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楯:质疑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08:22 新京报
作者:李楯 对文化遗产的要求是完整地保存,传之后世,而不是改变和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死文物不同的活文化,要保护的是一种文化传承,而不是人为地、有意地改变,更不是创新。 质疑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不是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有什么错,或有什么不好,而要质疑在中国———这个“人类口头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的诞生地———仅有白先勇青春版这样的《牡丹亭》,而少有以保有文化传承为第一要义的昆曲传唱的现象。 昆曲《牡丹亭》在近年有过多种版本,白先勇的、上昆的、北昆的,等等。作为营业的剧团、作为以演艺为生的演员,怎么演,应该都是可以的。尊重表达自由的权利,尊重艺术的多样性,历来是我所主张的。 但话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是这样了。工业革命、现代化、全球化以来的强势挤压和整齐划一,形成了对文化多元的破坏,致使一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于是,才有了上个世纪联合国人类记忆工程的启动。在中国,则另有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断裂,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工业化和计划经济时期体制双重的摧残。更严重的是,在中国相当多人的判断标准中,已不再以传承日久的故物旧制和蕴涵于其中的生存记忆为好;一些生成黄皮肤的中国人,一副外来人的眼光看中国,且动辄以自己能“创新”而自得。 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且伴之以巨大资金投入带来的利益,结果很可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破坏。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情况就是如此。相关方面不是警醒昆曲的濒临灭绝,而是欢呼雀跃,把保护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变成扶持昆曲剧团(剧团是营业性的演艺机构);做出计划,不但要“挖掘整理传统优秀剧目”,而且要“新创剧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但“新创剧目”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统优秀剧目”一经在“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的“挖掘整理”,也就已经不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在“保护”名下制作的许多录像就可以证明这点)。对文化遗产的要求是完整地保存,传之后世,而不是改变和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死文物不同的活文化,要保护的是一种文化传承,而不是人为地、有意地改变,更不是创新。 因此,昆曲(以至于中国传统戏曲)是不能要“导演”的。有司鼓者,即无须指挥。昆曲的演唱,演员要上得来,下得去,是不能拉幕的———因为传统的中国戏曲对时、空的处理另有一种与西洋戏剧不同的中国人旧有的表达模式。昆曲的演唱是不应用麦克风的(不管是在歌台舞榭,还是在乡村荒野,全凭演员嗓音)。昆曲也不存在时代变了,年轻人的喜好变了,应该加快节奏、与时俱进的问题。我们看,在早已完成现代化的发达国家那里,经典的交响乐、芭蕾舞从不见加快节奏,古典歌剧也不会用麦克风,且绝不因怕人听不懂而改意大利语为英语———不像在中国,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戏以怕人听不懂为由而改古音为今日普通话的发音———让人听了像是评剧(评剧只有百年历史)。 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早已是“濒危物种”,真正活在民间的还有俞平伯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创办的北京昆曲研习社,不管是曲友相聚,清茶漫话,学术交流,登台彩唱,还是“清音桌”式的坐唱,尚存些当年的旧景象。只是较之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等去看曲社的演唱时,已是江河日下,今非昔比了。 知北京昆曲研习社将于9月22日在文津街国家图书馆旧馆以“清音桌”的方式演唱《牡丹亭》,并有学术报告,使一些想一睹昔日艺文旧景的人,皆可见昆曲《牡丹亭》演唱的另一种文化传承。为之记。 作者系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