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魏英杰:牢骚满腹,编剧石康为何不罢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11:33 深圳商报
作者:魏英杰 我知道这么说挺损的,至少不那么厚道。但看了石康的博客,还有美国编剧协会(WGA)正式罢工的消息,大脑里冷不丁地就冒出这个念头。 最近不是有一部电视剧《奋斗》很火爆吗,反正网上讨论的人不少。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正是写过《晃晃悠悠》等小说的石康。但面对该剧的成功,石康看上去并不怎么兴奋。他在博客上大发牢骚,认为国内编剧的价值被低估了。就《奋斗》来说,“相当于区区北京三环内一处小豪宅而已,……还抵不上一个流行美剧主演一集电视剧的收入。” 凑巧的是,美国编剧协会组织大规模罢工,也是因为编剧的收入问题。近年来,网络和DVD等新兴媒体为美剧带来的收入越来越多,但根据以前的合约,大多美国编剧工作者并不能从中得到好处。这自然让编剧们感到权益受损。所以在新一期合同签订之前,爆发了这场很可能导致多部热播电视剧停摆的罢工潮。 这里要指出的是,美国和中国编剧的稿酬分配不太一样。大概来讲,美国是利润分成制,且受到严格的版权保护。中国则是采取“包干”形式,电视剧赢利与否和编剧的收入基本上没有直接挂钩。当然,越出名的编剧收入越高,这道理是一样的。具体来说,美国明星编剧年收入可达四五百万美元,新手年收入可能不到5万美元。而中国编剧则是从每一集电视剧中取得事先约定的稿酬。我特意问了业内人员(以及参考其他资料),一线编剧(比如海岩、刘恒)的稿酬在一集10万元左右,二线编剧(五部成功作品以上)稿酬3~5万元/集,一般编剧1~2万元/集,收入最少的是无名枪手,大约3000~5000元/集。 从石康的博客文章,大概能够知道他在《奋斗》之前的编剧收入应在5万元/集左右。换言之,一部32集的《奋斗》,石康能拿到100万元以上的稿酬。必须说,这在国内的创作领域中,肯定是高收入了。更要指出的是,编剧行业应是国内同行中比较市场化的领域,收入水平也是相对较高的。比如在专业杂志上发小说,稿费很可能不到100元/千字。报纸的稿酬,千字千元是顶级价格,一般也就100元~300元/千字。 当然,这里无意作中美编剧收入对比。我的意思是,像石康这样的创作者,其收入水平与同行相比并不算低,至少不能说是被低估了。石康自己披露,《奋斗》的制作发行成本是1500万元。那么,他的稿酬约占总成本的10%左右。在不知道一部片子能否盈利的情况下,这一比例也应该说是非常合理的。这还和国内编剧稿酬占制作成本的一般比例是大体相当的。至于石康认为这还不如主演一集流行美剧的收入,这是拿不同行业(编剧和演员)作对比,显然不合适。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仍然要支持石康。无论横向纵向对比,只要他自己觉得付出与收入不对称,他都可以觉得不满意。这是他的个人权利。进入编剧行业十几年的他,如今凭借《奋斗》的成功,当然也有理由提出晋身一线编剧(虽然不过寥寥数人而已)行列的诉求。但我之所以支持他,更在于他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正式渠道不多的缘故。 你看,美国编剧们可以通过编剧协会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但国内编剧连个为自己说话的同业协会组织都没有。——当然,这是普遍状况。还有,美国编剧罢工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其基本版权保护并不成为问题,而国内编剧的权利状况却不容乐观。有报道披露,国内编剧往往遭遇不公平待遇,“拖欠、抵赖稿酬,剧本遭剽窃的事情时有发生”。连海岩这样的大编剧都感叹“编剧连一些技术人员都不如”。可以想像,那些无名枪手基本上就是“文字民工”了。在这种情况下,谈何争取更多合法权益? 说白了,罢工就是不同利益方博弈的一种方式。美剧编剧们谈判不成,可以采取罢工形式继续“谈判”。但国内编剧远远走不到这一步,像石康这样,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在博客上表达不满。囿于制度困境,以及对“圈内人缘”的依赖,其他更多的人只有选择沉默。而这又更多在于编剧和资本方之间公开有效的游戏规则难以建立的缘故。 这种权利匮乏状况,还不是像石康这样在博客上嚷嚷,就能够解决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