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海十年 十人十面
滨海十年 | 十人十面

2006年5月26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5月,我们来到这里,倾听10个人的故事,用他们的亲历与改变,从10个不一样的视角去见证这10年的滨海变迁。

于博是个敢闯的人。

1995年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学校分配,自主选择进入了秦皇岛的一家国企;几年间升至销售公司副经理,于博却再次选择离开,自己单干。

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刚被写入“十一五”规划时,于博便在此独资注册了一家工贸公司。十一年间,他的工贸公司销售额已做到2亿,还有一家中医院。

现在,于博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交付这里。

此前做销售的工作,于博在塘沽积累起客户资源。在别人的鼓动下,他开始有了其它的想法,“在国企,你一辈子挣多少钱都能算出来。”于博准备放手一搏,停薪留职的退路都没留,直接打了辞职报告。

于博在经营医馆后,认为人生从忙工作转化为经营事业。用于博的话说,医院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场所,他希望为社区更多的人服务。

2005年,于博独资注册的工贸公司在滨海新区成立。除了有大量客户在新区外,于博还看到了在这里做企业的好前景。首先,新区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区域,有政府这座“大靠山”,这让于博觉得放心。

而新区为吸纳新企业也创造了许多便利。“开公司总得涉及到办事,比如办理税务、工商营业执照以及各项登记还有核验等等,这边是集约式的,都在一个大厅全办完了。”

于博觉得新区投资环境也好,还自己招揽了一些朋友来这里投资。“之前东疆保税港区、临港经济区在招商,作风很好,以前去投资,对方都是‘好,来了,投多少钱啊?’现在都是主动出击,去上海、北京、东北联系,介绍有什么优势,吸引外资过来。”

于博曾和朋友想投个涂料厂,营业执照3天就下来了。“以前都是我们自己跑,现在他们都主动上门提供服务。”

于博的企业伴随着新区的成长,他说早前开发区最高的楼就是泰达中心酒店,那会儿人们以去那的旋转餐厅吃饭为荣,住一晚上为傲。而现在新区中的高楼越来越多,他的企业也越做越大。在自己公司十周年时,还邀请离职员工一起参加昂贵的冷餐酒会。

最初创业时,于博在新区租下了两间办公室,里面一间是个人办公室兼宿舍,外面是员工的办公区。当时妻儿还在秦皇岛,于博在办公室搭了个沙发床和一个简易衣柜就把自己安顿了下来。

“刚开始要陪客户,喝多了,吐得办公室到处都是,员工来了收拾完接着办公,我都不知道。”于博对于创业初期的经历难以忘记。

2006年后他被作为科技人才引进,在新区直接落户,两年后妻儿也来到新区与他团聚,“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现在于博的第二个孩子就在新区上学,说话是一口正宗天津口音,身份证是120开头。这一家人就此在新区生根。

于博说,建区初期,就已有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新区落户,“摩托罗拉、雅马哈、雀巢、丰田……只要电视上能看到的大企业这儿都有,我当时还以为走错了。”随着新区的发展,于博的工贸公司也做得风生水起,在2015年销售额已达到2亿元,5年纳税近千万,成为纳税A类企业。

但于博认为,那些企业家才是真有远见卓识,自己只能算跟风或者幸运而已。

1 7
  • 于博在经营中医馆后,认为人生从忙工作转化为经营事业
  • 于博在闲暇时陪孩子玩耍,年过四十,家庭对他来说更加重要
  • 博寿堂每天接待不少患者,也提供熬制中药的服务
  • 于博希望他的医院为社区更多人服务
  • 药剂师在选择要熬制的中药材
  • 于博的办公室内陈列着家人的合影
  • 于博的办公桌,有日常办公用品,也有学习周易的工具
  • 文字 巴芮
  • 摄影 邹壁宇
新浪新闻中心出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