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海十年 十人十面
滨海十年 | 十人十面

2006年5月26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5月,我们来到这里,倾听10个人的故事,用他们的亲历与改变,从10个不一样的视角去见证这10年的滨海变迁。

“我今天虚八十岁了,除了中学读书在天津市区,这一辈子都是在塘沽这里呆着的”。说这话时,吴锡树坐在自家两层居所里,笑意盈盈地翻看着家里的老照片,“老家跟现在的家,也很近呢”。

1937年,吴锡树出生在塘沽驴驹河。那时候,这块地还是盐碱地,没有庄稼,更别提花花草草了,有的就是芦苇、野草。自打1956年毕业后,吴锡树就回到塘沽三中教书,那时候吴锡树家的房子也都是土坯房,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这些土坯房才慢慢变成了砖房。

“但是街道仍然是土路,一下起雨来,都是泥,走路可困难了。后来才修了一条水泥路,方便人们上下班”。

吴锡树2007年搬进的新家,离他小时候的家相距甚近,门口就是海河。一座座居民楼建了起来,滨海的变化,大大超出了吴锡树的想象。

从1956年工作至1997年退休,吴锡树换了几所学校教书,但不变的是,他从未离开过这片地区。谈起自己的这一辈子,吴锡树总结为“教了一辈子书,生了一辈子炉子”。

刚工作的时候,每到冬天,吴锡树在塘沽三中为学生生炉子取暖;后来调到大沽中学,他继续为办公室、为学生生炉子;到了家,他还得为自己的妻儿老小生炉子。吴锡树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记忆犹新,“买煤、劈柴都得自己干,埋进多少,还得倒出多少,太辛苦了”。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五十年,直到2006年滨海新区开始建设,2007年吴锡树一家搬进了新楼房,“这我才彻底解放了,洗澡终于不用生火了”。

自打滨海新区成立,吴锡树就一直盼望着家门口好好建设。吴锡树说,他总是会想起读书时候背的一首诗,“那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总想要是我的家乡能够建起来大批的高楼大厦,让人们住进舒适的房屋,那真是最高兴的事了。”

短短几年,吴锡树的梦想就实现了,一座座居民楼建了起来。但是滨海后来的变化,还是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吴锡树2007年搬进的新家,离他小时候的家相距甚近,门口就是海河。

“我们都是吃着海河水长大的。这水涨潮的时候是甜的,落潮的时候就是咸的”。吴锡树记得,以前海河边,都是一排排的土房子。“海河水一涨潮,就涨到自己家的土房里。”

而如今这一片,早已不见当年的土房,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美丽的公园——响螺湾彩带公园。这座公园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14万平方米,种植法桐、国槐、银杏、樱花、金枝槐等40余种乔灌木,总数约1.13万株。

一向不好动的吴锡树被老伴拖着来到公园转悠了一圈,不停地感慨“变化太大了”。吴锡树的老伴白玉英也说,她哥哥早年留在天津市区工作,每次看到妹妹回塘沽,都要心疼妹妹“回穷地方去了”。

但如今,随着滨海新区的发展,吴锡树的亲戚朋友来到滨海一看,“他们都觉得好美啊,心里都可羡慕了”。事实上,越来越美的滨海,也确确实实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这里安家落户。

“以前是民工多,盖房的、做木匠活的、打零工的”,吴锡树发现,相比于以前,现在滨海新区里,住进楼房的外地人变多了,从事的工作也不仅仅是体力劳动了。

在吴锡树看来,这都是好事,“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有移民,没有移民发展不起来,城市建的很美,没有人气不行,必须得有人”。

这些年,吴锡树和爱人也全国、全世界各地旅游,但是在他们心里,最好最美的始终是生养自己的老家——滨海,“我觉得我就生活在古代诗人总在向往的幸福生活里”。

1 7
  • 吴锡树1937年出生在塘沽驴驹河
  • 吴锡树翻看老照片
  • 回忆过去,吴锡树说海河水涨潮时是甜的,落潮时是咸的
  • 和老伴在家附近遛弯,觉得“变化太大”
  • 吴锡树的退休生活
  • 书法也是他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 吴锡树觉得最美好的始终是老家滨海
  • 文字 梁超
  • 摄影 吴皓
新浪新闻中心出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