者将特朗普与1964年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巴里·戈德华特相提并论。在那一年的选举中,戈德华特的竞选主张同样未能得到本党的有力支持,并最终在选举中大败。但是戈德华特的努力开启了共和党的保守主义转向,推动了共和党内的代际更替,并为1980年里根大胜和此后保守主义的如日中天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特朗普的提名可能未必会引起美国政治版图的重组。不过由于选情的瞬息万变,现在预言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还为时太早。

第二,跟本文主题更相关的是,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他/她都要面对这样一个深刻挑战:如何让美国大多数人再次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如何让美国多数人“高兴”起来?方案大致是两个方向,一是寄望于新的技术突破、规则突破,让美国这个整体而不是其国内的一部分人重新成为受益者;另一个对全球化做出根本的反思,并在政策上进行反动。这些似乎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这样,我们还会看到民粹浪潮的持续汹涌。

好吧,特朗普可能是有点娱乐效果,但“特朗普现象”却极其严肃。特朗普将美国社会的焦虑与愤怒带入高层政治,美国的政治人物不得不认真应对。无论事情的走向最终如何,其实对中国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旁观者,这值得我们密切观察。(作者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美国所所长)

 
版权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 潘楠
  • 天下周刊研究员

与日本谈岛的底线

—— 俄罗斯 ——

俄罗斯对南千岛群岛领土归属问题上的对日态度,已经形成了既具一贯性、也有灵活性的策略,但核心即——不给日本任何实质上的突破口。

  • 查看详情收起
潘楠
天下周刊研究员

历史上,(苏)俄日双方就南千岛群岛(日本称作北方四岛)领土归属问题曾进行过多次谈判,但均无实质性进展。2016年5月6日,日本首相安倍访俄,在索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试图在俄日两国关于南千岛群岛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取得突破。

但是,此次谈判很可能重蹈无实质进展的覆辙,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在南千岛群岛领土归属问题上,观念和行动已经形成一贯性和灵活性。

在军事上,无论是苏联还是冷战后的俄罗斯,南千岛群岛作为战略要地从未被忽视过。南千岛群岛中的择捉岛,曾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集结地。南千岛群岛作为战略要地,可以封锁住日本进出太平洋的东北部出口,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早在1956年,苏日关于南千岛群岛有过一份过渡性联合声明,曾提及苏联同意把齿舞群岛和色丹群岛交给日本,岛屿的实际交付将在缔结苏日和约之后进行。然而迟至1960年《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签订之时,苏日合约仍未缔结。此时,苏联一方面将日本看作是冷战对手美国的铁杆同盟;另一方面,因日美同盟日本将自身安全挂靠于美国,苏联将日本视作是无资格与自己签订合约的非正常国家。因此,南千岛群岛中部分群岛归还问题便无果而终。这种表面上的不了了之,从长远来看,实质上是苏联将南千岛群岛军事地位提高到一个新战略高度的必经步骤。到了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时期,将南千岛群岛作为军事屏障来遏制日本的做法与苏联时期如出一辙。

在政治上,俄罗斯将南千岛群岛作为二战胜利者象征之一加以维持与维护。雅尔塔协定出台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纬线为界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与北部,此举日后成为东西方力量在朝鲜半岛角逐的伏笔。另一方面,美国利用自己当时实力远超苏联的海军独占了日本从而避免了日本列岛也出现美苏分占的局面,然而,苏联仍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出兵占领了日本北海道东北部的南千岛群岛。美军独占日本,苏军却取得了南千岛群岛这样的“边边角角级别,但后世影响巨大”的战利品。雅尔塔协定中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的条款,因而,苏军用强势武力和战略恐吓降服日军占领南千岛群岛后,虽然美苏就“南千岛群岛是千岛群岛的附属岛屿还是北海道的附属岛屿”的问题发生过争执,但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无一例外的将南千岛群岛作为二战胜利者的身份象征之一,在其之上保留了军事、政治及经济等一切存在,并且以实际行动不容他者干涉与挑战。

此外,在经济上,俄罗斯绝不会放弃南千岛群岛的传统经济价值和新展现出的地缘经济地位。南千岛群岛及其临近的北海道地区,是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寒暖流交汇产生了世界著名渔场即北海道渔场。此区域内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是俄罗斯太平洋地区渔业资源的主要来源地。此外,从版图上看,南千岛群岛可以通过北部的千岛群岛一直延伸到勘察加半岛,勘察加半岛是俄罗斯东部地区四大天然气生产中心,俄罗斯已经在勘察加半岛南部建立了完备的天然气管道和液化系统。随着俄日能源合作的加深,南千岛群岛的地缘经济意义在日益加重,甚至不排除南千岛群岛可以用来铺设输往日本的天然气管道的可能性。

最后,在文化上,俄罗斯从官方到民间对南千岛群岛已经形成了“不可分割和讨价还价的国家领土”观念。从俄罗斯官方举动来看,虽然1998年叶利钦与桥本龙太郎提出的“川奈提案”提及“南千岛群岛北部划国界,但俄罗斯拥有四岛施政权”;2001年3月普京与森喜朗提出的“伊尔库茨克声明”提及“俄日缔结和约后俄归还齿舞和色丹”,但2010-2015年间,梅德韦杰夫分别以总统和总理身份三次登上“南千岛群岛”,则成为一种胜过“声明”的实际行动。从俄罗斯民众角度来看,虽然南千岛群岛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远离俄罗斯政治经济中心的萨哈林州,但是岛上民众对俄罗斯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却十分强烈。

总之,俄罗斯对南千岛群岛领土归属问题上的对日态度,已经形成了既具一贯性、也有灵活性的策略——经济困难时期以“归还部分小岛”为筹码,但以无法实质性开启的“缔结合约”为前提;俄经济恢复时期则多以“避而不谈”的态度予以应对,核心即——不给日本任何实质上的突破口。(作者系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 郑东超
  • 天下周刊研究员

总理辞职背后玄机

—— 土耳其 ——

在土耳其现在的政治语境下,挟持执政党之势的“政治强人”战胜了现行的政治制度。

  • 查看详情收起
郑东超
天下周刊研究员

5月5日,土耳其总理达武特奥卢略出乎意料地对外宣布,将辞去正义与发展党党主席,这意味着他也将卸任土耳其总理职务。一石起激起千层浪纵。各路观察家对达氏辞官进行了大量解读,其中,普遍观点认为达武特奥卢和现任总统埃尔多安在土耳其未来政治发展方向上有分歧,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前者的辞职。

具体来看,达乌特奥卢辞职是其因其弱势地位,难以自主运用总理权力,以及埃尔多安“逼宫”共同作用的结果。2014年8月埃尔多安当选为总统后,成为土耳其历史上第一位全民直选总统。之后,埃尔多安开始为以合法形式再次掌权而布局,将其当时的“心腹”达武特奥卢推向前台任总理是埃尔多安的布局之一。

外界普遍认为,埃尔多安之所以选择达氏,是认为他比较顺从,可以听从埃尔多安的指令。因此,当达氏出现不从迹象,埃尔多安即可能走马换将。在达氏选择辞职的决定中,不排除埃尔多安有“逼宫”的嫌疑。在辞职前几天,土耳其出现了一个用户名为“塘鹅暗杀令”新博客,据说博主是与埃尔多安过往密切的人士,其在博客上点名批评总理,甚至将“叛徒”帽子也扣在他头上。不排除达氏知晓“博客攻击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这种情况下,达武特奥卢选择妥协。

达武特奥卢是学者出身的政治家,被视为正发党政府外交政策的设计师,是土耳其“战略纵深主义”、“与邻国零外交”的提出者。正因为他对土耳其政策有深刻独特见解,得到埃尔多安重用,历任政府外交政策顾问、外长等职。

任总理后,作为习惯独立思考的专家型政治家,想让达武特奥卢唯命是从必然难以做到。但面对雄心勃勃的埃尔多安,达武特奥卢也无心与其权斗。

2014年8月,“政治强人”埃尔多安身份由总理换位为总统。为了继续把持国家权力,埃尔多安极力推动总统制。从目前看,埃尔多安推行政治改制的意愿强烈,有开弓没有回头箭之势。就在达武特奥卢宣布辞职的第二天,埃尔多安公开表示,“土耳其推动实行总统制不可逆转”。

从现行宪法对土耳其国家的政治设计看,土耳其总理权力高于总统权力。但在实际运转中,总统的权力高于总理。在对未来政治方向的博弈中,出现在议会制国家中比较吊诡的现象,“弱势”的总统战胜了“强势”的总理。

在土耳其现在的政治语境下,挟持执政党之势的“政治强人”战胜了现行的政治制度。自2002年以来,正发党成为土耳其政坛的“常胜将军”,至今扔牢牢占据着执政党的地位,而执政党党主席成为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总理。自2003年至2014年,埃尔多安一直扮演者强势总理的角色。

从总理到总统的角色转换中,埃尔多安始终将党权和国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在土耳其政治转型的节点上,达武特奥卢作为执政党正发党党主席和土耳其总理,本应享有最高权力。但是埃尔多安因任总统而形式上脱离正发党,但实际上是正发党的无冕之王,正发党成为埃尔多安再次走向权力巅峰的政治工具。

达武特奥卢形式虽是正发党主席和国家总理,但苦于党内根基不深,前总理恋权不放。无论是在党权还是国权,都被严重稀释,不可避免会引起总统和总理间的矛盾。

从达武特奥卢宣布辞职的记者会上,他称“会永远忠诚于埃尔多安”。如果从私人感情,作为埃尔多安“老部下”,表达忠诚勉强说得过去,表示对其尊重。但从政党隶属看,达是正发党主席,而埃尔多安已脱党。从国家行政级别看,总理掌有国家实权,总统则是国家象征,权力远不及总理。因此,现任总理、执政党主席无须表达对无党派表忠诚。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尽管已分道扬镳,达武特奥卢仍以“臣子”的心态面对埃尔多安,反映出埃尔多安在正发党党内和国内的威信。

可以预见,在5月22日的正发党会议上,埃尔多安将继续在幕后操纵,推动自己的人出任党主席和新总理,在党内做好推行总统制的准备。但目前看,正发党不具备推动修改宪法实行总统制的硬性条件。推动修改宪法,需要至少获得330席位的支持,将修宪案付诸全民公投。或不经全民公决而由议会决定是否修宪,则需要至少三分之二(367)席的支持。目前,埃尔多安所在的正发党拥有317席位,修宪改制的条件仍不成熟。

不过,虽然埃尔多安临时无法通过修宪在法理上实现大权在握。但很大程度上,在现行议会制下,埃尔多安实际上掌握了总统制下的总统权力,从达武特奥卢辞职即可窥见一斑。作为埃尔多安的政治依托的正发党,目前在土耳其国内也无党能敌。尽管有党派对总统制反对声极大,但往往就是雷声大、有点小,难以从根本上撼动正发党和埃尔多安的强势地位。随着达武特奥卢辞职,土耳其强总统时代即将拉开大幕。(作者系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 秦帅
  • 天下周刊研究员

默克尔的内忧外患

—— 德国 ——

最近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很烦,在外交上分别被英国和土耳其“敲竹杠”,内政上被右翼反对党步步紧逼。

  • 查看详情收起
秦帅
天下周刊研究员

最近,德国总理默克尔先后访问了土耳其,接见了奥巴马,会谈了卡梅伦,连续一个星期占领了“头条”新闻。看似热闹,可背后却反映出目前德国在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的压力均日益紧迫。具体来说,这些压力集中在移民与难民、欧盟机制改革、TTIP,以及地方议会选举四个方面。且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移民与难民方面,巴黎和布鲁塞尔的恐袭给德国敲响了警钟,同时本国的“性骚扰”事件,让整个欧洲舆论对默克尔的移民政策充满质疑。去年9月,上巴伐利亚已经出现了大规模性侵害的传闻,虽已辟谣,但显示出了当地居民因大量难民涌入而对治安的担忧。而回首今年的科隆事件,“对当地女性不敬”似乎只是借口,极端排外情绪才真正令人警醒。

默克尔从问题的源头着手,千里迢迢访问了土耳其,却被土耳其敲了30亿欧元的“竹杠”,以换取土在难民安置、人员流动方面的支持。访土期间,默克尔访问难民营,关注儿童,微笑合影,公关戏十足,却难掩这位总理的愁容。六个月前还是欢迎移民的“圣母”,现在却成了拒人千里之外的“恶魔”。默克尔没变,变得是局势。

在欧盟机制改革方面,目前最大隐患就是英国退欧。在会费缴纳、金融机制、移民政策,特别是欧盟运作和领导权方面,英国和德法,特别是与德国的矛盾仿佛不可调和。德国主导下的欧盟在蒸蒸日上,而英国不但话语权旁落,而且在税收、农产品补贴等方面“深受其害”,以至于在2010年保守党上台后,英国就开始有退欧的声音。六年的争论过后,今年6月将进行一轮“双输”的全民公决,决定未来英国的去留。且不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此时的欧盟是否也应该反思现有体制?德国该不该让出一部分领导权力,来换取欧盟的成功转型?

TTIP是奥巴马此番访问汉诺威的重要议题,也是奥巴马为之努力的政治遗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的价值观,同欧盟商定如何重新定义市场经济。具体来讲,就是哪些企业应该私有,哪些部门应该裁员,哪些法律应该修改,哪些理论应该修正,而这一过程既是外交和公共政策的妥协,又是价值观的变化。就德国来说,是不是要在美国的牵头下制裁某些“独裁国家”的公司,或者进口原本在德国是“非法”的转基因食物,亦或接受某些存在争论的化妆品成分;对于默克尔来说,推动改革的压力并不小。

最后,在地方议会选举,乃至明年的联邦议会选举方面,目前来看默克尔执政稳固,连任有望,但也不是无懈可击。糟糕的移民政策使默克尔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体现在了今年3月的德国地方议会选举,在人口最多的南部三州,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大获全胜,成为第二大党,该党的主要攻击点就集中在默克尔的移民政策。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默克尔要继续延续执政地位,就必须在移民、经济和反恐三大议题上拿出民众满意的答案,但愿方法总比烦恼多。

 
版权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 张小茸
  • 天下周刊研究员

剩女即将“上位”

—— 美国 ——

当单身女士在美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政治力量越来越强之后,她们越来越趋向把结婚仅仅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 查看详情收起
张小茸
天下周刊研究员

4月12日是美国今年的“男女同工同酬日”,在这个日子,美国全国都会有各种活动来呼吁提高女性收入。实际上,这个日子不仅与男女平等有关,还越来越与美国一个特殊群体的力量壮大有关联——单身女性,或者称“剩女”。

3月8日,《纽约》杂志在妇女节期间,以《单身美国女性将成为本次大选中快速成长的全新政治力量》作为封面故事。报道引用一本女权主义新书《所有的单身女士》作为故事背景,来阐述美国社会将如何面对越来越多的单身女士这个前所未有的社会现象。

早在2009年,美国单身女士人数就首次超过已婚女士。因为保持单身对于职场女性来说,在晋升、加薪和培训方面都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加之考虑到结婚带来的各种家务和生育责任,推迟结婚对于各种族裔和各个年龄的女士来说都变成一种趋同的选择。

同时,有关数据也显示,美国单身人士的性别差异在全美呈现非常不均衡的地区差异。在以纽约为首的东部地区,单身女士非常集中。而单身男士则更多集中在IT产业更为集中的西海岸。

逐年递增的单身女士人数让政治家们伤透脑筋,因为他们几乎难得一致的认为,单身女士人数持续增长将严重影响目前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他们认为,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将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为了让更多的单身女士减轻思想压力,可以轻松选择结婚,各种五花八门的保护女性运动应运而生。比如从2009年起,总统每年都会公布一个“男女同工同酬日”。这个日期代表女性可以赚到男性去年的平均工资。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去年男性平均收入1美元时,女性只有79美分收入。今年的“男女同工同酬日”被定为4月12日。这天,美国全国各地都有活动来呼吁提高女性收入。有些精明商家甚至将这天作为吸引女性买家的打折促销节日。

在西海岸单身男士集中地区扎根的众多科技巨头今年也藉此机会表示已基本达到男女同工同酬,包括Amazon、facebook和microsoft等。这些单身男雇员比例较大的科技公司称,希望吸引更多的单身女士来此就业。

但现实可能会与政治家、企业家们的初衷呈现相反趋势。当单身女士在美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政治力量越来越强之后,她们可能并不会像流行电视剧中主人公们那样最终走向婚姻,而是把结婚仅仅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让单身和已婚一样,发展成为一种长期而稳定的生活状态。

 
版权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研究员团队虚位以待...

联系邮箱:tianxiazhoukan@vip.sina.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