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汉视点:萧条与敌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3日14:21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一片关于美国经济是否出现萧条的舆论争议中,盖洛普的一份最新民调悄然出台了。在这份貌不惊人的民调中,当问到哪国为美国首要敌国时,25%民众认为是伊朗而名列第一,伊拉克则为22%,中国为14%。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结论,但是把中国和伊朗、伊拉克作为敌人在民意调查中相提并论依然少见。如果排除这个样本的误差性的话,我们姑且可以相信的是,这个调查样本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民众的对华态度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至少不是积极的。

  任何舆论的变化都不是偶然的。如果我们承认有限市场和有限边疆是全球化的一种现象,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敌意的产生,来源于利益的威胁,或者是对这种潜在威胁的担忧。假如我们可以把美国民调中的14%看作一种敌意,那么这种敌意的来源则说明了,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美国公众的情绪中间,某些时候已成了敌意的理由。

  与其关心这种理由的不恰当性,不如关心为什么要有这种理由。在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中,早期崛起的大多数国家,是通过资源的占有和市场的侵吞,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种成长模式其实早已经被证明其局限性和落后性。在全球化阶段,国家崛起恰恰是通过承担义务来实现的。只有进入全球市场,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国家,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而问题恰恰在于,如果中美民间缺乏一种说明国家发展模式变化的渠道,就自然不可能建立一种新的成长理念。那么敌意有的时候就会和萧条捆绑在一起。越是到了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出现危机的时候,就越需要敌人来说服自己。在美国经济出现严重次级债危机并且殃及选举年的时候,我们当然要谨防一种内部矛盾的对外转移,也要防止一种内部敌意的对外激化。在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关口,在美国总统选举年任何议题都可能走调变味的时候,这种内部敌意的外化需要认真审视。

  杰克·斯奈德在《帝国的迷思》中形容说,帝国式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过度扩张”的结果。但是把对外扩张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却未免有些武断。即便是他本人,也在苏联和美国的案例中发现,有时候某些国家也会通过收缩实力的方式来降低反对和抵抗。全球化的最大特点显示为,所有的利益可以分享,那么所有的危机也是共同承担的。这个时候,人们常常需要突破一种零和博弈的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其实美国公众大可不必怀着敌意来度过艰难的经济下滑阶段。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要挽救的,也不只是某一个国家自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