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秋:孔子像不是大学灵魂的起搏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10:17 深圳商报

  作者:卢荻秋(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

  张祥龙教授想用孔子像作为北大灵魂之“起搏器”,无疑是一厢情愿,颇有些异想天开的味道。不过,方子虽然不是好方子,脉倒是号得还算准,因为灵魂,或者说精神,果真是北大乃至当代中国大学普遍缺失的东西。这一点,有目共睹,也因此,张教授的呼吁尚有其积极意义。

  大学的灵魂,根本上讲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就价值观而言,言人人殊,仁智各见。从现代大学的发展历史看,主要有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三种取向,分别强调大学的使命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或者探求知识与真理,或者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大学的价值观各有差异,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一个超越一切的终极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其实不应该笼而统之地讲一个大学有没有灵魂或精神,而应该追寻的是我们的大学有着怎样一颗灵魂,是不是一颗健康的灵魂。如此一来,问题可能简单得多。也就是说,我们很容易便看到了当今中国大学的灵魂之殇,在于过度强调了工具价值,而失去了促进人本身的健康和谐发展和探求知识的本来意义,从而陷入了一个物欲横流、极端功利、狭隘、短视的死胡同。

  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创始人弗莱克斯曾说:“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此话可谓意近旨远。如果大学不能保持独立性,大学的灵魂就无法宁静和自由,大学只有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免于世俗的骚扰,免于随波逐流的堕落;同时,大学还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而不是跟在社会的后面亦步亦趋。

  遗憾的是,当今中国大学恰恰多为世俗乃至媚俗的“温度计大学”,不仅少有人不急不躁地潜心于学术与生命的深处,进行文化、思想、学术的积淀与传承,也少有人着眼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文化、思想、学术的长远发展而甘做精神堡垒的寂寞守护者。反过来,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急不可耐的追名逐利,是不负责任的指手画脚,是排除异己的精神围剿,是心不在焉的知识贩卖,是投机取巧的学术泡沫……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大学的灵魂无疑需要独立精神、寂寞情怀、沉着风范、人文关怀的滋养。而这些,单靠在大学里竖立一尊孔子塑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充其量只能代表一种复归大学传统的姿态,而这样一种姿态在大学的现实功利的价值选择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